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全球史的在地化表达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斌教授于 2025 年推出的全球史研究力作,全书以九个微观历史主题为线索,通过 “莲生、海贝、龙涎香、坦博拉火山” 等看似零散却深刻关联的符号,串联起跨越亚非欧大陆及海洋的文明互动史,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物质流动、文化交融与历史事件的复杂联系。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全球史的讨论多依赖译介,而杨斌以中国为中心视角,重构非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叙事。例如,通过琉球在中古亚洲贸易中的枢纽角色,挑战了传统 “朝贡体系” 的单一解释框架,凸显边缘地区在全球化中的能动性。书中对哪吒形象跨文明演变的考证,更将 “中国性” 置于更广阔的欧亚互动网络中,回应了葛兆光对中国本土全球史稀缺的感慨。作者以 “九炷香” 比喻九条线索,以小见大,既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洞,又规避碎片化研究的局限。例如,从澳门哪吒庙的香火延续,延展至古埃及莲花崇拜、印度佛教护法神信仰,最终落点于明清小说对哪吒形象的再造,形成 “符号 — 信仰 — 权力” 的立体分析。这种 “物质 — 文化 — 政治” 的三维框架,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例。书中融合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证据。如通过苏美尔语 “NIN.URTA” 到汉语 “哪吒” 的词源考据,揭示早期文明的语言互动;再如分析莲花生物碱的药用记载,解释哪吒何以从降魔神祇演变为民间防疫象征。这些研究不仅呈现史实,更提出 “全球化如何通过具体物质与观念实现” 的核心命题。部分章节与前作《海贝与贝币》《人海之间》存在内容重叠,如海贝贸易的论述未完全突破既往框架。此外,对非文字文明(如太平洋岛屿)的讨论稍显薄弱,或受限于史料缺失。本书以 “香料之路” 的隐喻,将全球史从 “西方中心论” 中解放,展现多元文明如何通过物质交换、信仰传播与灾难应对,共同编织人类命运的密网。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为大众理解文明互动提供了生动读本。正如杨斌所言:“全球化并非单向征服,而是无数在地化表达的博弈。” 但写的不是很生动,中国学者对此类叙事还是生涩,说教有点多,读起来沉闷。最重要的中国史学界长期缺乏 “自信”,本国史学近年往往以西方学界的认可为荣,而只要读任何西方所著的 “世界史” 都是以自己为主,自己是否 “赢麻”“遥遥领先” 并不需要外人的肯定。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非孤岛 物贯世界

      眼中见惯是寻常,又不惊人又久长。一个寻常物件,放到世界史的角度去审视,立即就变得不寻常了。《全球史的九烛香》以九个看似独立的篇章,串联起莲花与哪吒、海贝、龙诞香、无钉之船、复活节岛、埃博拉火山等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的流转中,揭示出它们如何成为文明交流的媒介与见证。例如,书中提到莲花与哪吒的形象在埃及与印度神话中的呼应,令人不禁联想到施展老师所讲述的 “七姐妹星” 传说 —— 在非洲、美洲、澳洲与中国,相似的星象故事以不同的面貌流传。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迁徙、交往、融合的痕迹。而海贝作为货币,曾串联起非洲、亚洲与欧洲的贸易网络;龙诞香的流动,勾勒出香料之路的辉煌与风险;无钉之船的制造技术,则见证了大洋两岸智慧的无声传递。这些物件不再是孤立的 “物”,而是承载着人类命运交织的符号。它们悄无声息地穿梭于大陆与海洋,打破地域与文明的边界,将世界编织成一张看不见却切实存在的网。文明因交流而丰富,世界因连接而完整。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今天,这样的视角尤为珍贵 ——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他者、本土与全球的关系,进而理解:人类始终是命运与共的整体,而历史,正是我们共同书写的长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趣的研究方式

