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4千字
字数
2022-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直面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面临的终级问题——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内容简介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应该提前做什么,怎么做?
正值壮年时,我们如何提前计划未来,真正实现生而有爱,别亦无憾?
暮年将至时,我们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后半辈子,拿什么养老?
身患重疾时,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治疗,不给亲人带来巨大的身心负担?
生命将逝时,我们如何修复亲密关系,计划身后事,与这个世界优雅告别?
本书是一份真诚、实用、可操作的告别指南。讲述的内容面面俱到,帮助我们和家人在医疗护理、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以及身体、心理和经济上都做好万全的准备,来一场有准备的离别。不给亲人留下烂摊子,不给自己留遗憾。
每日一书:《人生除此无大事》。死亡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接受我们的每一面。无论死亡的存在会帮你专注目标,还是助你放下执念,你都应该拥抱一切: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觉,从无限光荣到无地自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情况。因为一切终将过去,没有人可以躲避死亡。完全接纳是在死亡面前保留尊严的核心原则。面对死亡,感到恐惧是正常的。人们常说,死亡焦虑是人类的终极焦虑。因为死亡意味着个人与世界的分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质都将不再属于我们。这是对个体归属感、掌控感和价值感的巨大挑战。死亡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接受我们的每一面。无论死亡的存在会帮你专注目标,还是助你放下执念,你都应该拥抱一切: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觉,从无限光荣到无地自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情况。因为一切终将过去,没有人可以躲避死亡。完全接纳是在死亡面前保留尊严的核心原则。《人生除此无大事》读书笔记越是仔细观察生命,你就会越发觉得生命的结束和开始十分相似。所有的生命都会死去,然后变成其他物质。我们的身体是由各种生命体转化而来,在我们死后也将进入生命的循环。不过我们的精神还会继续活在我们认识的人的心里。生命的循环简单明晰、随处可见、不可否认。可是话虽如此,但这并不能减轻我们的悲痛。我们的生命终会以独特而决绝的方式结束,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难以接受的事实。随着结局的确定,生命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如何到达那里。在你所选的路上,所有的转角、风景和路口都是可以发现珍贵事物的地方。你可能渴望更多的时间,也可能希望尽早结束,最有可能的是两种想法兼有。无论有没有他人帮助,你都会找到自己的路。1、感受美好 2、心存感激 3、爱(给予爱和接受爱)爱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伟大的力量,它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整本书都是关于爱的。爱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它经常以人们难以发觉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很多人对现状不满,由此长期积累了心结,容易生病,其实这些烦恼,每个人都会有,就像细菌病毒一样,每个人都是携带者,但是如何与它和平共处,就需要些智慧,我们要学会自我照顾。自我照顾指的并不是自我放纵。自我照顾不仅仅是一次背部按摩、一块蛋糕或一杯好酒。这些都很好,但是还不够。自我照顾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要让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罕见的享受。这意味着哪怕你唯一想关心的就是你的亲人,你也要同时关心自己。你要提醒自己,照顾自己和照顾亲人是一回事。如果亲人生病,那么可以尝试以下:1、独处。培养某种独处的习惯,可以是祈祷、冥想、瑜伽、健身、远足、骑车、跳舞、园艺、写作等。你要找到一些与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沟通的方式。2、倾诉。列一个愿意不加评判地倾听你谈论任何事情的联系人名单,比如同事、配偶、朋友、治疗师等。不一定要找心理医生,尽管他们确实能为你提供帮助,只要和信任的人一起喝杯咖啡就足够了。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能倾诉心声就好。3、调整节奏。如果亲人已经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只有最后几周的时间。那就要像最后冲刺一样,全力以赴地照顾患者。如果患者还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生命,那么就要像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控制好节奏。在一切结束之前,不要过早屏住呼吸、全力冲刺。4、分散注意力。看电影、看书、对着月亮号叫,凡是能让人暂时抛下一切的事情都可以。5、写日记。每天睡前,写下你完成的一件事(起床也算)。或者就写一天的经历。你写的东西并不是必须保留的,如果不喜欢,也可以写完就扔掉。写作,就像与别人交谈一样,是一种理解和处理自身感受的方式。在悲痛时,你可能会有各种奇怪的想法,写作还可以让你不把这些想法太当真。除了上述建议外,还要记得尽量不要急于度过这一阶段。悲痛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对真正理解人生并健康充实地生活非常重要。
