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纵观1500年的中世纪哲学史,一部理性与信仰、科学与神学的争论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督教哲学1500年》的修订版,是一部专题研究公元2—16世纪西方中世纪哲学有关问题的学术专著。

全书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采取历史研究和哲学分析方法,结合国际上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面介绍了中世纪哲学的思想来源、教父哲学、神秘主义、经院哲学、15—16世纪基督教哲学等各阶段哲学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脉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注释说明
  • 第一章 中世纪哲学的思想来源
  •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概要
  • 1. 柏拉图主义
  • 2. 亚里士多德主义
  • 3. 新柏拉图主义
  • 4. 希腊哲学的衰落
  • 第二节 《圣经》观念的历史演变
  • 1. 上帝耶和华的形象
  • 2. “誓约民”的观念
  • 3. 伦理的宗教化
  • 4. 耶稣基督的教诲
  • 5. 保罗神学
  • 6. 约翰神学
  • 第三节 碰撞与融合
  • 1. 神的观念
  • 2. 伦理观
  • 3. 自然观
  • 4. 逻各斯与道
  • 第二章 早期教父哲学
  • 第一节 希腊护教士
  • 1. 查士丁
  • 2. 塔提安
  • 3. 阿萨纳戈拉斯
  • 4. 提奥菲勒
  • 5. 伊里奈乌
  • 6. 希波利特
  • 第二节 亚历山大城的希腊教父
  • 1. 克莱门特
  • 2. 奥立金
  • 第三节 早期拉丁护教士
  • 1. 德尔图良
  • 2. 菲力斯
  • 3. 阿诺毕乌斯
  • 4. 拉克坦修
  • 小结:2、3世纪教父与希腊哲学
  • 第四节 “三位一体”问题的哲学意义
  • 1. “三位一体”的来源
  • 2. 尼西亚信经中的哲学术语
  • 3. 围绕“三位一体”教义的争论
  • 4. 阿塔纳修斯
  • 5. 纳西盎的格列高利
  • 6. 普瓦蒂埃的希拉里
  • 7. 维克多里
  • 第五节 卡帕多奇亚的希腊教父
  • 1. 大巴兹尔
  • 2. 尼斯的格列高利
  • 第三章 奥古斯丁主义
  • 第一节 “基督教学说”
  • 第二节 光照论
  • 1. 不能怀疑一切
  • 2. 上帝存在的认识论证明
  • 3. “上帝即光”
  • 4. 记忆的内在真理
  • 第三节 神学世界观
  • 1. 自然的秩序
  • 2. 种质论
  • 3. 时间学说
  • 4. 人的本性
  • 第四节 恶与爱
  • 1. 恶的性质和原因
  • 2. 恶的类别
  • 3. 选择自由与上帝恩典
  • 4. 爱的伦理学
  • 第五节 上帝之城
  • 1. 俗史与圣史的区别
  • 2. 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
  • 3. “两城论”的社会观
  • 4. “地上之城”的正当与不正当
  • 5. 国家的和平
  • 小结:奥古斯丁主义的哲学特征
  • 第四章 晚期教父哲学
  • 第一节 波埃修的哲学
  • 1. 逻辑思想
  • 2. 《神学短文》
  • 3. 《哲学的安慰》
  • 4. 古代文化知识的保留
  • 5. 古代知识的汇总
  • 第二节 神秘主义的滥觞
  • 1. 伪狄奥尼修斯
  • 2. 马克西姆
  • 3. “圣像哲学”
  • 4. 拜占庭学者对神秘主义的反应
  • 小结:希腊教父的柏拉图主义传统
  • 第三节 卡罗林文化复兴
  • 1. 阿尔琴及其学生
  • 2. 逻辑辩论
  • 第四节 爱留根纳的《论自然的区分》
  • 1. 辩证的方法和结构
  • 2. 自然的区分和集合
  • 3. 上帝与世界
  • 4. 自我显示说
  • 第五章 经院哲学的诞生
  • 第一节 辩证法与反辩证法的争论
  • 1. 吉伯特
  • 2. 贝伦加尔
  • 3. 贝克的兰弗郎克
  • 4. 达米安
  • 第二节 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 1. “信仰寻求理性”
  • 2. 《独白》的柏拉图主义观点
  • 3.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 4. 真理即正当
  • 5. 意志自由论
  • 第三节 阿伯拉尔
  • 1. “苦难人生”
  • 2. 辩证神学
  • 3. 理性伦理学
  • 第四节 关于共相性质问题的争论
  • 1. 罗色林与安瑟尔谟
  • 2. 阿伯拉尔的温和唯名论
  • 3. 吉尔伯特的“天然形式”论
  • 4.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总结
  • 第五节 夏特尔的经院学者
  • 1. 夏特尔的贝纳尔
  • 2. 普瓦提埃的吉尔伯特
  • 3.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
  • 4. 宇宙观
  • 第六节 正统的神秘主义
  • 1. 明谷的贝纳尔和西多会
  • 2. 圣维克多学校
  • 3. 里尔的阿兰
  •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播
  • 第一节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概要
  • 1. 阿尔金底
  • 2. 阿尔法拉比
  • 3. 阿维森纳
  • 4. 阿尔加扎里
  • 5. 阿维门巴斯
  • 6. 阿布巴斯
