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8千字
字数
No.30
历史
202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全球史知名学者杨斌力作,书写人与社会的全球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史上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
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全书内容形散而神聚,以莲印、海贝、龙涎香等微观事物为线索,追溯它们的来源和去向,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广泛探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亚洲大陆,与印度洋诸地、太平洋岛屿等地的文化、贸易交流史,最终展现出一部丰富又精致、跨越几个世纪的全球互动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如是我闻:全球史的知与行
-
难以捉摸的全球史
-
全球史的历史背景
-
谁做了全球史研究
-
“西方的崛起”
-
跨学科
-
跨文化互动
-
九炷香
-
第一章 莲生埃及:哪吒的前生后世
-
“求医者起死回生”:澳门的哪吒三太子
-
从佛教到道教:中华文化中的护法神
-
三太子自印度来
-
莲生埃及
-
莲上男童:出埃及记
-
莲生童子在中国
-
景教碑刻中的莲花十字架
-
景教铜牌中的莲花十字架
-
解题
-
第二章 爱莲说:中国为什么缺少莲印
-
爱莲而缺莲印
-
埃及:印章与封泥中的莲纹
-
印度的莲纹封泥
-
中国为什么缺少莲印
-
西藏地区的莲印与莲纹封泥
-
余论:全球现象,地方特色
-
第三章 印度洋来的“宝贝”:商周时期中原的海贝
-
老问题,新答案
-
海贝从哪里来
-
洛阳曹魏大墓石楬中的“海贝四枚”
-
海贝是货币吗
-
亢鼎中的“贝”
-
“用作宝尊彝”
-
海贝为什么不是货币
-
第四章 囤积江南:琉球进贡的马尔代夫海贝
-
引子:云南的贝币
-
元代:从江南到云南
-
马尔代夫的进贡
-
明初:从南京到云南
-
琉球来的海贝
-
第五章 “不朽”的“黑石号”:考古和文献中的“无钉之船”
-
海底沉睡1170年
-
海洋考古首次发现的缝合船
-
中西文献中的无钉之船
-
“地产椰子索”
-
古代中国的无钉之船
-
海底磁山
-
印度洋的“弱水”
-
“吸铁岭”
-
最后的无钉之船
-
第六章 中国宋代的海洋突破:“泉州一号”航线新考
-
从三佛齐返航吗
-
可能来自印度的香料
-
海贝
-
船体附着生物
-
文献中宋代的中国海舶、航线和中国商人
-
其他两艘宋代沉船
-
第七章 来或不来:中国宫廷中的龙涎香
-
印度洋的“龙涎屿”
-
粪便、树脂、海底的蘑菇或沥青
-
“西南海”中来
-
中国的命名:龙之涎
-
“未婚妻的怀抱和灵魂的香味”
-
唐宋的中国:从流言到实物
-
宋代宫廷中的龙涎香
-
制造龙涎香
-
“每两与金等”
-
下西洋所见龙涎香
-
从龙之涎到龙之精
-
龙涎香的不来
-
十七两龙涎香从哪里来
-
为什么不来
-
第八章 人鼠之争:复活节岛之谜的新探索
-
百万年的寂寥
-
前人之述备矣
-
若有若无的殖民主义的影子
-
什么时候有了人
-
是人还是鼠?
-
老鼠也挑食吗
-
愚蠢的原住民吗?
-
第九章 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全球气候变迁与道光萧条
-
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
火山气候的形成
-
坦博拉、气候变迁与中国
-
气候与19世纪的清朝
-
结语 知难而进,蹒跚前行
-
附录一 “Bon Voyage”
-
附录二 天不假年
-
附录三 斯人已成黄鹤去
-
后记
展开全部
全球史的在地化表达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斌教授于 2025 年推出的全球史研究力作,全书以九个微观历史主题为线索,通过 “莲生、海贝、龙涎香、坦博拉火山” 等看似零散却深刻关联的符号,串联起跨越亚非欧大陆及海洋的文明互动史,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物质流动、文化交融与历史事件的复杂联系。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全球史的讨论多依赖译介,而杨斌以中国为中心视角,重构非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叙事。例如,通过琉球在中古亚洲贸易中的枢纽角色,挑战了传统 “朝贡体系” 的单一解释框架,凸显边缘地区在全球化中的能动性。书中对哪吒形象跨文明演变的考证,更将 “中国性” 置于更广阔的欧亚互动网络中,回应了葛兆光对中国本土全球史稀缺的感慨。作者以 “九炷香” 比喻九条线索,以小见大,既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洞,又规避碎片化研究的局限。例如,从澳门哪吒庙的香火延续,延展至古埃及莲花崇拜、印度佛教护法神信仰,最终落点于明清小说对哪吒形象的再造,形成 “符号 — 信仰 — 权力” 的立体分析。这种 “物质 — 文化 — 政治” 的三维框架,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例。书中融合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证据。如通过苏美尔语 “NIN.URTA” 到汉语 “哪吒” 的词源考据,揭示早期文明的语言互动;再如分析莲花生物碱的药用记载,解释哪吒何以从降魔神祇演变为民间防疫象征。这些研究不仅呈现史实,更提出 “全球化如何通过具体物质与观念实现” 的核心命题。部分章节与前作《海贝与贝币》《人海之间》存在内容重叠,如海贝贸易的论述未完全突破既往框架。此外,对非文字文明(如太平洋岛屿)的讨论稍显薄弱,或受限于史料缺失。本书以 “香料之路” 的隐喻,将全球史从 “西方中心论” 中解放,展现多元文明如何通过物质交换、信仰传播与灾难应对,共同编织人类命运的密网。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为大众理解文明互动提供了生动读本。正如杨斌所言:“全球化并非单向征服,而是无数在地化表达的博弈。” 但写的不是很生动,中国学者对此类叙事还是生涩,说教有点多,读起来沉闷。最重要的中国史学界长期缺乏 “自信”,本国史学近年往往以西方学界的认可为荣,而只要读任何西方所著的 “世界史” 都是以自己为主,自己是否 “赢麻”“遥遥领先” 并不需要外人的肯定。
