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全球史的在地化表达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斌教授于 2025 年推出的全球史研究力作,全书以九个微观历史主题为线索,通过 “莲生、海贝、龙涎香、坦博拉火山” 等看似零散却深刻关联的符号,串联起跨越亚非欧大陆及海洋的文明互动史,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物质流动、文化交融与历史事件的复杂联系。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全球史的讨论多依赖译介,而杨斌以中国为中心视角,重构非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叙事。例如,通过琉球在中古亚洲贸易中的枢纽角色,挑战了传统 “朝贡体系” 的单一解释框架,凸显边缘地区在全球化中的能动性。书中对哪吒形象跨文明演变的考证,更将 “中国性” 置于更广阔的欧亚互动网络中,回应了葛兆光对中国本土全球史稀缺的感慨。作者以 “九炷香” 比喻九条线索,以小见大,既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洞,又规避碎片化研究的局限。例如,从澳门哪吒庙的香火延续,延展至古埃及莲花崇拜、印度佛教护法神信仰,最终落点于明清小说对哪吒形象的再造,形成 “符号 — 信仰 — 权力” 的立体分析。这种 “物质 — 文化 — 政治” 的三维框架,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例。书中融合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证据。如通过苏美尔语 “NIN.URTA” 到汉语 “哪吒” 的词源考据,揭示早期文明的语言互动;再如分析莲花生物碱的药用记载,解释哪吒何以从降魔神祇演变为民间防疫象征。这些研究不仅呈现史实,更提出 “全球化如何通过具体物质与观念实现” 的核心命题。部分章节与前作《海贝与贝币》《人海之间》存在内容重叠,如海贝贸易的论述未完全突破既往框架。此外,对非文字文明(如太平洋岛屿)的讨论稍显薄弱,或受限于史料缺失。本书以 “香料之路” 的隐喻,将全球史从 “西方中心论” 中解放,展现多元文明如何通过物质交换、信仰传播与灾难应对,共同编织人类命运的密网。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为大众理解文明互动提供了生动读本。正如杨斌所言:“全球化并非单向征服,而是无数在地化表达的博弈。” 但写的不是很生动,中国学者对此类叙事还是生涩,说教有点多,读起来沉闷。最重要的中国史学界长期缺乏 “自信”,本国史学近年往往以西方学界的认可为荣,而只要读任何西方所著的 “世界史” 都是以自己为主,自己是否 “赢麻”“遥遥领先” 并不需要外人的肯定。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非孤岛 物贯世界眼中见惯是寻常,又不惊人又久长。一个寻常物件,放到世界史的角度去审视,立即就变得不寻常了。《全球史的九烛香》以九个看似独立的篇章,串联起莲花与哪吒、海贝、龙诞香、无钉之船、复活节岛、埃博拉火山等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的流转中,揭示出它们如何成为文明交流的媒介与见证。例如,书中提到莲花与哪吒的形象在埃及与印度神话中的呼应,令人不禁联想到施展老师所讲述的 “七姐妹星” 传说 —— 在非洲、美洲、澳洲与中国,相似的星象故事以不同的面貌流传。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迁徙、交往、融合的痕迹。而海贝作为货币,曾串联起非洲、亚洲与欧洲的贸易网络;龙诞香的流动,勾勒出香料之路的辉煌与风险;无钉之船的制造技术,则见证了大洋两岸智慧的无声传递。这些物件不再是孤立的 “物”,而是承载着人类命运交织的符号。它们悄无声息地穿梭于大陆与海洋,打破地域与文明的边界,将世界编织成一张看不见却切实存在的网。文明因交流而丰富,世界因连接而完整。在全球化遭遇挑战的今天,这样的视角尤为珍贵 ——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他者、本土与全球的关系,进而理解:人类始终是命运与共的整体,而历史,正是我们共同书写的长卷。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有趣的研究方式这本《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咤、龙涎香与坦博拉》是一部以微观视角重构全球史的作品。