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融资性票据制度进行系统性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在票据市场,以融资为目的而签发、背书转让的票据越来越多,相反,传统的以支付为目的的票据正在逐渐减少,但我国法律对融资性票据的流转方式关注较少。

本书从融资性票据的概念厘定着手,分析其与传统票据的区别与关联性,确定其在票据法中的地位,阐述融资性票据入法的市场基础和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了融资性票据的发行制度和流转制度,分析直接交付流转方式的合法性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融资性票据法律研究缘起
  • 第一节 强金融监管之前融资性票据案例思考
  • 一、案例一: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签发
  • 二、案例二: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流转
  • 第二节 “穿透式”金融监管背景下融资性票据典型案例
  • 一、通谋虚伪表示第一案:融资性票据之否定
  • 二、《九民纪要》关于票据融资的意见
  • 第三节 融资性票据法律研究的必要性
  • 一、融资性票据入法之研究现状
  • 二、《票据法》修改之研究现状
  • 三、融资性票据法律研究的空间
  • 第二章 融资性票据之厘定
  • 第一节 票据及融资性票据
  • 一、票据的本质
  • 二、票据分类
  • 第二节 融资性票据与《票据法》上的票据
  • 一、融资性票据与《票据法》上的票据在特征上的分离
  • 二、融资性票据与《票据法》上的票据本质上的一致性
  • 第三节 《票据法》对融资性票据的态度
  • 一、《票据法》对融资性票据合法地位之否定
  • 二、《票据法》对融资性票据效力之肯定
  • 三、《票据法》对融资性票据权利之否定
  • 第三章 融资性票据入法的市场基础
  • 第一节 票据在融资领域的新运用
  • 一、票据功能的发展变化及趋势
  • 二、我国票据市场之演进
  • 三、票据的市场作用
  • 第二节 融资性票据入法的交易市场基础
  • 一、融资性票据入法的全国统一市场和技术基础
  • 二、融资性票据市场交易制度保障
  • 三、具备分地区试点推行融资性票据的市场基础
  • 第四章 融资性票据入法的理论论证
  • 第一节 票据融资原因之正当性
  • 一、几则原因关系争议引发的纠纷
  • 二、原因关系的多元性
  • 三、票据对价的两要素新解:对价构成和对价履行
  • 四、结论:融资性票据与票据对价无冲突
  • 第二节 票据无因性原则对融资性票据的支持
  • 一、对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的评价
  • 二、融资性票据与绝对无因的冲突
  • 三、相对无因性原则之坚持
  • 第三节 域外融资性票据的法律地位及其借鉴意义
  • 一、域外融资性票据的法律地位
  • 二、对我国融资性票据入法的借鉴意义
  • 三、对我国融资性票据入法保障的借鉴意义
  • 第五章 融资性票据之发行制度
  • 第一节 融资性票据发行对金融管理的影响
  • 一、对宏观调控影响甚微
  • 二、对金融市场控制的影响
  • 第二节 融资性票据的一般发行制度
  • 一、融资性商业汇票发行和制度障碍
  • 二、融资性本票发行和制度障碍
  • 三、融资性票据非公开发行的原则
  • 四、融资性票据非公开发行主要制度构建
  • 五、融资性票据形式自由制度保障:商业本票的承认
  • 第三节 融资性票据的特殊发行制度
  • 一、集合票据发行及制度障碍
  • 二、企业融资票据发行及其制度障碍
  • 三、融资性票据的标准确定
  • 四、标准化票据之基础的融资性票据公开发行制度
  • 第六章 融资性票据之流转制度
  • 第一节 票据流通和流转方式
  • 一、票据流通之本质及流通要素
  • 二、背书的流转方式
  • 三、直接交付的流转方式
  • 第二节 无记名票据及流转制度
  • 一、我国无记名票据制度
  • 二、我国无记名支票制度
  • 三、我国无记名汇票和本票制度
  • 第三节 空白背书票据及流转制度
  • 一、空白背书票据
  • 二、我国票据空白背书制度之疑点
  • 三、票据空白背书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 四、票据空白背书制度之修改
  • 第四节 以融资为目的的票据贴现制度
  • 一、票据贴现业务及现行票据法律规定
  • 二、票据贴现的法律性质
  • 三、票据贴现银行的审查义务
  • 四、票据贴现银行的权利
  • 五、票据贴现、转贴现具体业务效力评析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