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1千字
字数
202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全面、系统的论文评价指南。
内容简介
全书从推荐序到个人自序,再到读者反馈,不仅涵盖了论文评价的理论基础,还深入探讨了学术出版的现实挑战。书中探讨了人文社科论文存在缺陷的多重原因,包括发表压力、研究热点的快速更迭、个体科研者的学科背景限制等,为读者揭示了学术研究的复杂性,又对期刊论⽂的标准化结构进⾏了详细拆解与评价。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自序一
- 自序二
- 读者反馈
- 写在前面的话
- 我们为什么要评价?
- 为何人文社科论文一定会有缺陷?
- 1 如何评价论文的标题
- 1.1 是否够具体?
- 1.2 是否体现研究属性?
- 1.3 是否可以快速揭示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是否明确?
- 1.5 副标题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
- 1.6 研究对象或主体的识别是否容易?
- 1.7 是否足够清晰简洁?
- 1.8 理论视角或理论基础是否明确?
- 1.9 是否避免了歧义和生词?
- 2 如何评价论文的摘要
- 2.1 是否清晰概括了研究目的?
- 2.2 是否概括了研究设计和方法?
- 2.3 是否总结了主要结果和结论?
- 2.4 是否阐述了论文的学术贡献?
- 2.5 理论视角是否在摘要中有所体现?
- 2.6 是否在描述研究目的之前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的原因?
- 2.7 是否识别了3~6个相关、学术且按重要性排序的关键词?
- 3 如何评价引言
- 3.1 是否首先描述了一个大众比较普遍熟悉的相关背景?
- 3.2 是否快速引出研究主题和目的?
- 3.3 是否引用了近三年内的研究?
- 3.4 是否引用了足量的文献支撑?
- 3.5 内容组织逻辑是否容易识别?
- 3.6 是否明确表述和列举了研究问题?
- 3.7 是否尽早提供了较为陌生的专有名词的解释?
- 3.8 如果引言和文献综述是独立的模块,是否将引言篇幅限制在半页至一页A4纸?
- 3.9 是否引用了该主题领域内的权威文献?
- 4 如何评价文献综述
- 4.1 如果引言和文献综述是独立的模块,文献综述的篇幅是否至少是引言的2.5倍?
- 4.2 是否体现了与篇名极为相关的研究综述?
- 4.3 是否全面回顾了与篇名主题相关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 4.4 是否尽早提供了关键名词的权威定义?
- 4.5 逻辑组织结构是否可以让读者快速识别?
- 4.6 是否体现出作者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肯定和理解?
- 4.7 是否体现出作者对已有研究的空白识别及批判性思考?
- 4.8 是否避免了不加思考地罗列作者的研究结果?
- 4.9 是否体现出作者对观点和事实的区分?
- 5 如何评价理论框架
- 5.1 是否简述了理论框架的相关理论基础?
- 5.2 是否解释了理论框架是原创、改编还是直接引用?
- 5.3 是否详细描述了该理论框架的构造和逻辑?
- 5.4 是否列举了该理论框架为何适用于本研究的多个原因?
- 5.5 是否准确罗列了该理论框架在本论文中的作用和功能?
- 5.6 是否清晰、准确地呈现了理论框架图示?
- 5.7 作者是否对所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 5.8 作者是否能够将不同的理论有效地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 5.9 作者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或对现有理论进行了创新性的扩展?
- 5.10 作者是否提供了实证研究来支持理论框架的有效性?
- 5.11 作者是否识别并讨论了所选理论(和框架)的局限性?
- 6 如何评价研究方法
- 6.1A 研究设计是否有效回答了研究问题?
- 6.2A 是否给出明确的依据说明为何选择该设计?
- 6.3A 样本量是否充足?
- 6.4A 样本于目标研究对象的总人口而言是否有代表性?
- 6.5A 抽样方法是否妥当?
- 6.6A 使用的问卷是否常被引用的权威问卷?
- 6.7A 使用的问卷是否提供了信度和效度参数?
- 6.8A 原创问卷是否经过了试测或专家评议?
- 6.9A 问卷的回收率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 6.10A 是否提供了问卷的题目类型、数量、赋分方式和示例?
- 6.11A 问卷数据的收集过程是否详细透明?
- 6.12A 实验研究是否使用了随机分配?
- 6.13A 如果使用了预实验设计,是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 6.14A 使用的数据分析方式是否有效回答了研究问题?
- 6.15A 是否提供了所属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及号码?
- 6.16A 研究者是否汇报和遵循了必要的伦理要求?
- 6.17A 研究过程是否足够详细透明以至于其他研究者可复制?
