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部落是人类千万年来的集体梦想,更是在当下生活中承继过去、通往未来的方式。

内容简介

为了使社会学能更好地描述后现代社会,马费索利提出了“新部落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相比于现代、理性的社会,当代社会恰恰位于看似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中,位于由个人组成的转瞬即逝的小部落之中,位于它们散发出的感性、温暖、亲密、强烈的生命本能之中。

此时此地,重要的不再是“我”,而是抱团取暖、互助共生的“我们”。我们,因他人才得以存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推荐
  • 中文版序言
  • 法文第三版序 找到词语
  • 权作引言
  • 第一章 情感共同体:研究的论题
  • 第二章 地下的势力
  • 第三章 抵抗社会关系的社会本能
  • 第四章 部落主义
  • 第五章 多文化主义
  • 第六章 邻近
  • 附录 公共广场的思想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给『拉帮结派』找一个理论的合法性

    作者米歇尔・马费索利用一个极具暗示性的 “新部落主义” 概念来描述我们的世界,其特征包含着对共同体的执着追寻。马费索利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部落的世界,一个只承认部落的真理和对错美丑观念的世界。然而,这也是一个新的部落世界,一个在大多数重要方面不同于古代原始部落的世界。在这些被我们称作是群众、部落、共同体的现实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邻近性,甚至是结构上的同源性。这些现象都是根据中世纪哲学所说的 “弥散性惯习”(habitus diffus)发展而来。在几个世纪以来的空洞中,具有一种归属感的 “习惯” 构成了集体文化的存在方式。这种归属感通常是被动的。它是个体主义盛行的现代的时代特点。这种感觉有时会如同前现代时期,当然还有后现代时期那样再度活跃起来。民众的沸腾、反抗或起义都证明了这一点,部落主义也因此重新获得了生机和力量。此外,与西方不同,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恰恰也在强调 “我们” 在社会生活组织中的重要性。“我们” 的感觉就是命运共同体的感觉。简单而言,这也是部落隐喻所要强调的。又因为这是一个隐喻,它能够以一种类比的方式提醒我们,在严格意义上的 “丛林” 之中,部落是一种因与周围逆境作斗争而必须团结一致的生活方式。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