        这本《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咤、龙涎香与坦博拉》是一部以微观视角重构全球史的作品。作为香港城市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作者杨斌延续了其前作《海贝与贝币》《人海之间》的研究路径,但此次更聚焦于文化符号、物质流动与自然力量交织的全球史图景。书中首章以哪咤的 “莲生” 意象为切入点,追溯了莲花化生概念从埃及、西亚到中国的传播路径。作者通过敦煌壁画中的哪咤童子形象、澳门哪咤庙的田野考察,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文本对比,解构了哪咤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灵的身份嬗变。尤其指出:明代小说将印度神话中克利什那降蛇原型与中国孝道伦理结合,使哪咤的 “剔骨还父” 成为儒家文化对异域神话的本土化改造。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通过 “中国为何缺乏莲印” 的追问,揭示了文化符号传播中的选择性接受 —— 莲花虽融入中国审美体系,却因本土印章文化对文字而非图像的偏好,未能形成类似佛教社会的象征系统。这一发现挑战了 “单向传播论”,凸显了全球史研究中的 “文化过滤” 机制。在第三至八章中,作者延续了对海洋贸易的深耕,但视角更为多元。他通过商周墓葬中的马尔代夫海贝,重新绘制了前郑和时代的印度洋贸易网络:琉球王国利用明朝海禁政策留下的权力真空,将马尔代夫海贝经东南亚转运至江南,成为连接东亚与印度洋的 “隐形枢纽”。而对龙涎香的剖析则更具颠覆性 —— 明代嘉靖帝为求此物,竟默许葡萄牙人入居澳门,这一细节暴露了朝贡体系与民间走私的共生关系。作者更指出,龙涎香从唐代香料到明代春药的功能转变,实为阿拉伯医学、道教丹术与宫廷权力博弈的产物,物质史由此成为解剖文化碰撞的手术刀。第九章关于 1815 年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全球影响,堪称全球史方法论的典范。作者综合气候学、经济史与地方志,论证了这场灾难如何通过 “无夏之年” 催化道光朝的经济萧条:云南的饥荒、胶东的鲱鱼减产、江南的米价飞涨,看似孤立的地方事件,实为全球气候链锁反应的 “蝴蝶效应”。这种将自然史纳入文明进程的视角,不仅修正了传统史学对 “道光萧条” 的单一政治解释,更提示了环境史作为全球史研究新维度的可能性。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史料钩沉,更在于方法论的突破。首先是跨学科的视野,作者在本书中将艺术史(敦煌图像分析)、考古学(黑石号沉船)、文献学(《历代宝案》与《明实录》对照)等多学科工具的交叉运用,使其全球史的叙事兼具实证性与想象力。其次是去中心化叙事,作者摒弃了 “欧洲中心论” 或 “中国中心论”,站在全局视角下,以琉球、马尔代夫等 “边缘” 地域为观测点,重构多极互动的海洋亚洲。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5 年读完的第 13 本书《全球史的九炷香》第一次看到一本书名带全球史但是又不一样的书。关于哪吒,关于海贝,关于龙涎香和坦博拉火山大爆发等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详细描述了哪吒所代表的 “莲生 / 莲化” 意象从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历程。还有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的过程。不同的视觉,算是增长了见识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焚香寻踪:一部微观全球史的跨文明叙事