- 6.18A 数据分析方法是否准确、合理、专业?
- 6.19A 如果使用了实验研究,是否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流程图?
- 6.1B 是否(再次)阐述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6.2B 是否根据文献依据和现实依据合理选择了相应的研究设计?
- 6.3B 是否清晰描述了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和确定过程?
- 6.4B 是否选择了适当的主要数据收集方法,如采访或观察等?
- 6.5B 是否提供了数据收集工具,如采访提纲或观察记录表?
- 6.6B 是否描述了访谈提纲设计和修改的过程及依据?
- 6.7B 是否注明了数据收集过程中的保密与知情同意要求?
- 6.8B 是否给出了具体的分析程序,如主题分析法或内容分析法?
- 6.9B 是否描述清楚了各步分析步骤,如开放编码与轴心编码等?
- 6.10B 是否注明了使用软件或程序的具体版本并提供界面截图?
- 6.11B 是否提出了保证研究质量的策略和程序?
- 6.12B 是否论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信度和有效性?
- 6.13B 是否遵循了伦理要求?
- 6.14B 是否阐述清楚了采用的哲学视角及其对本研究的影响?
- 6.15B 是否讨论了个人的潜在偏见和反思结果?
- 7 如何评价研究结果
- 7.1A 呈现是否与研究问题的呈现顺序一一对应?
- 7.2A 主要发现是否清晰呈现?
- 7.3A 数据分析是否支持研究结果?
- 7.4A 是否与研究问题一致?
- 7.5A 是否包含支持数据?
- 7.6A 解释是否清晰?
- 7.7A 是否涵盖全部内容?
- 7.8A 是否具有创新性?
- 7.9A 是否具有可行性?
- 7.10A 是否保持一致性?
- 7.11A 推论统计是否呈现在描述性统计之后?
- 7.12A 是否检测了正态分布?
- 7.13A 如果是非正态分布,推论统计是否使用了非参数检验?
- 7.14A 如果计算了相关性,相关性检验类型是否与变量类型匹配?
- 7.15A 如果发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是否也提供了效应量数据?
- 7.16A 是否先呈现文字解释,再邻近呈现相应图表?
- 7.17A 文字解释是否避免了简单地重复表格所传递的信息?
- 7.18A 当样本量较小时,是否避免了仅汇报比例,而省略基数造成曲解?
- 7.19A 是否有效回应了所有假设?
- 7.1B 质性研究的结果是否首先报告了具体的主题数量?
- 7.2B 如果使用了三级编码,是否提供了部分编码对应的表格式过程性截图
- 7.3B 论述主题和编码时,是否引用了访谈原话、文档作品等证据做支撑?
- 7.4B 是否使用了图表来提升结果汇报的清晰度和说服力?
- 7.5B 是否描述了反思过程与进行了自我批评?
- 8 如何评价讨论
- 8.1 是否首先重述了本研究的目的?
- 8.2 是否简要重述了研究结果?
- 8.3 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评价?
- 8.4 是否结合了文献综述部分提及的重要文献来讨论结果?
- 8.5 是否讨论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即它们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广泛的群体或情境?
- 8.6 是否提出了对现有理论的支持、挑战或修正?
- 8.7 是否强调了研究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贡献和创新点?
- 8.8 是否合理解释了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不一致的地方?
- 8.9 是否基于当前研究的发现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以进一步验证或扩展结果?
- 8.10 在讨论中是否展现了批判性思维,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 9 如何评价结论
- 9.1 是否首先重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 9.2 是否清晰地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
- 9.3 是否简单明了,避免了不必要的复杂性?
- 9.4 是否强调了研究对学术界或实践领域的贡献?
- 9.5 提出的后续研究建议或实践应用是否具有实用性?
- 9.6 是否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
- 9.7 是否指出了基于本研究结果的未来研究方向甚至建议选题?
- 9.8 篇幅是否在一页A4纸的1/3~2/3?
- 10 如何评价系统文献综述论文
- 10.1 题目是否明确表示了是系统文献综述还是元分析?
- 10.2 摘要中是否指明文献综述包含的文献数量和年份跨度?
- 10.3 摘要中是否指出了该主题系统文献综述的必要性?
- 10.4 是否包含了引言、文献回顾、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五个核心组成部分?
- 10.5 方法部分是否包含检索策略、筛选标准、编码方式和理论框架?
- 10.6 是否识别并评价了类似主题的已有系统文献综述?
- 10.7 是否清晰阐述了多个研究问题?
- 10.8 研究问题的呈现是否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 10.9 是否详细描述了系统检索策略?
- 10.10 能否清晰识别包含或排除研究的标准?
