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露现代西方的集体罪行背后的隐秘心理。

内容简介

一个国家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身历史上那些令人痛苦的记忆?人们该以怎样的行动回应自己父辈的罪恶?在种族对立与种族和解之间,在篡改与铭记之间,未来的人们将如何选择?

本书作者苏珊·奈曼以德国人和美国人在这些问题上的做法为例,为西方世界对待自身现代历史中的罪过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不可或缺的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将哲学反思、个人经历和大量采访结合在了一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她的答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犹太人大屠杀和第三帝国的种族主义在今天的思想残余,还讨论了东德和西德清算纳粹历史的种种做法的差异。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了美国南方,围绕埃米特·蒂尔谋杀案等著名的种族谋杀案展开,覆盖了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奴隶制的状况、这场战争的起因、战后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20世纪的黑人民权运动、奥巴马和特朗普的先后当选折射出的当代美国人的心态变化,还讨论了众多公益机构为争取民权、开启民智所做的种种努力。

第三部分将德国人和美国人应对自身历史罪责的做法进行了比较,围绕着它们各自的历史记忆、纪念建筑、赔款问题、族群关系和移民政策等做了深入的探讨,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回答“我们该怎么做”这个核心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注释
  • 第一部分 德国的教训
  • 1 历史比较的运用和滥用
  • 2 父辈之罪
  • 3 冷战记忆
  • 第二部分 南方人的不安
  • 4 人人都知道密西西比
  • 5 未竟事业
  • 6 埃米特·蒂尔的面容
  • 第三部分 拨乱反正
  • 7 纪念性建筑
  • 8 权利和赔款
  • 9 暂作结论
  • 后记一 清算历史的工作走向了失控
  • 后记二 站在边缘的德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过犹不及的反思

    作者在本书中以冷峻的笔触 (杂乱无序的编排),将二战后德国的 “赎罪” 与美国南方的种族创伤并置,探讨集体罪责的清算与救赎。作为生于美国南方的白人女性与旅居柏林的犹太人,奈曼的身份跨越 “加害者” 与 “受害者” 的边界,这种双重视角是书中有意思的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德国的转型困境。冷战时期的东西德在意识形态对抗中展开 “赎罪竞赛”,西德以法律追责与赔偿重塑国家道德,东德则以反法西斯叙事消解历史复杂性。作者指出,这种竞争虽推动罪责清算,却也催生新的历史虚无 —— 统一后的德国陷入身份焦虑,使得新纳粹主义与极右翼政党能借机复苏。书中剖析柏林犹太博物馆与大屠杀纪念碑群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记忆载体,更是政治话语的角力场。当纪念沦为形式,历史反思便可能异化为道德表演。第二部分转向美国南方。埃米特・蒂尔案成为解剖种族暴力的标本:1955 年,14 岁黑人少年因与白人女性交谈被私刑处死,陪审团却宣判凶手无罪。作者追踪此案如何从集体沉默演变为民权运动的催化剂,揭露《解放宣言》颁布百年后,种族歧视如何转入住房、教育等系统性压迫。她对比奥巴马与特朗普时代,指出进步叙事下的裂痕 —— 当 “后种族社会” 神话破碎,历史债务的偿还远未完成。第三部分将德美经验置于手术台上解剖。德国通过赔款与教育构建 “记忆义务”,而美国南方仍困于纪念碑争议与赔偿立法僵局。作者质问:为何德国能承认父辈之罪,而密西西比河畔的私刑纪念牌至今寥寥?她的结论指向制度性反思:转型正义需超越个体忏悔,嵌入法律、教育与公共空间的重构。书中特别批判 “历史特殊性” 迷思 —— 当美国人以 “例外论” 逃避镜鉴,德国经验恰恰证明,直面耻辱才能避免悲剧循环。新增后记将镜头拉回当下。2023 年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德国政府以 “反犹主义” 标签压制对以批评,甚至禁止声援巴勒斯坦的集会。作者警示:当历史反思异化为政治正确工具,德国正滑向另一种集体癫狂 —— 对犹太人的负罪感扭曲为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拥护,这恰是对赎罪本质的背叛。

      转发
      1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