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荣格派著名心理分析师经典之作。带你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

内容简介

为什么这么多人在中年遭遇众多挫折?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些挫折当作一种危机?这种危机与经历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中年危机——詹姆斯·霍利斯将其称为“中年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霍利斯教授提出了一个看似可怕实则具有解放意义的问题:“除了我的过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
当我们发现,自己一直在以虚假的自我生活,被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着扮演一个“临时的”成年人格时,我们就打开了第二个成年期的大门,将迎来真实的人格。

书中,霍利斯教授基于荣格心理学的视角,以一种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了中年经历的层次,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界定、调整自己的人格,从而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抛开童年创伤与“临时人格”的束缚,从痛苦出发,穿越“中年之路”,前往意义的彼岸,最终形成稳定、成熟、完善的人格。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听从内心的召唤
  • 序言
  • 第一章 临时的人格
  • 童年创伤
  • 个人情结
  • 第二章 中年之路的出现
  • 内在压力与预警
  •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身份变化
  • 撤回投射
  • 身体和时间感的变化
  • 希望的减退
  • 神经症体验
  • 第三章 内在的转变
  • 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对话
  • 亲密关系问题
  • 中年外遇
  • 父母情结的影响
  • 职业世界:工作与使命
  • 劣势功能的显现
  • 阴影入侵
  • 第四章 文学案例研究
  • 《浮士德》与《包法利夫人》
  • 《地下室手记》
  • 诗人与诗歌
  • 第五章 个性化:荣格的当代神话
  • 选择与决定
  • 个体化的意义
  • 第六章 航海与孤独
  • 从孤独到独处
  • 消化分离的创伤
  • 经历丧失和撤回投射
  • 直面恐惧的仪式
  • 联系失落的孩子
  • 激情的生活
  • 灵魂的沼泽地
  • 伟大的辩证
  • 牢记死亡
  • 生命是一束光
  • 精选参考书目
  • 普通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年——自愈自足

    很好的一本书,不同纬度说出了中年的困扰。谁现在还在和我说来世,我就给他一棒子,多幼稚。不惑之年还在听尔康的台词呢。有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是消极的,中年就面临职业发展上的瓶颈、孩子教育上的挑战、老人护理上的压力等,自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云南看到了一颗古树,年轻孩子说造型奇特,可以拍个照,我心里在想这棵树上吊挺合适,还有完美的弧度。我一直在修正的心态就是决不会把自己的不完美与价值感挂钩。而是去觉察自己每个行为举动背后的能量,客观看待自己。当我不再只盯着行为本身,而是找到这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也就能得到这个行为或者意图的真相 —— 无论怎样,我的价值一直在。这可能也是万老师课程说的重构吧。事实上,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里,而客观的事实兴许只是一个概率事件,是部分关联,而非绝对关联 。因此,放弃自我想象,只活在当下,便能减少很多无谓的自我恐吓。现在的目标是安抚好内在,修复内心的匮乏,尽量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算命的说我的大限是 67 岁,都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前半生已经稀里糊涂过去了,后半生尽量闪闪发光。

      10
      2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知天命的不惑

      本书的 “中年” 指的是 35-40 岁的年龄,传统人的寿命 “七十古稀”,但在今天平均寿命已经 80 岁的年代,45-50 岁才算进入中年,因为 “教育” 阶段已经延长了 10 年, 24-5 岁 进入职场是常态,原生家庭的塑造,社会的教育,大多数青年人在社会所谓的闯荡,其实心中的 “成功” 已经有了模型,圈禁于精心构建的 “社会化人格” 中,循规蹈矩的上班,按照固有的阶梯攀爬,结婚、育儿,经过 20 年,那些职业身份、家庭角色和社会期待所塑造的自我,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裂缝,这种看似危机的裂缝,实则是人格深处真实的自我试图破壳而出的信号。书中提出了 “意识觉醒” 的概念,当个体开始质疑 “我究竟为什么而活” 时,中年之路的真正旅程便开始了,这不是一场需要抵御的灾难,而是一次珍贵的成长机遇。那些困扰我们的空虚感、无意义感和失落感,恰恰是灵魂渴望新生的征兆。作者也没有提供一套简单的 “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对话和深度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书中展示了如何将中年时期的种种困惑转化为自我认知的催化剂,从而实现人格的整合与更新。在物质丰裕但精神贫瘠的当代社会,这本书提醒我们,中年的价值不在于盲目抓住青春的尾巴,而在于勇敢面对内心的呼唤,实现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这种转变不是对青春的背叛,而是向更完整、更真实存在的进化。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不是简单地更换外壳,而是灵魂深处的蜕变。讲大白话就是停止抱怨(环境、社会、原生家庭),别人眼中的 “痛苦” 在我是甘之如饴,“爱谁谁” 不在乎别人的评判,它要求我们放下过往的成就与伪装,直面生命有限性的真相,从而在废墟上建立起更为坚固和真实的自我圣殿。2025 年 #333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年之路也是觉醒之路

        从孩童时期的魔法思维,到青年时期的英雄思维,你最终来到中年的人性思维,重新发现自我,不被外界环境和社会角色所困,将自己与某样无限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发现有限生命的光芒。

          1
          评论
        • 查看全部115条书评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