- 10.11 最终样本是否包含足够多的研究进行分析?
- 10.12 数据提取和编码程序是否描述清晰?
- 10.13 数据的编码方式是否有明确的依据和文献支撑?
- 10.14 是否提供了精美而准确的图示来补充对研究结果的文字解释?
- 10.15 研究结果是否以非专业人士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
- 10.16 研究结果的呈现顺序是否与研究问题一致?
- 10.17 作者是否在讨论部分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
- 10.18 讨论部分是否体现出作者对结果的批判性分析和趋势洞察?
- 10.19 研究人员是否解释了他们的分析结果,以提出具体的实践意义?
- 10.20 研究启示是否包含了多方利益相关者?
- 10.21 研究人员是否列举了他们分析的局限性?
- 10.22 是否在附录中提供了综述覆盖的所有论文的关键信息?
- 11 如何评价参考文献
- 11.1 是否列出了所有在研究中引用的文献?
- 11.2 引用信息(如作者、出版年份、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卷号、页码等)是否准确无误?
- 11.3 是否遵循了所在领域(尤其目标期刊)的引用格式规范?
- 11.4 是否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
- 11.5 是否平衡了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的引用?
- 11.6 引用的文献是否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
- 11.7 是否引用了多种类型的文献,如期刊文章、书籍、会议论文、政府报告等?
- 11.8 是否主要引用了知名的期刊论文?
- 11.9 文中直接引用是否使用了双引号并提供了页码?
- 11.10 直接引用的位置是否不超过三处?
- 11.11 整篇论文的引用格式是否保持一致?
- 11.12 是否提供了参考文献的DOI?
- 11.13 总的来说,引用文献数量是否在40条以上?
- 12 如何评价附录
- 12.1 附录内容是否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对理解研究结果至关重要?
- 12.2 附录是否包含了所有必要的补充材料,以便其他研究者复现研究?
- 12.3 附录中的信息是否清晰、易于理解?
- 12.4 附录是否按照逻辑顺序排列,便于读者查找和参考?
- 12.5 附录中的所有数据和信息是否准确无误?
- 12.6 附录是否避免了不必要的冗余,只包含对研究有实质贡献的材料?
- 12.7 附录的格式是否清晰、便于阅读和理解?
- 12.8 附录中的引用和格式是否与正文保持一致?
- 12.9 附录是否为读者提供了额外的实用信息,如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数据分析的额外步骤等?
- 12.10 在包含敏感数据或个人信息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
- 13 如何综合评价论文质量?
- 13.1 论文的写作语言是否简洁而准确?
- 13.2 论文的写作语气是否客观而中立?
- 13.3 论文引用已有文献时,是否既尊重又有批判精神?
- 13.4 论文是否可以让读者迅速识别每一段的中心意思?
- 13.5 论文中是否有拼写错误、错别字、语法错误、容易引起歧义的句子?
- 13.6 论文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研究细节让读者可以有信心复制这个研究?
- 13.7 该论文是否能够引起利益相关者的足够兴趣?
- 13.8 该论文是否有效地结合了理论与实践?
- 13.9 该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否从一而终,没有变过?
- 13.10 如果没有做这项研究,你是否凭直觉也能预测到这些研究结果?
- 13.11 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如何?
- 14 中英文期刊论文评价有何不同
- 14.1 篇幅与结构差异
- 14.2 语言与表达风格
- 14.3 参考文献格式
- 14.4 审稿与发表过程
- 14.5 研究伦理要求
- 14.6 开放获取与学术影响力
- 15 AI时代的论文质量评价
- 15.1 AI 的出现没有改变论文本身的评价标准
- 15.2 评价的准确程度取决于标准的清晰程度
- 15.3 训练从量变到质变
- 15.4 把AI当成学习工具,努力提升高阶思维
- 参考答案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文在线
北京人文在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从事图书策划、书稿编撰、装帧设计、内文制作、图书传播发行的出版代理公司,经过全体同仁的努力,旗下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学术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书业品牌“人文在线”及以大众精品图书为中心的“知库”品牌。 “人文在线”自品牌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类图书的出版发行,累计出版学术图书2000余种,发行500多万册,合作作者千余人,遍布全国500多所高校党校社科院所等研究机构。我们始终坚持专业严谨的出版方向,精心打造的社科原创学术品牌——《当代学者人文论丛》,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等10多个学科,囊括了一大批教授、博士、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们的肯定。 “知库”品牌确立以来,独家策划推出了《爱情保卫战——保卫你的爱情》和《爱情保卫战——捍卫你的婚姻》《我家住在动物园》《千古名将英雄梦天下强汉》等作品广受读者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