直面死亡,人生大事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71 本(344)#《人生除此无大事》🚢时刻准备着,让我想到史铁生的 “天眼” 之窥:“死神每天都蹲守在我的家门口。” 这使得 “生寄死归” 意识成为人生常识。时至今日,现代医学的进步可喜可贺,但人类依然无力征服死亡,也无法消灭痛苦,只能让死亡有品质、有尊严,让躯体与心灵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我期望,每一个人都像史铁生一样,打开 “天眼”,洞悉 “无常”。🚢只有 10%~20% 的人会毫无征兆地突然离去,大多数人都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生命将如何结束。尽管这种情况会让人不安,但这也确实给了我们时间去适应,去习惯,并作出应对。关于如何走向注定的结局,我们确实是有一些选择余地的,比如,在哪里离去,在谁的身边离去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为了明确这些选择,你需要弄清楚自己的 “护理目标” 是什么。🚢你通盘考虑过自己生命的最后该如何度过后,就会明白这一路上所需要面对的抉择该如何应对。确定护理目标并不仅仅是列出一张优先事项清单那么简单,而是在经历衰老或病弱的过程中,想清楚你当下需要作出的抉择。这意味着你既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要采纳他人的建议,与周围的人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你肯定能作出让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可以接受的决定。🚢财产、书籍、衣物 —— 这些是我们一生所获得的东西。还有一些是非物质的、情感的东西。只有在离开之前处理好这一切,才能确保你的亲友能够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而不是想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清理你的住所。正如拉比悉尼・明茨(Sydney Mintz)所说:“就我所见,某人离世后,其住所内是井然有序还是乱七八糟,对于追思哀悼的过程有着迥异而深远的影响。”🚢即便亲人有所抗拒,你也要在活着的时候争取更多与他们谈心的机会。这里说的谈心不是讨论你下一步该如何治疗,或者他们在你离世后该如何处理你收藏的帽子。这一阶段你要理顺与亲友的关系,要说该说的话,以免临终之时后悔。这些对话决定了别人在情感层面上会如何回忆你。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一步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尤其是会遇到一些情感上还有伤口尚未愈合的情况。🚢遗产是一个很 “重” 的词,带有一种自负的意味,就好像我们必须有所成就,比如发明出冷聚变,或者以我们的名字命名一座建筑等,才值得被世人铭记一样。不过,我们对于 “遗产” 的定义只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印记,一个代表了我们曾经是谁的印记。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用资产为孩子们创立一个奖学金或者基金。有些人可能没有很多物质财富,但同样会把富有价值的事物传递给后人。🚢那些你日常接触的东西,无论是你读的书、煮的饭菜、穿的衣服、收集的照片,都承载着你的故事,值得传承下去。它们过去对你来说很重要,将来对别人来说也很重要。是什么让你成为现在的你?讲讲你的人生故事,留下你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对你影响深刻的人和想法的记录,给那些爱你的人一种薪火传承的感觉。🚢有一种办法可以摆脱这些声音的影响,那就是想象你手里有一本曾曾祖母所写的人生故事。通过她的眼睛看世界会给你什么样的启迪呢?一旦你把自己的人生故事重新定义为一份穿越时空的,融入家庭价值观的,送给后代的礼物,你可能就不会那么抗拒了。🚢你的初恋是谁,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你还记得第一次让你感到害怕的场景吗?你第一次遇到麻烦是什么时候?你小时候的房间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怎么样?你在哪里最快乐?你崇拜谁?这里有两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为后代记录你或者你的至亲的故事。🚢从 “健康” 到 “病重” 是一个过程。首先是得到患病的诊断,然后,在某个时刻,你会听到所患疾病无法治愈的消息。或者某个时刻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想尝试去治愈疾病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惊慌失措、垂头丧气、接受现实、调整身心、了解状况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最终想出应对办法。但是现在,你得接受负面消息的洗礼,一次性经历上述全部过程。
处理死亡这件事
1. 处理不必要的物品。包括非实体的账单,会员,债务等。2. 提前给需要继承的物品贴标签。子女轮流挑选是个很好的办法。3. 处理隐秘的私人事务。比如婚姻以外的感情、子女等纠葛。4. 与亲人和解。5. 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价值,人生故事,还有价值观传承。这本书还没看完第一部分就总结了这五条。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处理死亡的书。不是去对抗死亡,而是处理死亡,包括自己的和亲人的。有些时候,突然的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但是身后事却让亲人纠缠很久。延宕很久的死亡过程,给将亡者和亲人都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麻烦。我们的老一辈的人总是讳言死亡。我不敢说我的同龄人是什么样的,在谈论对象能接受这个话题的前提下,我自己是可以坦然地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而且,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处理死亡这件事。这本书不是用冰冷的语气告诉你该如何处理身后事,而是用温情的语气跟你聊,该如何处理死亡的全过程。虽然有些情节是美国的,与中国风俗有异,依然对我们有启发,更有借鉴。这将是人生的最后一本使用说明书。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