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内容简介

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言
  • 第一章 逐步靠扰:斯大林时期之一(1948~1949)
  • 一 战后苏联对华方针的调整
  • 二 援助中共的第一批苏联专家
  • 三 林彪要求苏联派遣更多的专家
  • 四 斯大林的犹豫和拖延
  • 五 刘少奇带领大批高级专家回国
  • 第二章 缔结同盟:斯大林时期之二(1949~1953)
  • 一 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 二 中国急需大量苏联顾问和专家
  • 三 他们是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 四 与苏联专家的矛盾和意见分歧
  • 五 对苏联专家是如何派遣和管理的
  • 六 毛泽东号召全面向苏联专家学习
  • 第三章 共度蜜月:赫鲁晓夫时期之一(1953~1957)
  • 一 赫鲁晓夫努力调整对华方针
  • 二 苏联专家大规模来到中国
  • 三 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和工作条件
  • 四 与苏联专家的友谊和矛盾
  • 五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
  • 六 派遣和聘请专家方针的微妙变化
  • 第四章 走向分裂:赫鲁晓夫时期之二(1958~1960)
  • 一 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平静和暗流
  • 二 中苏正面冲突与专家政策的调整
  • 三 在“大跃进”浪潮中的苏联专家
  • 四 苏联专家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
  • 五 赫鲁晓夫宣布全面撤退苏联专家
  • 结论
  • 征引和参考书目
  • 来华苏联顾问和专家名单
  •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 第三版修订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首建国往事

    作者 50 年的红二代,属于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小的教育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可经历过共和国各种风云变幻,带给作者更多的思考,作者经商成功后,在苏联解体时,抢救性收购了大量苏联档案,成为中苏关系史的专家,他的书和讲座我都学习过,典型的北京人口才好,能讲故事,个人经历精彩。可 50 后有个特质是容易极端,小时候的理想破灭后,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主演。这本书让我联想到《沸腾的群山》所描绘的背景。作者通过详尽而丰富的史料,全方位地展示了解放初期的中国面貌。那时,一个满目苍凉的农业国度呈现在眼前,1949 年的粮食平均亩产仅为 137 斤,农业总产量仅为 2100 亿斤 (相当于 2022 年的 15%), 还有 4000 万灾民。50 年海峡对岸的飞机仍能轰炸上海内地的电厂,海空军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文盲率高达 80%, 百废待兴。如此广袤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在重建 (可参考当今的阿富汗), 确实需要得到已实现工业化的苏联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各个行业中,尤其是教育领域,都迫切需要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但本书也详细的列出国家为此付出的沉重负担,苏联专家的平均工资水平远高于中国部长工资,而苏联最低级技术员的工资水平则超过了中国一级工程师和司局长的待遇。更不要说抗美援朝期间给的武器(其中大量苏联库存),中国老百姓以为的无私援助都是要真金白银偿还的(当然能借给你就是兄弟了),伊拉克萨达姆就是因为两伊战争欠太多钱才想入侵科威特赖账的。作者认为中苏在专家问题上从最初的亲密无间到后来反目成仇,究其根源,恐怕就在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关系本身的政治特征所致,我认为狭窄了,无论美苏,如果你甘于从属地位,底层服务,人畜无害自然相安无事,后期涉及到 “两弹一星”,战略潜艇自然要把脸拉下来了。看美国对盟国的军售限制也都是同理。70 多年过去了,找问题自然比比皆是,但通过作者大量的细节讲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不得已和不容易,看总理等老一辈既要 “勒紧裤腰带” 请专家帮助,又要站直腰杆,不屈不挠别趴下,谈判时讨价还价还需要不失尊严的不卑不亢,老人们身上充分体现忍辱负重,外柔内刚,感叹一代建国者的伟大。2025 年 #251

      7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中国能够很快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化体系,成千上万的来华的苏联专家功不可没。可惜好景不长,由于两党领袖治国理政理念的差异以及复杂深远的历史背景,两个一度亲密无间的盟国还是渐行渐远,分道扬镳。即便当时双方都意识到彼此关系的重要性并试图改善,但是双边关系依然如脱缰野马般恶化,直到 1969 年剑拔虏张在珍宝岛发生摩擦,几乎走到大规模战争的边缘。国际政治的演变真是瞬息万变,令人唏嘘。我母亲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她五十年代初技校毕业不久,分配到号称中国锡都的云南个旧锡业公司国外设计处工作,这家公司当时有六万多职工,20 出头的母亲负责一个 8 人小组从事地形图绘制工作,该处就有一位 50 多岁的苏联地质专家,叫尼赫莱耶夫。我们家老太太对专家印象极好,说专家在工作上悉心指导,使她们熟练掌握了制图技能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说专家待人和蔼可亲,叫她们小鬼,工余会带她们看电影、跳舞,郊游,出差时会给她们带小礼物,开饭时一定要等她们到齐。这些事情让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倍感温暖,说她们感受到了父亲一样的关爱。工作中有几件事让母亲记忆犹新。一次,母亲向专家汇报工作,不小心将墨水撒泼到他办公桌洁白的桌布上,专家安抚手足无措、满脸通红的母亲,告知洗洗就好,不要担心,洗不干净也没关系。又一次,制图组出现刚画好的图纸,有的符号或线条神秘消失的现象。母亲满怀疑狐地请教专家,专家耐心地答疑解惑:个旧天气炎热苍蝇多,进口墨汁中的糖分成为其美食,后来母亲仔细观察果真如此。还有一次,由于冬季干燥描图纸热胀冷缩的原因,在两张地图拼接处会出现偏离现象,母亲听取小伙伴的建议,将这些有偏差的图纸擅自做了烧毁处理。专家得知后把我母亲叫到跟前,严肃地批评道:这些图纸是国家花外汇从捷克进口的,一尺图纸能够买一尺高档咔叽布,你们这种行为是浪费,在苏联是会被开除的。随后,母亲与小伙伴们开动脑筋,将若干盛满水的盆子放置制图室中,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总之,与专家一年的工作经历,给母亲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由于工作优异,她被保送到长春冶金专科学校深造,由此离开了设计处。据母亲回忆,尼赫莱耶夫回国后或许是太亲华,或许是其他政治原因,被发配到了西伯利亚,还给她们去过信。前几天,我电话与母亲闲聊到苏联专家的话题时,91 岁的老太太竟滔滔不绝地给我摆了 65 分钟。这是我从小到大听到的第 N 次,也是最长最完整逻辑最清晰的一次。直到我有急事处理才打住话题。

        转发
        2

      出版方

      中文在线

      中文在线(股票代码:300364)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以“传承文明”为企业使命,以“文学+”、“教育+”双翼飞翔为企业发展战略。 2015年1月21日,中文在线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 中文在线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超过500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旗下拥有17K小说网、四月天小说网、汤圆创作三大网络文学原创平台,驻站网络作者超过400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