            杨斌教授的新作《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以九种看似零散的文化符号、物质流动与自然现象为切口,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全球互动图景。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在《海贝与贝币》中的研究范式,却更聚焦于文明交融中 “被遗忘的细节”,展现了全球史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一、方法论突破:微观视角的全球史重构传统全球史常以宏大叙事展开,而杨斌选择从 “莲生哪吒”“海贝之路”“龙涎香贸易” 等微观事物切入,揭示文明互动中的隐性逻辑。例如,书中考证 “莲生” 意象的传播路径时指出:埃及的莲花崇拜经印度佛教 “莲座化生” 传入中国,最终在《封神演义》中演变为哪吒 “莲花化身” 的经典形象。这种文化符号的嬗变,印证了丝绸之路上 “意象迁徙” 的复杂性 —— 中国接纳了莲花的美学象征,却因本土印章文化对文字的偏好,拒绝了佛教的 “莲印” 符号系统。  物质史研究同样精彩。作者通过马尔代夫海贝与云南古墓出土贝币的对比,推翻 “中国贝币源于本土” 的旧论,证明商周时期中原贝币实为印度洋贸易网的产物;而元明时期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来自琉球,揭示了东亚海域被忽视的贸易枢纽作用。这些发现挑战了 “中原中心论”,将中国置于更广阔的海洋亚洲网络中。二、核心案例:自然、神话与贸易的交响书中三个标志性案例展现了全球史的多维互动:  1. 哪吒的本土化改造:印度神话中的夜叉神哪吒俱伐罗(Nalakuvara)传入中国后,被儒家伦理重构为 “剔骨还父” 的孝道化身。明代小说将克利什那降蛇传说嫁接到哪吒身上,使其从佛教护法神蜕变为道教战神,完成文化身份的彻底转型。  2. 龙涎香的香料政治:龙涎香(抹香鲸分泌物)作为中世纪顶级奢侈品,串联起阿拉伯商人的印度洋航线、郑和船队的朝贡贸易,乃至欧洲殖民者的贪婪掠夺。作者指出,明朝宫廷对龙涎香的痴迷,实为 “香料外交” 的一部分,通过控制稀缺资源彰显天朝权威。  3. 坦博拉火球的全球震荡:1815 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中国云南出现 “嘉庆大饥荒”,欧洲则因粮食危机催生社会动荡。这一自然事件成为 19 世纪东西方命运共振的隐喻,暗示着生态史对政治经济的深刻塑造。三、学术突破与争议本书的贡献在于突破 “欧洲中心论” 与 “中国中心论” 的双重桎梏,以流动的海洋亚洲为舞台,呈现多文明互动的非线性历史。例如,作者指出琉球在 14-16 世纪并非边缘岛国,而是连接中日、东南亚与印度洋的 “海上十字路口”,其历史地位被近代民族国家叙事刻意淡化。  但部分章节也引发争议。有学者认为,对 “莲印缺失” 的解释过于依赖文化偏好论,未能充分考虑技术条件(如中国缺乏雕刻复杂印模的硬质工具)的影响。此外,坦博拉火山与中国饥荒的因果关系论证稍显薄弱,气候史与政治史的联动机制仍需更扎实的数据支撑。四、写作风格: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杨斌的叙事兼具学者的严谨与说书人的灵动。书中既有敦煌壁画、澳门哪吒庙的田野考察,也有《马可・波罗游记》《岭外代答》的文本细读,甚至穿插郁达夫诗作佐证文化心态。这种 “文史互证” 的笔法,让专业考证不失趣味。例如,作者比较《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时,戏称后者让哪吒从 “佛门打工仔” 升级为 “天庭公务员”,生动揭示文学改编背后的权力话语。结语:全球史的香火与余烬《全球史的九炷香》如同一场跨越千年的 “寻香之旅”—— 从宗教意象的嬗变、奢侈品的全球流通,到自然力量的无声颠覆,杨斌以九个切口点燃了理解文明互鉴的九炷心香。尽管部分章节因论文集性质略显松散(如海底磁山传说与全书主线关联较弱),但其突破学科壁垒的野心与微观史料的深耕,已为全球史写作开辟新径。  对于普通读者,本书是打开 “另一种历史” 的钥匙;对于研究者,则是方法论创新的启示录。正如作者所言:“香火终会熄灭,但灰烬中永远藏着未被讲述的故事。”  延伸推荐:若对书中议题感兴趣,可结合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彭慕兰《大分流》对比阅读,进一步思考全球史叙事的不同范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分享的是作者这十几年所做的一部分研究,其空间覆盖亚非欧大陆以及太平洋与印度洋,其时间跨越上下五千年,其主题包括海洋史、物质史、贸易史、科技史和艺术史,背后的关键词是 “流动”。这些流动,基本上都是跨文化的、跨区域的,因而是跨区域史,或者美其名曰全球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曾在你的眼睛里见过最温柔的黎明,如今那里却成了我无法返航的夜。你是时光写给我的旧信笺,墨迹晕染了,连地址都模糊成一片潮痕。我们之间,像两列交错而过的火车,车窗映着彼此的光,却终究驶向不同的站台。你是我来时路上最亮的灯盏,可当我回头,那光亮已经暗成了记忆里的萤火,忽明,忽灭。我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你给的温暖,是穿旧的毛衣,再舍不得,也会在岁月里慢慢脱线。而我,只能把往事叠进行李,继续流浪。从此,山高水长,你是我再不敢轻易翻开的,那一页乡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其中 1/3/9 故事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 “莲生 / 莲化” 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     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 1815 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 19 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全书内容形散而神聚,以莲印、海贝、龙涎香等微观事物为线索,追溯它们的来源和去向,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广泛探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亚洲大陆,与印度洋诸地、太平洋岛屿等地的文化、贸易交流史,最终展现出一部丰富又精致、跨越几个世纪的全球互动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球史和全球视觉(global perspective)的倡议者非常谨慎,强调地方性(local)和全球性(global)同样都是参与、塑造全球化的力量、因素、过程,从而避免上述那种对全球化的片面理解。毕竟,全球史的诞生,其意图并不是压制地方的、地区的或者国家的主题、角度和叙事;恰恰相反,全球史从它们当中产生并脱颖而出,和它们一道为理解人类历史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视野

