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鲁迅文学奖得主弋舟的非虚构力作,当代老年群体生活现状实录。

内容简介

《空巢》是弋舟完成于2014年的非虚构作品,作者通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寻访了数十位生活在乡间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记录了他们独居的生活状态,最终形成了十万余字的采访成稿。

《空巢》一书呈现了时代的飞速变幻、岁月的质感、空巢老人的忧伤、子女在他乡的现状,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生命的困惑感。既有一种直抵心灵、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又有一种诗性的文笔和乡间话语的生动再现。

几类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或精神上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 以孤独之名
  • 乡间
  • 老原:我现在五分钟能走完的路,就用十分钟走
  • 韩婆婆:我现在就求菩萨让我还能动个十年
  • 原大妈:要说我已经习惯寡妇的日子了,也不都是真话
  • 郭奶奶:可青海我今天不回去,说不定也就没有明天了
  • 老陆:我就不信政府能让我躺着等死
  • 三理娘:周围乡亲都是老人,彼此之间即使有照应的心,也都没那个力气了
  • 郭婶:农民咋?农民就不养老人了?
  • 老何:每个老汉都是个炸药包
  • 何婶:我现在最遗憾的是,没给闺女们拉扯过娃
  • 老周:人要是金贵自己,才会金贵自己的身体
  • 城市
  • 曹姐:他们活了一辈子,知道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
  • 老杜:都这岁数了又怎样?都这岁数就可以不要脸了吗?
  • 李老夫妇: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 王妈:六家轮流转,我不就成了个没有自己家的流浪猫了?
  • 罗奶奶:如今的这个国度,还是我们那个产生过唐诗宋词的伟大国度吗?
  • 吴婆婆:每次听到门上锁头咣当一声锁下的时候,我这心里就是一颤啊
  • 杨奶奶:我可不就是像一只老候鸟一样,自己飞着回来了吗?
  • 王姨夫妇:可是现实中,老年人再婚就是这么阻力重重
  • 李大妈:怕哪天他也去跟花草说上话了
  • 任兄:中国人到了老年,以“被人服务”为基本诉求
  • 徐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 写在最后 严重的时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麦当劳里小坐,旁边一桌是一男一女,不像情侣,像是朋友。 男子在说工资不够花,被谁谁借了钱老不还,感慨着不能再乱花钱了;而工作方面也老被催着打这笔款打那笔款,总之充满了钱的烦恼。 女子不时附和几句类似的感慨与烦恼。男子的嗓音低频比较重,听到鼓膜里有种不舒服感,我走出麦当劳,外面是昆明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段,看见一个乞丐在垃圾桶里翻找丢弃的塑料袋、纸盒,看里面有没有没吃完的食品。 走出一百来米,看见另一个在垃圾桶里翻找的乞丐,一样的漠然而专注。路另一边,一整个班的初中生排在商场的电梯口,我猜测是到商场顶楼去看如期上映的电影。 远处还有穿着同样校服的一队学生走来。在这市中心的十多分钟,我产生一种强烈的折叠感。 这来来往往的许多人,同处一片物理空间,但相互间的折叠感如此之强。 也许除了空间上还尚有连接,在其他所有非实体的方面 —— 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收入状况 —— 彼此间折叠到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这时代,手握相机自以为知道一切,其实越来越看不见一切。 还好有这类书,去与空巢老人们一个一个的交谈,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 人到底不该只是一组统计数字。作者在序里说有不少访谈内容整理写完后交给老人们看,有老人最终不同意发表出来,而那些内容往往是他眼中最生动的部分。 读者自然也无缘见到这部分内容。 也好,假如哪天人们竟然终可以不靠自己亲身去体验,只靠读读文字看看视频就知道世界的一切,那世界也彻底无聊了。

      2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不是一个人——给孤独的老人们和终将老去的我们

      在阅读财富和认知相关主题书籍的间隙,用养老相关的书作为调剂。可《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让我的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


