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广东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齐泽克后现代主义文艺批评》研究成果,深度解读齐泽克思想。

内容简介

近年来,斯洛文尼亚左翼思想家齐泽克的理论与批评实践引起了中国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主要致力于对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本书则从意识形态和法权批评入手,通过梳理齐泽克的思想谱系,回顾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到弗洛伊德、拉康诸位西方思想家的相应理论建构,挖掘齐泽克表面庞杂的理论深处所蕴含的道德哲学与新人本主义闪光。

本书在解读齐泽克思想的同时贯穿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辩证思维,对齐泽克研究及西方哲学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齐泽克式的戏谑与真诚
  • 导论
  • 第一章 意识形态批评
  • 第一节 唯物史观反意识形态
  • 第二节 “虚构的现实”及其突破
  • 第三节 资本主义恋物癖(拜物教)
  • 第四节 幻象与洞穿幻象
  • 第五节 剩余快感及剩余价值
  • 第六节 牺牲
  • 第七节 无神论神学与“基督牺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罪辩证及先验道德法
  • 第一节 法罪互生和法罪统一
  •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三个神话”
  • 第三节 “根本恶”与“恶魔之恶”
  • 第四节 先验道德法:从康德到拉康
  • 第五节 纯粹欲望
  • 第六节 死亡冲动
  • 第七节 康德同萨德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穿插了许多来自电影和大众文化的例子,穿插了可能危及 ‘高雅趣味’的笑话和政治轶闻。” 的确,《鹅塘报告》(The Pelican Brief)、《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之类的 “畅销书和大片”(bestsellers and block-busters),在他看来是为 “恋物癖的民主” 提供了范例;《生死时速》(Speed)、《赎金风暴》(Ransom)、《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等商业电影,居然被他联想到《圣经》中的亚伯拉罕献祭和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由此解析 “自戕”(striking at himself)的深层含义;《泰坦尼克号》一向被视为凄美的爱情故事,经齐泽克讲解却成了 “确立象征性权威” 的一场谋杀。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