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人生除此无大事》。死亡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接受我们的每一面。无论死亡的存在会帮你专注目标,还是助你放下执念,你都应该拥抱一切: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觉,从无限光荣到无地自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情况。因为一切终将过去,没有人可以躲避死亡。完全接纳是在死亡面前保留尊严的核心原则。面对死亡,感到恐惧是正常的。人们常说,死亡焦虑是人类的终极焦虑。因为死亡意味着个人与世界的分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物质都将不再属于我们。这是对个体归属感、掌控感和价值感的巨大挑战。死亡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接受我们的每一面。无论死亡的存在会帮你专注目标,还是助你放下执念,你都应该拥抱一切: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觉,从无限光荣到无地自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情况。因为一切终将过去,没有人可以躲避死亡。完全接纳是在死亡面前保留尊严的核心原则。《人生除此无大事》读书笔记越是仔细观察生命,你就会越发觉得生命的结束和开始十分相似。所有的生命都会死去,然后变成其他物质。我们的身体是由各种生命体转化而来,在我们死后也将进入生命的循环。不过我们的精神还会继续活在我们认识的人的心里。生命的循环简单明晰、随处可见、不可否认。可是话虽如此,但这并不能减轻我们的悲痛。我们的生命终会以独特而决绝的方式结束,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难以接受的事实。随着结局的确定,生命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如何到达那里。在你所选的路上,所有的转角、风景和路口都是可以发现珍贵事物的地方。你可能渴望更多的时间,也可能希望尽早结束,最有可能的是两种想法兼有。无论有没有他人帮助,你都会找到自己的路。1、感受美好 2、心存感激 3、爱(给予爱和接受爱)爱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伟大的力量,它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整本书都是关于爱的。爱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它经常以人们难以发觉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很多人对现状不满,由此长期积累了心结,容易生病,其实这些烦恼,每个人都会有,就像细菌病毒一样,每个人都是携带者,但是如何与它和平共处,就需要些智慧,我们要学会自我照顾。自我照顾指的并不是自我放纵。自我照顾不仅仅是一次背部按摩、一块蛋糕或一杯好酒。这些都很好,但是还不够。自我照顾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要让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罕见的享受。这意味着哪怕你唯一想关心的就是你的亲人,你也要同时关心自己。你要提醒自己,照顾自己和照顾亲人是一回事。如果亲人生病,那么可以尝试以下:1、独处。培养某种独处的习惯,可以是祈祷、冥想、瑜伽、健身、远足、骑车、跳舞、园艺、写作等。你要找到一些与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沟通的方式。2、倾诉。列一个愿意不加评判地倾听你谈论任何事情的联系人名单,比如同事、配偶、朋友、治疗师等。不一定要找心理医生,尽管他们确实能为你提供帮助,只要和信任的人一起喝杯咖啡就足够了。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能倾诉心声就好。3、调整节奏。如果亲人已经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只有最后几周的时间。那就要像最后冲刺一样,全力以赴地照顾患者。如果患者还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生命,那么就要像参加马拉松比赛一样,控制好节奏。在一切结束之前,不要过早屏住呼吸、全力冲刺。4、分散注意力。看电影、看书、对着月亮号叫,凡是能让人暂时抛下一切的事情都可以。5、写日记。每天睡前,写下你完成的一件事(起床也算)。或者就写一天的经历。你写的东西并不是必须保留的,如果不喜欢,也可以写完就扔掉。写作,就像与别人交谈一样,是一种理解和处理自身感受的方式。在悲痛时,你可能会有各种奇怪的想法,写作还可以让你不把这些想法太当真。除了上述建议外,还要记得尽量不要急于度过这一阶段。悲痛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对真正理解人生并健康充实地生活非常重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直面死亡,人生大事#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71 本(344)#《人生除此无大事》🚢时刻准备着,让我想到史铁生的 “天眼” 之窥:“死神每天都蹲守在我的家门口。” 这使得 “生寄死归” 意识成为人生常识。