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要综合技术通史,填补研究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技术通史,对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追述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个门类的技术发展问题,对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理论升华,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前言
  • 绪论
  • 一 技术概念与范畴
  • 二 科学与技术
  • 三 技术的历史分期
  • 四 技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 第一章技术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 第一节 技术的萌芽
  • 一 人类的诞生
  • 二 石器
  • 三 火的利用
  • 第二节 制陶、狩猎与农耕
  • 一 制陶技术的起源
  • 二 狩猎技术
  • 三 农耕、畜牧的起源
  • 四 印第安的贡献
  • 第三节 金属的使用
  • 一 青铜器
  • 二 铁器
  • 第四节 手工业技术
  • 一 纺织
  • 二 制革
  • 三 木工
  • 第五节 交通运输
  • 一 轮与车
  • 二 船
  • 第六节 建筑
  • 一 早期建筑
  • 二 砖石建筑
  • 第七节 人类早期文明
  • 一 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
  • 二 克里特岛
  • 三 黄河流域
  • 四 印度河流域
  • 第二章从古希腊罗马到欧洲中世纪、阿拉伯
  • 第一节 概述
  • 一 古希腊
  • 二 罗马
  • 三 欧洲中世纪
  • 四 阿拉伯
  • 第二节 古希腊时期的技术
  • 一 水利与建筑
  • 二 机械与交通
  • 三 陶瓷制造
  • 四 医疗卫生
  • 五 兵器制造
  • 第三节 罗马时期的技术
  • 一 动力与交通
  • 二 建筑与水利
  • 三 技术著作
  • 四 医疗卫生
  • 五 兵器技术
  • 第四节 欧洲中世纪农业技术的进步
  • 一 欧洲的农业拓殖
  • 二 农业技术的进步
  • 三 农具的改革
  • 第五节 欧洲中世纪的动力、建筑与军事技术
  • 一 马的驯育
  • 二 风车与水车
  • 三 建筑与城市给排水
  • 四 军事技术
  • 第六节 阿拉伯帝国的技术
  • 一 阿拉伯帝国的技术与经济
  • 二 炼金术的起源与阿拉伯人的贡献
  • 三 阿拉伯医学
  • 四 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
  •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技术文明
  • 第一节 从殷商至春秋战国
  • 一 概述
  • 二 农业技术
  • 三 农田水利
  • 四 纺织
  • 五 制陶
  • 六 金属冶炼
  • 七 建筑
  • 八 《考工记》的成书
  • 九 医术
  • 第二节 从秦汉至南北朝
  • 一 概述
  • 二 造纸术
  • 三 司南、指南车与记里鼓车
  • 四 张衡的地动仪
  • 五 农业技术
  • 六 陶瓷器
  • 七 钢铁技术
  • 八 医术与医书
  • 第三节 从隋唐至宋元
  • 一 概述
  • 二 农业技术
  • 三 炼丹术与火药、火器
  • 四 雕版与活字印刷术
  • 五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 六 土木工程
  • 七 医术
  • 第四节 明清时代(1840年前)
  • 一 概述
  • 二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 三 郑和下西洋与航海术的进步
  • 四 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 五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六 西方技术的早期传入
  • 七 李约瑟难题
  • 第四章工场手工业时代
  • 第一节 概述
  • 一 欧洲城市工商业
  • 二 欧洲工场手工业的进步
  • 三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 第二节 文艺复兴与列奥纳多·达芬奇
  • 一 文艺复兴
  • 二 列奥纳多·达芬奇
  • 第三节 动力技术的改进
  • 一 水车的改进
  • 二 风车的改进
  • 第四节 钟表与印刷术
  • 一 钟表的精细化
  • 二 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
  • 第五节 玻璃工业
  • 一 玻璃制造的历史
  • 二 近代玻璃技术的进步
  • 三 透镜与光学仪器
  • 第六节 煤炭的开采和运输
  • 一 早期用煤的历史
  • 二 煤的开采与运输
  • 第七节 高炉炼铁及技术著作的大量问世
  • 一 高炉炼铁
  • 二 焦炭炼铁
  • 三 钢的生产
  • 四 采矿冶金与机械类著作的出现
  • 第八节 造船业
  • 一 造船技术的进步
  • 二 桨帆船和全帆装船
  • 第五章工业革命与工业化的兴起
  • 第一节 概述
  • 一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 二 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
  • 三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 一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 二 纺织业的机械化
  • 第三节 蒸汽机的发明与革新
  • 一 蒸汽抽水机的发明
  • 二 瓦特蒸汽机
  • 三 高压蒸汽机
  • 第四节 机械加工体系的形成