                        这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但是和一般的历史书非常不同,通过阅读,拓展了我的历史知识宽度和深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以捉摸的全球史全球史(global history)是什么?全球史研究怎么做?这便是全球史的知与行问题。近一二十年来,“全球史” 是一个热门术语。一方面,虽然很少有人直接声称自己的研究属于全球史或就是全球史,但是 “全球视觉”“全球视野”“全球语境” 等类似的词语频繁出现。另一方面,对于什么是全球史或者全球视觉,学界几乎没有公认的界定,全球史仍然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先对全球史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并对其渊源略加回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偏学术研究,故事性不强;有干活,没意思。还好电子书有听书功能,外行听个热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譬如蒸汽机的原理,在全世界都传播开来,在许多地方导致了传统纺织业的凋零,大量纺织工人失业,但我们不能批评这是发明者瓦特的阴谋,也不能断论这是西欧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给亚非欧世界设置的陷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

                                书不厚,字数没那么多,关于全球史的思考还是很引人深思的书读起来还是很流畅的,很快就能看完一本总体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扎实有趣的历史佳作

                                  世界史 / 全球史是有相当难度的,可是,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一分子,我们既要关注个人、家庭、村庄,也要跨越高山峡谷、沙漠绿洲,以及浩瀚的海洋乃至深邃的星空,以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去关注异域他者。倘若历史学有什么功能(instrumental)的话,或许就是这个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好几次想弃读

                                    作者在开头花了一个章节来介绍全球史的概念,极力告诉我他写的这几柱香就是全球史。但,我还是不太认同这是一本全球史的书。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写的几篇论文的合集。内容比较散。我从这本书里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如下历史名词的新解释:哪吒,龙涎香,复活节岛,坦博拉火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书,听名字就让人觉得作者是不是在写历史的时候顺便抽了几口烟,灵感突然爆发。哪吒、龙涎香、坦博拉,这三个词放在一起,简直像是历史、神话和香料市场的混搭风。作者大概是想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日期和事件,还可以是神话传说和香料贸易的奇妙组合。书里讲的是全球史,但别指望它能像教科书一样一本正经。作者显然是个 “玩咖”,把哪吒这个中国神话里的叛逆少年、龙涎香这种奢侈品香料、还有坦博拉火山爆发这种自然灾害,硬生生地凑在一起,搞出了一场全球史的 “大杂烩”。读起来有点像在看历史版的《疯狂的麦克斯》,充满了荒诞和意外。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那些对传统历史书感到无聊的读者。如果你喜欢历史,但又不想被严肃的学术氛围压得喘不过气,那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在轻松愉快中 “闻” 到历史的香味。不过,别指望它能给你太多深刻的历史洞见,毕竟,作者可能只是想让你在历史的烟雾中,找到一点乐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球化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早在中国商代,在妇好墓里有大量海贝,这些海贝来自印度洋。这种情况持续到 17 世纪。1815 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影响到中国的云南的种植,也影响到中国农民的生活。中国离不开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例子带你了解什么是全球史

                                          很多历史故事挺好看,而且深刻,只是感觉是一堆论文拼凑出来的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