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8千字
字数
202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陈丹燕历时20年写就的世界各地博物馆独家故事,讲述往事的难言之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丹燕用二十年的积累写的博物馆游记。从这些被人类收藏起来的最值得纪念的东西前走过,看这个世界的往事怎样住进一间间房间里。
《往事住的房间》所写也是“陈丹燕的博物馆”,她的一双眼睛很尖也很特别,总是盯上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并且有她的新发现。那些她喜欢的,打动了她、多年之后仍留在记忆中的事物,也许别人觉得平常,可经由她的描述,就独有一种韵味和情调。她细腻、婉约的文风依然,即使面对血腥和残酷,她也不会言辞激烈,一笔一笔地慢慢写来,却让你的心陷陷作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关于博物馆参观的索引
-
图集一 往事住的房间
-
你看,你看,从前的脸
-
修士密室里藏着天使的翅膀
-
但丁的家
-
但丁的肌肉
-
《神曲》
-
被神的手指点过
-
意大利的橄榄树
-
在卢浮宫的门庭里
-
突然就被击中了
-
图集二 临摹者
-
希腊石像
-
远远望去
-
去圣彼得堡看敦煌
-
图集三 修整
-
奥赛墙上光的影子
-
面向画作沉吟的人
-
蓝骑士飞过夜空
-
康定斯基在走廊里
-
那个属于蒙马特的人
-
你会爱上郁特里洛这样的人吗
-
意大利酒瓶子的智慧
-
博洛尼亚的一个午后
-
图集四 博物馆的体贴
-
晴朗的一天
-
贝尔格莱德当代艺术馆记
-
模型
-
柏林的查理检查站
-
通向现实生活中梦幻的陈列品
-
静静的绞刑架
-
修女的紧身衣
-
奥斯威辛之夏
-
六月花香
-
图集五 博物馆的背影
-
莫扎特写《安魂曲》的地方
-
一树红花
-
歌德写《浮士德》的地方
-
夏洛特小道
-
拱顶
-
克利姆特画室
-
烛照无边的黑暗
-
尼姑庵里摘月季
-
图集六 一进,一进,又一进
-
主要专有名词对照表
展开全部
遍地躺平的今天,还有文艺青年吗?
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老了,对现在的年轻人的认知越来越模糊了。我上学的年纪,身边还总能看到一些文艺青年呢,虽然没有七零后那一代多。他们那个时候读诗歌,读纯文学,读世界名著,追求诗和远方。然而我现在和年轻人交流的群,只能看到抱怨社会不公,互相讨论如何摸鱼不被老板发现,就算没有摆烂,但也大多数都想躺平。我以为他们是喜欢诗和远方,不爱世俗功利的文艺青年,结果他们只是单纯的想待在家里摆烂,不想工作,没有爱好,也从不读书,连抖音都懒得刷,打游戏也是迫于无奈,实在是大把时间无处安放。我不懂他们了。之所以聊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又选读了一本文艺女青年的书,陈丹燕老师的《往事住的房间》,是不是听名字就很文艺。陈丹燕先生的著作我是在没有掌握听读能力之前就已经阅读过多部著作的先生,都是非常好的旅游札记。错过了年轻时多旅行的我们,现在生活与责任压在肩头,注定不可能有想走就走的旅行。所以当我偶尔疲累,想让自己 @“文艺” 一下时,我就会想起陈丹燕先生的书。《咖啡苦不苦》《北地、再去北地》《捕梦之乡》《今晚去哪里》《漫卷西风》。。。每一本都会让我穿越进她的身体,用她的眼睛,跟随她的步伐,在脑中体味一次又一次的漫步之旅。不光可以跨越空间,还可以穿越时间。去年读了她外滩三部曲的两部《成为和平饭店》与《外滩:影像与传奇》,还带着我穿越了一把时间。尤其我现在就在上海工作,一度特别有冲动想去书里提到的地方看看。阅读不是只是读故事,阅读也不只是学知识,阅读可能是最便宜、最便捷的虚拟现实工具。只要你能通过书里的描写脑补出场景与画面,你就不会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了。刚才翻看了【得到】里陈丹燕先生的著作,一下子被她的上海三部曲吸引了,不聊了,我要去穿越了。
正是我喜欢的旅行的模样
上周在一场新书推介会上遇见陈丹燕。台上的她,轻轻柔柔的声音,逼的台下的我们屏息凝神,何止不敢高声语。我的朋友与她熟识,散场后言谈间的她却给我一种疏离感。这次初见面的印象,引我去看她的书。 陈丹燕的博物馆旅行正是我向往和惯常的。一个人探索陌生的国度,遇见仿佛前世熟悉的事物,转瞬即逝的感动随风飘散,却又不知在哪里被重新唤起。 徜徉在老街,踏足在他们曾经走过的小巷,自己好像也沾了一丝仙气。连走路的姿势也变得端庄起来,仿佛那些载入史册的作家画家们正迎面走来,生怕自己坍了台。 在二手商店和老板讨价还价,淘回一二件时光的余温。写一张明信片,寄向远方,在漫长的等待中想象对方收到卡片的神情,体会从心底涌起的那缕柔情。
记忆是湖边潮湿的青苔
小亮同志(这里就不作小亮老师的称呼了 会影响我的判断! )推这本书的时候书评里提了文艺青年,我也带着对文艺的探索打开了这本书,乘着少年时候对成为文青的执着追求,怀着些许敬意的我选在了明媚的午后开启阅读旅行。 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成本的,成为文青也一样。作者往返于各地的画展,记录下的所见所感集合起来成为了这本书,除了对画的史料了解、对画家的生平了解、对同时期的历史背景,甚至不同派系的思想解放都有所涉猎。走进博物馆或是画展的作者侃侃而谈,这要换做是我,就只能留下一句 “哇!这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甚好”。 “卢浮宫” 篇算是打开了我的另一扇大门,那个很久之前在节目上看到的标题突然一下窜进我的脑袋,“美术馆失火先救画还是先救猫”,当时的我毫不犹豫选择救猫,现在的我不好说。也许像朝圣一样,你手里拿着观赏指南,走出一个展厅坐下歇息时,看着自己刚刚未来得及注意到的作品,也看着恍然的其他人。 奶酪越多,奶酪上的洞越多,奶酪上的洞越多,奶酪越少,所以奶酪越多,奶酪越少。阅读也是,读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知道得少。之前被书安利去看纪录片、听相声、构思创作小故事,现在新立小 flag,做好准备然后跑一趟博物馆,去体会一把 “哇,这个也好不一样,甚好”
出版方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是浙江省唯一以出版文学艺术书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建社17年来,出版各类图书14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