  • 一 镗床与车床
  • 二 刨床,标准平面、标准螺纹与蒸汽锤
  • 三 铣床与零部件互换式生产方式
  • 四 19世纪机床的新进展
  • 第五节 无机化学工业
  • 一 纺织物的漂白与染色
  • 二 硫酸与纯碱
  • 三 硅酸盐化工
  • 第六节 近代的交通与通信技术
  • 一 机车与铁路
  • 二 造船业的进步与蒸汽船的发明
  • 三 道路与运河
  • 四 悬臂通信机
  • 第七节 欧洲大陆与美国、日本的工业化
  • 一 比利时、法国
  • 二 德国、美国
  • 三 俄国、日本
  • 第六章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电力技术的兴起
  • 一 伽伐尼电与伏打电堆
  • 二 化学电池
  • 三 电磁铁
  • 四 早期的电动机
  • 五 早期的发电机
  • 第三节 交流发电机与输变电
  • 一 交流发电机与变压器
  • 二 水力发电与火力发电
  • 三 电站
  • 四 远距离输变电与交流电路理论
  • 第四节 电的早期应用
  • 一 电解
  • 二 电照明
  • 三 有线电报
  • 四 电话
  • 第五节 冶金、无机化工与橡胶
  • 一 钢铁的大量生产,转炉、平炉与电炉
  • 二 有色金属:铜和铝
  • 三 轧制与焊接
  • 四 无机化工
  • 五 橡胶
  • 第六节 农药与化肥
  • 一 农药
  • 二 化肥
  • 第七节 内燃机的发明
  • 一 煤气发动机
  • 二 汽油与重油发动机
  • 第八节 汽车与公路运输
  • 一 蒸汽汽车
  • 二 电动车
  • 三 内燃机汽车
  • 四 自行车与摩托车
  • 五 公路热的兴起
  • 第九节 近代军事技术
  • 一 火药与炸药
  • 二 军用毒剂
  • 三 兵器
  • 第十节 大量生产方式的确立
  • 一 零部件互换式生产
  • 二 缝纫机的大量生产
  • 三 螺纹的标准化
  • 第七章20世纪前半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科学管理与生产的自动化
  • 一 现代科学管理理论
  • 二 自动化生产方式的确立
  • 第三节 航空工业的兴起
  • 一 气球、飞艇与滑翔机
  • 二 首次载人动力飞行
  • 三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四 喷气时代的来临
  • 第四节 电子、无线电、影视与印刷术
  • 一 电子元器件
  • 二 无线电广播
  • 三 无线电通信与电话
  • 四 音像技术
  • 五 摄影术
  • 六 电影
  • 七 印刷技术的进步
  • 第五节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
  • 一 煤的气化液化
  • 二 煤化工
  • 三 石油工业
  • 四 石油化工
  • 第六节 军事新技术
  • 一 战争与科学技术
  • 二 曼哈顿工程与原子弹研制
  • 三 火箭与导弹
  • 四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 五 雷达
  • 六 枪械、火炮、坦克与航母
  • 第七节 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与食品的贮存
  • 一 农业机械的进步
  • 二 农药与化肥
  • 三 食品贮存
  • 第八章20世纪后半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计算机与微电子技术
  • 一 电子计算机的新进展
  • 二 微电子技术
  • 第三节 航天技术
  • 一 人造地球卫星与载人航天
  • 二 阿波罗登月计划
  • 三 航天飞机与空间站
  • 四 太空探索
  • 第四节 可控热核反应的利用
  • 一 原子能发电
  • 二 可控核聚变
  • 三 核动力
  • 第五节 交通运输技术的新进展
  • 一 高速列车
  • 二 管道运输
  • 三 集装箱
  • 第六节 激光、光纤与通信新技术
  • 一 激光
  • 二 激光通信与光纤
  • 三 移动通信
  • 四 互联网
  • 五 卫星通信与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 第七节 新材料技术
  • 一 半导体材料
  • 二 陶瓷材料
  • 三 复合材料
  • 四 塑料
  • 五 人造橡胶
  • 六 合成纤维
  • 第八节 生物技术
  • 一 基因工程
  • 二 细胞工程
  • 三 酶工程
  • 四 发酵工程
  • 第九节 现代医学科学与技术
  • 一 医疗诊断新技术
  • 二 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
  • 三 抗生素
  • 四 维生素
  • 五 器官移植术与人造器官
  • 第十节 信息战时代的军事技术
  • 一 导弹与制导武器
  • 二 新概念武器
  • 第九章中国近现代的技术发展
  • 第一节 洋务运动
  • 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二 西方技术的引进与近代企业的创办
  • 三 清末的“新政”与“实业救国”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西方技术在中国的移植
  • 一 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夕
  • 二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基础的确立
  • 一 经济恢复与苏联援华
  • 二 重点项目的推进
  • 三 改革开放与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 四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第十章技术文明与技术评价
  • 一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 二 对技术评价的社会思潮
  • 主要参考文献
  • 事项索引
  • 人名索引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