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5千字
字数
2018-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钟敬文:著名民俗学家,代表作《柳花集》《民间文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
钟敬文,广东海丰县人,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在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期间,积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文艺创作。著有文艺短篇集《柳花集》以及《民俗学概论》《民俗学通史》《民间文学概论》等著作。本书收录钟敬文关于民间文学的评论,主要篇目有《诗心》《关于诗经》《试谈小品文》《谈谈兴诗》《中国民间故事试探》《关于民间艺术》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粤派评论丛书”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编者简介
- 寻找“诗心”——钟敬文与他的文字
- 文学评论
- 李金发的诗
- 仿吾的诗作
- 《饮水词》作者的友情
- 平伯君的散文
- “荷花”的印象
- 《背影》
- 谈《王贵与李香香》——从民谣角度的考察
- 鲁迅旧体诗歌略说
- 一
- 二
- 三
- 关于《自题小像》的二三问题
- 关于这诗的写作年份和地点问题
- 关于神矢、灵台的出典问题
- 关于“以”字的修辞学问题
- 诗话、谈艺录
- 《诗心》自序
- 诗心
- 诗话
- 鼓楼诗话
- 蜗庐诗谈
- 听雨楼诗话
- 天风海涛室诗话
- 天问室诗话
- 天问室琐语
- 文学的用处——蛛窗文话之一
- 谈艺录
- 艺术家和权力
- 趣味的资料
- 没落
- 世界的美和艺术
- 两个自然
- 永久性的真理
- 文学法则的建立
- 诗的神圣意义
- 文调和心灵的表情
- 波特莱尔的苦闷
- 歌德的矛盾
- 分析法
- 图案和美感
- 顾影主义者
- 怕寂寞和毁灭
- 歌德谈话录
- 两极端
- 好诗和科学
- 永远的骄傲
- 伟大者的谦逊
- 谈论的对象和它的结果
- 没有余味的诗篇
- 乌族的美学者
- 康德的赐与
- 著作的限制性
- 自己的东西
- 真理的光辉
- 艺术和思想
- 朴素、庸滥和艺术
- 艺术和真理
- 语言和个性的予夺
- 文艺琐语
- 风格论备忘
- 略论格言式的文体——《寸铁集》自序
- 文艺论
- 谈兴诗
- 绝句与词发源于民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问题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盲人摸象式的诗谈
- 试谈小品文
- 中国民谣机能试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文艺批评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 诗和歌谣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谈诗
- 谈散文
- 诗的逻辑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对于古典文学的兴味
- 方言文学试论
- 引言
- 从历史看的方言文学
- 方言文学与眼前政治要求
- 从艺术表现效果看的方言文学
- 对方言文学一些疑问的解答
- 方言文学的创作
- 题材、题旨和作者态度
- 体裁、语言
- 文学研究中的艺术欣赏和民俗学方法——在《文学评论》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 学术论文
- 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献给西村真次和顾颉刚两先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老獭稚型传说的发生地——三个分布于朝鲜、越南及中国的同型传说的发生地域试断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槃瓠神话的考察
- 引言
- 上篇
- 下篇
- 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
- 一 新的创造与凭借
- 二 口头文学的优越点
- 三 口头文学在新社会中的作用
-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在北京师范大学暑期民间文学讲习班上的讲话
- 一、民俗学的定义、领域及任务
- 二、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 三、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 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答《文史知识》编辑部
- 一、古典文学中民间文学所占的位置
- 二、一般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
- 三、研究古典文学如何借鉴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外国文学评论
- 波亚罗的《诗的艺术》——关于它的“现代意义”的一个备忘录(Note)
- 周译《浮士德》序
- 一
- 二
- 三
- 关于拜伦——序陈秋子译《拜伦传》
-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为纪念他逝世三周年作
- 海涅和他的创作艺术——序林林译《织工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日本古典俳句选》序
- 略谈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思想——在《巴赫金全集》中译六卷本首发式上的讲话
- 附录
- 七十年学术经历纪程——《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特别声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