人非孤岛 物贯世界
眼中见惯是寻常,又不惊人又久长。一个寻常物件,放到世界史的角度去审视,立即就变得不寻常了。《全球史的九烛香》以九个看似独立的篇章,串联起莲花与哪吒、海贝、龙诞香、无钉之船、复活节岛、埃博拉火山等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的流转中,揭示出它们如何成为文明交流的媒介与见证。例如,书中提到莲花与哪吒的形象在埃及与印度神话中的呼应,令人不禁联想到施展老师所讲述的 “七姐妹星” 传说 —— 在非洲、美洲、澳洲与中国,相似的星象故事以不同的面貌流传。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迁徙、交往、融合的痕迹。而海贝作为货币,曾串联起非洲、亚洲与欧洲的贸易网络;龙诞香的流动,勾勒出香料之路的辉煌与风险;无钉之船的制造技术,则见证了大洋两岸智慧的无声传递。这些物件不再是孤立的 “物”,而是承载着人类命运交织的符号。它们悄无声息地穿梭于大陆与海洋,打破地域与文明的边界,将世界编织成一张看不见却切实存在的网。文明因交流而丰富,世界因连接而完整。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今天,这样的视角尤为珍贵 ——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他者、本土与全球的关系,进而理解:人类始终是命运与共的整体,而历史,正是我们共同书写的长卷。
有趣的研究方式
这本《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咤、龙涎香与坦博拉》是一部以微观视角重构全球史的作品。作为香港城市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作者杨斌延续了其前作《海贝与贝币》《人海之间》的研究路径,但此次更聚焦于文化符号、物质流动与自然力量交织的全球史图景。书中首章以哪咤的 “莲生” 意象为切入点,追溯了莲花化生概念从埃及、西亚到中国的传播路径。作者通过敦煌壁画中的哪咤童子形象、澳门哪咤庙的田野考察,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文本对比,解构了哪咤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灵的身份嬗变。尤其指出:明代小说将印度神话中克利什那降蛇原型与中国孝道伦理结合,使哪咤的 “剔骨还父” 成为儒家文化对异域神话的本土化改造。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通过 “中国为何缺乏莲印” 的追问,揭示了文化符号传播中的选择性接受 —— 莲花虽融入中国审美体系,却因本土印章文化对文字而非图像的偏好,未能形成类似佛教社会的象征系统。这一发现挑战了 “单向传播论”,凸显了全球史研究中的 “文化过滤” 机制。在第三至八章中,作者延续了对海洋贸易的深耕,但视角更为多元。他通过商周墓葬中的马尔代夫海贝,重新绘制了前郑和时代的印度洋贸易网络:琉球王国利用明朝海禁政策留下的权力真空,将马尔代夫海贝经东南亚转运至江南,成为连接东亚与印度洋的 “隐形枢纽”。而对龙涎香的剖析则更具颠覆性 —— 明代嘉靖帝为求此物,竟默许葡萄牙人入居澳门,这一细节暴露了朝贡体系与民间走私的共生关系。作者更指出,龙涎香从唐代香料到明代春药的功能转变,实为阿拉伯医学、道教丹术与宫廷权力博弈的产物,物质史由此成为解剖文化碰撞的手术刀。第九章关于 1815 年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全球影响,堪称全球史方法论的典范。作者综合气候学、经济史与地方志,论证了这场灾难如何通过 “无夏之年” 催化道光朝的经济萧条:云南的饥荒、胶东的鲱鱼减产、江南的米价飞涨,看似孤立的地方事件,实为全球气候链锁反应的 “蝴蝶效应”。这种将自然史纳入文明进程的视角,不仅修正了传统史学对 “道光萧条” 的单一政治解释,更提示了环境史作为全球史研究新维度的可能性。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史料钩沉,更在于方法论的突破。首先是跨学科的视野,作者在本书中将艺术史(敦煌图像分析)、考古学(黑石号沉船)、文献学(《历代宝案》与《明实录》对照)等多学科工具的交叉运用,使其全球史的叙事兼具实证性与想象力。其次是去中心化叙事,作者摒弃了 “欧洲中心论” 或 “中国中心论”,站在全局视角下,以琉球、马尔代夫等 “边缘” 地域为观测点,重构多极互动的海洋亚洲。
- 查看全部22条书评
出版方
万古江河
北京万古江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图书策划公司,专注于历史和历史非虚构板块,同时也策划出版虚构类历史小说等题材的作品。公司创立“火与风”品牌,名字源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一句诗),寓意文化之火,生生不息。品牌的Slogan是: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