作为香港城市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作者杨斌延续了其前作《海贝与贝币》《人海之间》的研究路径,但此次更聚焦于文化符号、物质流动与自然力量交织的全球史图景。书中首章以哪咤的 “莲生” 意象为切入点,追溯了莲花化生概念从埃及、西亚到中国的传播路径。作者通过敦煌壁画中的哪咤童子形象、澳门哪咤庙的田野考察,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文本对比,解构了哪咤从佛教护法神到道教神灵的身份嬗变。尤其指出:明代小说将印度神话中克利什那降蛇原型与中国孝道伦理结合,使哪咤的 “剔骨还父” 成为儒家文化对异域神话的本土化改造。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通过 “中国为何缺乏莲印” 的追问,揭示了文化符号传播中的选择性接受 —— 莲花虽融入中国审美体系,却因本土印章文化对文字而非图像的偏好,未能形成类似佛教社会的象征系统。这一发现挑战了 “单向传播论”,凸显了全球史研究中的 “文化过滤” 机制。在第三至八章中,作者延续了对海洋贸易的深耕,但视角更为多元。他通过商周墓葬中的马尔代夫海贝,重新绘制了前郑和时代的印度洋贸易网络:琉球王国利用明朝海禁政策留下的权力真空,将马尔代夫海贝经东南亚转运至江南,成为连接东亚与印度洋的 “隐形枢纽”。而对龙涎香的剖析则更具颠覆性 —— 明代嘉靖帝为求此物,竟默许葡萄牙人入居澳门,这一细节暴露了朝贡体系与民间走私的共生关系。作者更指出,龙涎香从唐代香料到明代春药的功能转变,实为阿拉伯医学、道教丹术与宫廷权力博弈的产物,物质史由此成为解剖文化碰撞的手术刀。第九章关于 1815 年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全球影响,堪称全球史方法论的典范。作者综合气候学、经济史与地方志,论证了这场灾难如何通过 “无夏之年” 催化道光朝的经济萧条:云南的饥荒、胶东的鲱鱼减产、江南的米价飞涨,看似孤立的地方事件,实为全球气候链锁反应的 “蝴蝶效应”。这种将自然史纳入文明进程的视角,不仅修正了传统史学对 “道光萧条” 的单一政治解释,更提示了环境史作为全球史研究新维度的可能性。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史料钩沉,更在于方法论的突破。首先是跨学科的视野,作者在本书中将艺术史(敦煌图像分析)、考古学(黑石号沉船)、文献学(《历代宝案》与《明实录》对照)等多学科工具的交叉运用,使其全球史的叙事兼具实证性与想象力。其次是去中心化叙事,作者摒弃了 “欧洲中心论” 或 “中国中心论”,站在全局视角下,以琉球、马尔代夫等 “边缘” 地域为观测点,重构多极互动的海洋亚洲。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焚香寻踪:一部微观全球史的跨文明叙事杨斌教授的新作《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以九种看似零散的文化符号、物质流动与自然现象为切口,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全球互动图景。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在《海贝与贝币》中的研究范式,却更聚焦于文明交融中 “被遗忘的细节”,展现了全球史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一、方法论突破:微观视角的全球史重构传统全球史常以宏大叙事展开,而杨斌选择从 “莲生哪吒”“海贝之路”“龙涎香贸易” 等微观事物切入,揭示文明互动中的隐性逻辑。例如,书中考证 “莲生” 意象的传播路径时指出:埃及的莲花崇拜经印度佛教 “莲座化生” 传入中国,最终在《封神演义》中演变为哪吒 “莲花化身” 的经典形象。这种文化符号的嬗变,印证了丝绸之路上 “意象迁徙” 的复杂性 —— 中国接纳了莲花的美学象征,却因本土印章文化对文字的偏好,拒绝了佛教的 “莲印” 符号系统。 物质史研究同样精彩。作者通过马尔代夫海贝与云南古墓出土贝币的对比,推翻 “中国贝币源于本土” 的旧论,证明商周时期中原贝币实为印度洋贸易网的产物;而元明时期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来自琉球,揭示了东亚海域被忽视的贸易枢纽作用。这些发现挑战了 “中原中心论”,将中国置于更广阔的海洋亚洲网络中。二、核心案例:自然、神话与贸易的交响书中三个标志性案例展现了全球史的多维互动: 1. 哪吒的本土化改造:印度神话中的夜叉神哪吒俱伐罗(Nalakuvara)传入中国后,被儒家伦理重构为 “剔骨还父” 的孝道化身。明代小说将克利什那降蛇传说嫁接到哪吒身上,使其从佛教护法神蜕变为道教战神,完成文化身份的彻底转型。 