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3千字
字数
202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超越”问题是一个内在于儒学的研究主题。
内容简介
传统儒学的超越思考首先是一种人生哲学领域的终极关怀论,进而更根本地是在探讨天人关系的本体论基础上追寻人生超越之道。现代中国哲学围绕“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转化”问题形成了三条典型理路:现代新儒家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论”、台湾新士林学派罗光的“外在超越论”和海外汉学家安乐哲的“非超越论”。
本书分析和比较了三种生命超越论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思想来源,揭示出它们探讨儒家超越问题的优长与疏失,进而展望“儒学超越性”之现代诠释的可能方向,从一个侧面对儒家政治传统与宗教传统、殷周之变与儒学起源、儒耶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代序 儒学超越性:儒学品格的现代折射
- 自序
- 引言
- 第一章 超越问题与“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论争
- 第一节 “超越”概念溯源与“儒学超越性”之争
- 一、“超越”概念溯源与西方哲学中的“超越”问题
- 二、中国哲学中的“儒学超越性”问题
- 第二节 三种典型的超越路向
- 一、牟宗三的学思历程与生命超越问题
- 二、罗光的学思历程与生命超越问题
- 三、安乐哲的学思历程与生命超越问题
- 第二章 “道德的形上学”的“内在超越论”
- 第一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天人理境
- 一、“道德的形上学”之本体理路
- 二、“道德的形上学”之天人关系论
- 第二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超越路向
- 一、超越精神的厘定——内在超越论
- 二、内在超越论的哲学内涵分析
- 第三节 超越目标与境界研判
- 一、儒、释、道三家“圆境”的高下判释
- 二、儒家“圆教”——牟宗三生命超越论的最高境界
- 第三章 “形上生命哲学”的“外在超越论”
- 第一节 “形上生命哲学”之天人理境
- 一、“形上生命哲学”之本体论
- 二、“形上生命哲学”之天人关系论
- 第二节 “形上生命哲学”之超越路向
- 一、生命超越的理论根据
- 二、生命超越论的基本特征
- 三、生命超越的工夫实践
- 第三节 超越目标与境界研判
- 一、儒家——天人合德
- 二、道家——与道冥合
- 三、佛教——合于真如
- 四、“生命哲学”之天主教精神生命的超越
- 第四章 “儒家角色伦理学”的“非超越论”
- 第一节 “超越是否适用于儒学”的质疑
- 第二节 “儒家角色伦理学”之天人理境
- 一、“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互系性”天道观
- 二、“儒家角色伦理学”之天人关系论
- 第三节 “儒家角色伦理学”之终极关怀论
- 一、“儒家角色伦理学”之天道观的“非超越性”
- 二、“儒家角色伦理学”之“以人为中心”的宗教感
- 第五章 “内在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牟宗三、罗光生命超越论之比较
- 一、“生命”本体的肯定
- 二、“心之理”的超越与“生命之在”的超越
- 三、“当体圆满”与“归向上帝”的超越之路
- 第二节 两种超越路向的理论根据
- 一、心学传统与气学传统
- 二、德国古典哲学与中世纪士林哲学
- 第六章 从“儒学超越性”论争展望儒家超越探讨的可能方向
- 第一节 三种生命超越理路之总结
- 一、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的生命超越之路
- 二、罗光“形上生命哲学”的生命超越之路
- 三、安乐哲“非超越论”的生命超越之路
- 第二节 三种生命超越理路之得失
- 一、牟宗三超越之路的得失分析
- 二、罗光超越之路的得失分析
- 三、安乐哲超越之路的得失分析
- 第三节 儒家超越之路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内在超越论”的分层次反思
- 附录二 近年来儒家“超越”讨论的新进展与再反思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