时至今日,现代医学的进步可喜可贺,但人类依然无力征服死亡,也无法消灭痛苦,只能让死亡有品质、有尊严,让躯体与心灵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我期望,每一个人都像史铁生一样,打开 “天眼”,洞悉 “无常”。🚢只有 10%~20% 的人会毫无征兆地突然离去,大多数人都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生命将如何结束。尽管这种情况会让人不安,但这也确实给了我们时间去适应,去习惯,并作出应对。关于如何走向注定的结局,我们确实是有一些选择余地的,比如,在哪里离去,在谁的身边离去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为了明确这些选择,你需要弄清楚自己的 “护理目标” 是什么。🚢你通盘考虑过自己生命的最后该如何度过后,就会明白这一路上所需要面对的抉择该如何应对。确定护理目标并不仅仅是列出一张优先事项清单那么简单,而是在经历衰老或病弱的过程中,想清楚你当下需要作出的抉择。这意味着你既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要采纳他人的建议,与周围的人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你肯定能作出让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可以接受的决定。🚢财产、书籍、衣物 —— 这些是我们一生所获得的东西。还有一些是非物质的、情感的东西。只有在离开之前处理好这一切,才能确保你的亲友能够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而不是想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清理你的住所。正如拉比悉尼・明茨(Sydney Mintz)所说:“就我所见,某人离世后,其住所内是井然有序还是乱七八糟,对于追思哀悼的过程有着迥异而深远的影响。”🚢即便亲人有所抗拒,你也要在活着的时候争取更多与他们谈心的机会。这里说的谈心不是讨论你下一步该如何治疗,或者他们在你离世后该如何处理你收藏的帽子。这一阶段你要理顺与亲友的关系,要说该说的话,以免临终之时后悔。这些对话决定了别人在情感层面上会如何回忆你。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一步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尤其是会遇到一些情感上还有伤口尚未愈合的情况。🚢遗产是一个很 “重” 的词,带有一种自负的意味,就好像我们必须有所成就,比如发明出冷聚变,或者以我们的名字命名一座建筑等,才值得被世人铭记一样。不过,我们对于 “遗产” 的定义只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印记,一个代表了我们曾经是谁的印记。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用资产为孩子们创立一个奖学金或者基金。有些人可能没有很多物质财富,但同样会把富有价值的事物传递给后人。🚢那些你日常接触的东西,无论是你读的书、煮的饭菜、穿的衣服、收集的照片,都承载着你的故事,值得传承下去。它们过去对你来说很重要,将来对别人来说也很重要。是什么让你成为现在的你?讲讲你的人生故事,留下你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对你影响深刻的人和想法的记录,给那些爱你的人一种薪火传承的感觉。🚢有一种办法可以摆脱这些声音的影响,那就是想象你手里有一本曾曾祖母所写的人生故事。通过她的眼睛看世界会给你什么样的启迪呢?一旦你把自己的人生故事重新定义为一份穿越时空的,融入家庭价值观的,送给后代的礼物,你可能就不会那么抗拒了。🚢你的初恋是谁,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你还记得第一次让你感到害怕的场景吗?你第一次遇到麻烦是什么时候?你小时候的房间是什么样的?你的父母怎么样?你在哪里最快乐?你崇拜谁?这里有两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为后代记录你或者你的至亲的故事。🚢从 “健康” 到 “病重” 是一个过程。首先是得到患病的诊断,然后,在某个时刻,你会听到所患疾病无法治愈的消息。或者某个时刻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想尝试去治愈疾病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惊慌失措、垂头丧气、接受现实、调整身心、了解状况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最终想出应对办法。但是现在,你得接受负面消息的洗礼,一次性经历上述全部过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处理死亡这件事1. 处理不必要的物品。包括非实体的账单,会员,债务等。2. 提前给需要继承的物品贴标签。子女轮流挑选是个很好的办法。3. 处理隐秘的私人事务。比如婚姻以外的感情、子女等纠葛。4. 与亲人和解。5. 留下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价值,人生故事,还有价值观传承。这本书还没看完第一部分就总结了这五条。这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处理死亡的书。不是去对抗死亡,而是处理死亡,包括自己的和亲人的。