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7千字
字数
2014-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揭示中国金融改革的契机和思路。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给中国金融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金融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本书以全球化的视野,讲述了正在发生的中国金融的时代变革。作者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打开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在金融领域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的大背景下,对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政策取向以及在实践上如何处理相关金融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迎来金融大变革时代
- 第一章危机后的美元霸权:盛极而衰
- 第一节 引言:美国规则
- 第二节 全球失衡和美元霸权
- 1.全球失衡:美国的逻辑
- 2.全球失衡的背后:货币霸权的演变
- 3.信用本位制下的美元霸权:新的“特里芬两难”
- 第三节 美元霸权的衰落:不可持续的储蓄/消费模式
- 1.危机爆发前的低储蓄率之谜
- 2.财富效应、信贷便利性和低储蓄率
- 3.危机后的调整:危机前的模式还能持续吗?
- 第四节 美元霸权的衰落:被腐蚀的信用
- 1.危机前美元的信用基础:居民部门
- 2.危机后美元的信用基础:政府部门
- 3.美元的信用创造机制:赤字货币化和风险货币化
- 第五节 阴阳经济学:美元霸权的阴气
-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红利:拐点来临?
- 第一节 引言:从“双顺差”说起
- 第二节 中国经济成功的故事:人口红利
- 1.人口转变和人口红利
- 2.增长动力:劳动力供给效应
- 3.增长动力:储蓄和资本积累效应
- 第三节 拐点:我们遭遇到哪一个?
- 1.拐点的种类:人口拐点、刘易斯拐点、储蓄/投资拐点
- 2.人口拐点
- 3.刘易斯拐点
- 4.储蓄/投资拐点
- 第四节 双重拐点危机: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 1.双重拐点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别案例
- 2.双重拐点危机的导火索:房地产泡沫和信用膨胀
- 3.中国住房市场:泡沫?
- 第五节 阴阳经济学:人口红利的“阳气”
- 第三章中国的财政金融体制:追本溯源
- 第一节 引言:越调越乱的房地产调控
- 第二节 财政与金融体制:理论探讨
- 1.财政与金融体制:从危机后的金融改革说起
- 2.公共财政和增长型财政体制
- 3.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约束体制
- 第三节 2003年之前的财政与金融体制
- 1.增长型财政分权体制:1994年前的“企业财政”
- 2.增长型财政分权体制:1994年后的土地财政1.0
- 3.金融约束体制的建立:2003年之前的金融分权和集权
- 第四节 自2003年以来的财政与金融体制
- 1.增长型财政分权体制:土地财政2.0
- 2.金融约束的弱化:自2003年以来的金融分权倾向
- 3.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的后果:不可持续的增长
- 第五节 阴阳经济学:“阳气”变“邪气”
- 第四章人民币国际化:危机后的冲动
-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从日本人的雄心说起
- 第二节 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贸易结算+离岸市场”
- 1.日本人的教训之一:低下的日元贸易结算地位
- 2.日本人的教训之二: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间的“再贷款游戏”
- 第三节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贸易结算+离岸市场”
- 1.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贸易结算
- 2.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离岸人民币市场
- 3.“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模式适用于人民币吗?
- 第四节 人民币国际化:定位和差距
- 1.差距:经济规模和结构
- 2.差距: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
- 3.差距: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
- 第五节 阴阳经济学:到“阳气”十足的地方去
- 第五章金融大变革:顶层设计和风险处置
- 第一节 如何改革:从欧元区的“不可能三角”说起
- 第二节 当前财政/金融体制下的风险累积和流动性短缺
- 1.杠杆率上升背景下的债务结构恶化
- 2.债务结构恶化与风险累积
- 3.债务结构恶化与流动性短缺
- 第三节 顶层设计: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援助之手”到“无形之手”
- 2.财政体制:从增长型财政分权体制到公共财政分权体制
- 3.金融体制:从金融约束体制到金融自由化体制
- 第四节 金融风险处置:长短结合的措施
- 1.改革准备金制度
- 2.改革资本市场管理制度
- 3.建立公开透明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 第五节 阴阳经济学:抑“邪气”、保“阳气”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