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神经科学国际权威,全面解读科技对人类大脑结构、思维、感情的深刻影响。

内容简介

著名神经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提出,当前网络时代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近期研究入手,本书指出网络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想象能力,并探讨在此趋势下,人类大脑的物理功能所发生的适应性改变,包括创造力、同理心、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改变。

本书帮助我们从恐慌中分辨出真正的危险,从炒作中看到真正的机会,向我们提供看待世界发展变化的方式方法,促使我们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思想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思维转变:一个全球现象
  • 第2章 前所未有的时代
  • 第3章 一个争议性的话题
  • 第4章 一个多面现象
  • 第5章 大脑如何运作
  • 第6章 大脑如何改变
  • 第7章 大脑如何形成思维
  • 第8章 在你的思维之外
  • 第9章 关于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 第10章 社交网络和认知
  • 第11章 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
  • 第12章 社交网络和社会
  • 第13章 关于电子游戏的种种
  • 第14章 电子游戏和注意力
  • 第15章 暴力电子游戏和攻击性行为
  • 第16章 关于上网的一些事
  • 第17章 屏幕即信息
  • 第18章 不同的思考
  • 第19章 超越屏幕的思维转变
  • 第20章 建立连接
  • 延伸阅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脑主权的争夺战

    有关脑科学的书看了不少,近期听了《浅薄》的解读,讲的是互联网对大脑的影响,今天这本《思维转变》新一些,讨论的问题也比较多元。《浅薄》中提到人类大脑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结构上的调整,比如人类在没有书籍的时期语言能力发达,印刷术之后阅读能力变得发达,而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能力变强了,但在思考上却变得浅薄。本书有着类似的观点,大脑对环境有着天然的适应能力,随着人们在屏幕前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外部环境正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大脑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改造,而这些变化将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然后行为再反过来影响大脑。至于影响后的利弊,是个多面的问题,在环境也在个人。我们这些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成长起来的是 “数字移民”,而现在的孩子是 “数字土著”,中间横着 “数字代沟”。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家,如果父母不能跟孩子进行很好的沟通,那么孩子的教育非常有可能被屏幕后的世界所塑造,父母不知道孩子隔着屏幕吸收到了什么样的知识和观念,这样非常危险,尤其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引导的缺失容易造成未来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在学校,如果老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与时俱进,或者没能全面地理解学生,那么学生是不会从心理上认同学校教育的。屏幕后不仅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还有博学而风趣的教师,学校教师如果不能顺应形势及时调整策略,如果不能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优势,那结果大概就是凭借升学考试这一硬性要求把学生的人按在教室里而已,那多可悲啊~不过说到底,大脑是我们自己的,虽然有些回路已经形成,但也不是不能打破的。认识了解这些改变是第一步,继而我们可以主动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调整。数字时代,大脑的被动塑造正在悄然发生,但我们既然意识到了,当然是要夺回主导权。虽然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缺少多巴胺而感到痛苦,但内啡肽在前方等着我们,及时行乐还是不断精进,红蓝按钮,自行选择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思维转变读后感

      本书讲了大脑的结构前额叶 海马体 的大小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研究思维的转变和气候变化的区别 对社交 游戏产生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可以,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