有些时候,突然的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但是身后事却让亲人纠缠很久。延宕很久的死亡过程,给将亡者和亲人都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麻烦。我们的老一辈的人总是讳言死亡。我不敢说我的同龄人是什么样的,在谈论对象能接受这个话题的前提下,我自己是可以坦然地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而且,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处理死亡这件事。这本书不是用冰冷的语气告诉你该如何处理身后事,而是用温情的语气跟你聊,该如何处理死亡的全过程。虽然有些情节是美国的,与中国风俗有异,依然对我们有启发,更有借鉴。这将是人生的最后一本使用说明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人生除此无大事》有感带着非常惆怅的心情,读完了这本本不该现在读,但未来需要读的书。“生老病死” 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最大的事,作者围绕着临近死亡之时,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准备。按照书中所描述的人处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场景下,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应该怎样做,都写的非常清楚了,感觉是一本死亡过程的说明书。通过作者的描述,结合目前我生活的阶段,自己的家人父母,已经 “行走在” 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了,除了照顾好他们的健康外,怎样在同时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虽然作者写的内容 “简单粗暴 “,但也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诸多方面都考虑到了,自己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段,应该做些什么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特别是读完本书后更要思考。“生老病死” 是在人们在 “清醒” 阶段,不愿意触及的话题,一旦人进入 “迷糊” 状态,再来读本书应该是晚了。这就要求读这本书的人,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理性状态下,来客观正确的阅读……,我用本书的后记,来描述我的读后感!——— 所有的转角,都伴有珍贵越是仔细观察生命,你就会越发觉得生命的结束和开始十分相似。所有的生命都会死去,然后变成其他物质。我们的身体是由各种生命体转化而来,在我们死后也将进入生命的循环。不过我们的精神还会继续活在我们认识的人的心里。生命的循环简单明晰、随处可见、不可否认。话虽如此,即使知道这些也并不能减轻我们的悲痛。我们的生命终会以独特而决绝的方式结束,这是可以肯定的,也是难以接受的事实。随着结局的确定,生命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如何到达那里。在你所选的路上,所有的转角、风景和路口都是可以发现珍贵事物的地方。你可能渴望更多的时间,也可能希望尽早结束,最有可能的是两种想法兼有。无论有没有他人帮助,你都会找到自己的路。死亡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接受我们的每一面。无论死亡的存在会帮你专注目标,还是助你放下执念,你都应该拥抱一切: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觉,从无限光荣到无地自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情况。因为一切终将过去,没有人可以躲避死亡。完全接纳是在死亡面前保留尊严的核心原则。我们的建议是:参与。既不要认为你能控制一切,也不要认为你什么也掌控不了。你可以珍惜现有的一切,尽力参与到你的照护工作中,参与到你的死亡过程中,参与到你的生活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所有的转角,都伴有珍贵越是仔细观察生命,你就会越发觉得生命的结束和开始十分相似。所有的生命都会死去,然后变成其他物质。我们的身体是由各种生命体转化而来,在我们死后也将进入生命的循环。不过我们的精神还会继续活在我们认识的人的心里。生命的循环简单明晰、随处可见、不可否认。随着结局的确定,生命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如何到达那里。在你所选的路上,所有的转角、风景和路口都是可以发现珍贵事物的地方。你可能渴望更多的时间,也可能希望尽早结束,最有可能的是两种想法兼有。无论有没有他人帮助,你都会找到自己的路。死亡毫无保留地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接受我们的每一面。无论死亡的存在会帮你专注目标,还是助你放下执念,你都应该拥抱一切: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觉,从无限光荣到无地自容,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每一种情况。因为一切终将过去,没有人可以躲避死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