  • 7. 阿维洛依
  • 第二节 中世纪犹太哲学概要
  • 1. 阿维斯布朗
  • 2. 梅蒙尼德
  • 小结:阿拉伯哲学与犹太哲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
  • 第四节 大学的诞生
  • 第五节 僧团与教会的影响
  • 第七章 经院哲学的兴盛
  • 第一节 早期巴黎的经院哲学
  • 1. 奥歇里的威廉
  • 2. 校长菲立浦
  • 3. 奥维尼的威廉
  • 4. 哈勒斯的亚历山大
  • 5. 拉劳切尔的约翰
  • 6. 西班牙的彼得
  • 第二节 英国经院哲学
  • 1. 格罗斯特
  • 2. 伪格罗斯特著作
  • 3. 罗吉尔·培根
  • 第三节 科隆的经院哲学
  • 1. 大阿尔伯特
  • 2. 科隆的新柏拉图主义
  • 3. 艾克哈特
  • 小结:中世纪哲学的民族性
  • 第八章 托马斯主义
  • 第一节 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 第二节 上帝存在的证明
  • 1. “上帝”与“被造物”的类比
  • 2. 上帝存在的“先天证明”和“后天证明”
  • 3. 上帝存在证明的“五路”
  • 第三节 存在与本质的区分
  • 1. 存在与存在者
  • 2. “自有的存在者”与“共有的存在者”
  • 3. “是这个”与“其所是”
  • 4. 存在与本质
  • 5. 以“存在”为中心的实体论
  • 第四节 形式与质料的辨析
  • 1. “四因”的辨析
  • 2. 反“多型论”和“种质论”的辨析
  • 3. “质料”的辨析
  • 第五节 人与灵魂
  • 1. 灵魂总论
  • 2. 认识论
  • 3. 行为论
  • 第六节 自然法与政治学说
  • 1. 自然法的历史渊源
  • 2. 阿奎那之前的自然法学说
  • 3. 阿奎那的法的体系
  • 4. 自然法的应用
  • 小结:托马斯主义的主要特征与历史地位
  • 第九章 经院哲学的分裂
  • 第一节 波那文图拉主义
  • 1. 波纳文图拉的基本倾向
  • 2. 奥古斯丁主义的知识等级论
  • 3. 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批判
  • 4. 波那文图拉与阿奎那的理论分歧
  • 第二节 拉丁阿维洛依主义
  • 1. 布拉邦的西格尔
  • 2. 达西亚的波埃修
  • 第三节 大谴责
  • 第四节 大论战
  • 1. 订正派与反订正派
  • 2. 阿库斯帕达的马修
  • 3. 根特的亨利
  • 小结:77禁令的影响
  • 第十章 司各脱主义
  • 第一节 “存在”的形而上学之辨
  • 1. “存在之为存在”的首要意义
  • 2. “存在”概念的单义性
  • 3. 存在的“样式区分”
  • 第二节 无限上帝的形而上学
  • 1. 证明上帝的前提条件
  • 2. 上帝第一存在的后天证明
  • 3. 无限上帝存在的先天证明
  • 4. 上帝的无限可能性无需也不可证明
  • 第三节 有限存在的形而上学
  • 1. 质料/形式≠潜在/现实
  • 2. 共相的性质
  • 3. 实体个别化原则——“此性”
  • 第四节 认识的动力与过程
  • 1. 知识的动力因
  • 2. 抽象知识与直观知识的区分
  • 3. 演绎知识与归纳知识的区分
  • 第五节 意志主义
  • 1. 意志主义的上帝论
  • 2. 意志主义的灵魂观
  • 3. 意志主义的伦理观
  • 第六节 司各脱主义者
  • 1. 安德里斯
  • 2. 麦耶农的弗兰西斯
  • 3. 昂维克的威廉
  • 4. 里帕的约翰
  • 第十一章 奥康主义和“现代路线”
  • 第一节 新唯名论的前奏
  • 1. 杜朗达
  • 2. 奥里略的彼得
  • 3. 哈克莱的亨利
  • 第二节 奥康主义概述
  • 第三节 词项逻辑与唯名论
  • 1. 词项的性质
  • 2. 意念与词项的逻辑功能
  • 3. 科学何以可能?
  • 4. 普遍的表述何以可能?
  • 第四节 唯名论的认识论
  • 1. 领悟与判断
  • 2. 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
  • 3. 证据知识和自明知识
  • 4. 共相的性质
  • 第五节 唯名论的后果
  • 1. “本体论的还原”
  • 2. 意志主义的神学
  • 3. 意志主义的伦理学
  • 4. 政治观点
  • 第六节 唯名论思潮
  • 1. 沃德哈姆
  • 2. 荷尔考特
  • 3. 里米尼的格列高利
  • 4. 米里考的约翰
  • 5. 奥特里考的尼古拉
  • 6. 约翰·吉森
  • 第七节 国家主义的政治哲学
  • 1. 中世纪政治哲学概览
  • 2. 帕多瓦的马西留
  • 第八节 经验科学精神的兴起
  • 1. 布里丹
  • 2. 巴黎学派
  • 第十二章 中世纪晚期哲学
  • 第一节 站在新旧哲学的门槛上
  • 1. 拉蒙·鲁尔
  • 2. 库萨的尼古拉
  • 第二节 帕多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 1. 威尼斯的保罗
  • 2. 梯也尼的加埃塔诺
  • 3. 尼科拉托·维尼阿斯
  • 4. 亚历山大·阿契里尼
  • 5. 阿格斯替诺·尼孚
  • 6. 彭波那齐
  • 第三节 经院哲学的发展
  • 1. 危机中的机遇
  • 2. 经院哲学在西班牙的复兴
  • 3. 苏阿雷斯
  • 第四节 中世纪之后
  • 1. 17世纪的经院哲学
  • 2.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传统主义
  • 3. 新经院哲学
  • 参考文献
  • 中-英-拉丁-希腊文术语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错别字1

    亚里士多德主义一形而上学一第一段范踌应为范畴。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