      书里作者戈舟分别用 10 个乡间老人和 11 个城市老人的故事,讲述了关于 “孤独” 的空巢故事。
      说都是空巢其实不精确,毕竟有些老人有儿有女,甚至就住在隔壁,比如说把宅基地平分给了 2 个儿子想要提早落实、为日后养老做保障的郭婶两口子:
      分了宅基地后,夫妻俩跟儿子们订下了口头协议,“两个儿子各起新房,但家中必须留有父母的住房,日后以一年为期,轮流把父母接到家里赡养。”
      分地前,儿子们答应得都很痛快,可到了兑现时,一切就不一样了。
      先是在二儿子家住,习惯了当一家之主的郭婶发现自己需要调整角色,否则和同样想当一家之主的媳妇儿的权威,有冲突。于是一年未满,郭婶赌气去了大儿子家。
      在大儿子家同样不省心。
      老大说自己盖房是落下了饥荒,让老两口帮忙出 5000 元当作帮他还债或者住他家房子的房钱。
      郭婶咬牙把 5000 元给了老大。即便如此,春节前,老大还是退钱撵人了。那个春节,下着雪,被撵走的老两口抹不开脸去二儿子家,在附近找了间四面漏风的空房子住下。
      天冷,心更冷…
      类似的心酸,不止藏在一个空巢老人的心里。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空巢》中,这样的不幸,让人感同身受。
      拿生活在城市里的空巢老人吴婆婆来说。
      88 岁的吴婆婆,平时被孙子锁在家里,日常饮食孙子会送过来。每次楼梯有响动,吴婆婆就会手趴在老式防盗门栅栏的铁条向外张望。
      为了就近照顾吴婆婆,孙子在附近的汽车修理厂找了个活儿好方便给老人送饭,他把吴婆婆锁在家里也是不得已:
      他们生活的地方交通特别混乱,而且吴婆婆脑子偶尔会犯糊涂,为了避免老人走丢或者被来往的车剐蹭,只好出此下策。
      戈舟去采访时,吴婆婆已经一个多月没踏出家门了。
      作为一个死宅,我也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恨不得几个月不出门。可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锁在家里,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的故事,书里有 21 个。每一个都不同,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叫 “孤独”。
      合上书,思绪涌上心头:
      我们这一代的养老,该指望谁呢?
      我们又该为自己的养老,做好哪些筹划才不至于,孤独…
      书的序言部分,戈舟讲述了《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的成书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带着自己 13 岁的儿子一起参与其中,和孩子用了一年的时间走街串巷做采访,甚至访谈录音都是由儿子初步整理的。
      我不知道戈舟的儿子在体会老人们想倾诉、又担心带给孩子们不良影响时的心情和感受如何。我们总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换位思考,如果自己老的时候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就会对老人们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感谢养大我的父母和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弟弟一家。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娟子阅读笔记《空巢》--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作者:弋舟。有点遗憾,没有更早看此书。《空巢》是纪实文学,作者采访几十位空巢老人,将录音整理成文。大部分内容是在路上看 / 听完的,比如走路、散步、跑步、坐地铁这样的场景。不是我要抓紧时间,而是只要坐下来看,心就揪成一团,忍不住流泪。空巢老人,泛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书里 21 个老人的故事,有很多在我身边就能找到原型。空巢老人,要独自面对孤独、疾病,和晚年生活的苍凉,他们渴望亲情,却不能得。有的老人,家有儿女,却离得太远帮不上忙,只要生病 2 人的生活就乱套了;有的老人,家有儿女,但没有能力或不愿意照顾父母,;有的老人,独居多年,生活难以自理,甚至被锁在屋里不能出门,因为出门后可能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空巢老人,面对的最大问题,第 1 是精神,第 2 是身体。很多老人到 65、70 岁时,身体一下子垮了,日日与疾病对抗,甚至无法自理,生命质量下降很快。更大的挑战是精神。人老后,时间越来越多,如果不需要带孩子,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弃了,好像他们再也不被需要了,孤独感席卷而来。如何在孤独面前,做到哀而不伤,如何在肉体软弱的同时,精神不要沦入仓惶?是每个老年人的挑战,也是这个社会面临的挑战。年轻的我们,根本无法理解空巢老人的心理,我们以为他们有钱就够了,但越老越需要亲情,越老身边越需要帮手。人老了,对亲情的渴望,是不以理智、不以意志所转移的。书中仍有温情,那一点温情是人世间的光。高中生的孙女每天给奶奶打电话,因为知道奶奶太孤单。孙子为了照顾奶奶,在奶奶住的附近打工,只为方便送饭,每次送饭说上十几分钟话。老年人的孤单,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远比我想象的要深、要重。看完这本书,深深的感受到,要对父母更好一些,回老家的时间要更多一些,多关注、多帮助身边的老年人。也要多为自己的年老生活考量,不要低估其中的困难,早做准备,心理的、身体的、物质的。愿我们老去的那一天,不再独自面对空巢。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