2. 龙涎香的香料政治:龙涎香(抹香鲸分泌物)作为中世纪顶级奢侈品,串联起阿拉伯商人的印度洋航线、郑和船队的朝贡贸易,乃至欧洲殖民者的贪婪掠夺。作者指出,明朝宫廷对龙涎香的痴迷,实为 “香料外交” 的一部分,通过控制稀缺资源彰显天朝权威。 3. 坦博拉火球的全球震荡:1815 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中国云南出现 “嘉庆大饥荒”,欧洲则因粮食危机催生社会动荡。这一自然事件成为 19 世纪东西方命运共振的隐喻,暗示着生态史对政治经济的深刻塑造。三、学术突破与争议本书的贡献在于突破 “欧洲中心论” 与 “中国中心论” 的双重桎梏,以流动的海洋亚洲为舞台,呈现多文明互动的非线性历史。例如,作者指出琉球在 14-16 世纪并非边缘岛国,而是连接中日、东南亚与印度洋的 “海上十字路口”,其历史地位被近代民族国家叙事刻意淡化。 但部分章节也引发争议。有学者认为,对 “莲印缺失” 的解释过于依赖文化偏好论,未能充分考虑技术条件(如中国缺乏雕刻复杂印模的硬质工具)的影响。此外,坦博拉火山与中国饥荒的因果关系论证稍显薄弱,气候史与政治史的联动机制仍需更扎实的数据支撑。四、写作风格: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杨斌的叙事兼具学者的严谨与说书人的灵动。书中既有敦煌壁画、澳门哪吒庙的田野考察,也有《马可・波罗游记》《岭外代答》的文本细读,甚至穿插郁达夫诗作佐证文化心态。这种 “文史互证” 的笔法,让专业考证不失趣味。例如,作者比较《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时,戏称后者让哪吒从 “佛门打工仔” 升级为 “天庭公务员”,生动揭示文学改编背后的权力话语。结语:全球史的香火与余烬《全球史的九炷香》如同一场跨越千年的 “寻香之旅”—— 从宗教意象的嬗变、奢侈品的全球流通,到自然力量的无声颠覆,杨斌以九个切口点燃了理解文明互鉴的九炷心香。尽管部分章节因论文集性质略显松散(如海底磁山传说与全书主线关联较弱),但其突破学科壁垒的野心与微观史料的深耕,已为全球史写作开辟新径。 对于普通读者,本书是打开 “另一种历史” 的钥匙;对于研究者,则是方法论创新的启示录。正如作者所言:“香火终会熄灭,但灰烬中永远藏着未被讲述的故事。” 延伸推荐:若对书中议题感兴趣,可结合卜正民《维米尔的帽子》、彭慕兰《大分流》对比阅读,进一步思考全球史叙事的不同范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 “莲生 / 莲化” 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 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 1815 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 19 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全书内容形散而神聚,以莲印、海贝、龙涎香等微观事物为线索,追溯它们的来源和去向,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广泛探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亚洲大陆,与印度洋诸地、太平洋岛屿等地的文化、贸易交流史,最终展现出一部丰富又精致、跨越几个世纪的全球互动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这本书,听名字就让人觉得作者是不是在写历史的时候顺便抽了几口烟,灵感突然爆发。哪吒、龙涎香、坦博拉,这三个词放在一起,简直像是历史、神话和香料市场的混搭风。作者大概是想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枯燥的日期和事件,还可以是神话传说和香料贸易的奇妙组合。书里讲的是全球史,但别指望它能像教科书一样一本正经。作者显然是个 “玩咖”,把哪吒这个中国神话里的叛逆少年、龙涎香这种奢侈品香料、还有坦博拉火山爆发这种自然灾害,硬生生地凑在一起,搞出了一场全球史的 “大杂烩”。读起来有点像在看历史版的《疯狂的麦克斯》,充满了荒诞和意外。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那些对传统历史书感到无聊的读者。如果你喜欢历史,但又不想被严肃的学术氛围压得喘不过气,那这本书绝对能让你在轻松愉快中 “闻” 到历史的香味。不过,别指望它能给你太多深刻的历史洞见,毕竟,作者可能只是想让你在历史的烟雾中,找到一点乐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