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阐述了宋明时期对儒家经典的认识。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三卷,主要内容包括宋明经学、宋初经学、理学化经学,深入浅出地,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以及“宋明经学”的发展情况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三卷 分撰人
  • 第三卷分撰情况
  • 宋明经学
  • 第四十七章 锐意革新的宋明经学
  • 一 宋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其学术走向
  • 二 理学化经学在宋学中的位置
  • 三 理学化经学的解释学特点
  • 四 宋明时期经学的主要成绩——名家名著述要
  • 宋初经学
  • 第四十八章 从钦定经学到自由讲学
  • 一 引言:唐宋时期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
  • 二 唐至宋初钦定经学的颁行及其流弊
  • 三 对汉唐传注之学的批评与“整体推翻”
  • 四 宋代的书院制度与自由讲学
  • 第四十九章 范仲淹与庆历学风
  • 一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 二 庆历新政与复兴儒学
  • 第五十章 庆历之际的易学
  • 一 庆历时期学者的重《易》风尚
  • 二 范仲淹崇尚“刚健”的易学思想
  • 三 欧阳修《易童子问》的理性怀疑精神
  • 四 胡瑗开以儒理说《易》之宗
  • 第五十一章 刘牧的河图洛书之学
  • 一 刘牧的活动年代
  • 二 刘牧学派之《河图》、《洛书》
  • 三 “刘、邵之争”学术公案以及刘牧所受贬抑
  • 四 刘牧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 第五十二章 孙复与《春秋尊王发微》
  • 一 宋代的春秋学研究
  • 二 孙复与其《春秋尊王发微》
  • 三 孙复春秋学的几个特点
  • 第五十三章 刘敞的经学新解与庆历新经学
  • 一 刘敞春秋学及其对啖、赵、陆之说的继承与拓展
  • 二 刘敞春秋学的特色
  • 三 《七经小传》的经学新说及其对宋代经学的影响
  • 第五十四章 王安石“通经致用”的经学理念
  • 一 王安石的学行与荆公新学派
  • 二 通经致用:复归原始儒家的经学原典精神
  • 三 荆公新学与熙丰新政
  • 四 荆公新学对于宋代经学的影响
  • 第五十五章 在经典与政治之间
  • 一 王安石的“先王”意识及其古典理想主义
  • 二 王安石变法的《周礼》诠释学依据
  • 第五十六章 苏氏蜀学“情”本论的经学思想
  • 一 苏氏蜀学的经学成就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 二 苏氏经学的“驳杂”学风
  • 三 苏氏蜀学的天道性命之学
  • 理学化经学
  • 第五十七章 宋明理学与经学的关系
  • 一 对于“道学”、“理学”概念的历史考察
  • 二 宋明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
  • 三 宋儒经典诠释的理学化特征
  • 第五十八章 走向理学的经典诠释
  • 一 “寻孔、颜乐处”:参禅悟道式的解经径路
  • 二 “理一分殊”: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存在原理
  • 三 “格物致知”:开出知识论向度的新学脉
  • 四 “存理灭欲”:儒家经典的内在精神
  • 第五十九章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的经学思想
  • 一 《太极图说》的经学思想
  • 二 《通书》的经学思想
  • 三 周敦颐经学思想的宋学精神
  • 第六十章 “道学”思潮与经学革新
  • 一 “道学”思潮的兴起及其与经学的关系
  • 二 “经以载道”与“道贵自得”
  • 三 “天理”论的建立与以“理”解经
  • 四 《伊川易传》义理易学的学术成就
  • 第六十一章 二程的四书学思想
  • 一 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四书学的形成
  • 二 二程对“四书”的尊崇与表章
  • 三 二程四书学的成就与治学特点
  • 四 “四书”与二程理学体系的建构
  • 第六十二章 张载哲学化的经学思想体系
  • 一 学术历程与平生志抱
  • 二 经学思想特色
  • 三 天、道、性、心的哲学体系
  • 四 《西铭》:基于宇宙根源论的伦理原则
  • 五 礼学思想
  • 第六十三章 邵雍的先天数学
  • 一 邵雍先天数学及其特征
  • 二 “先天图”及卦爻数
  • 三 邵雍的“加一倍法”与“二进制”的一致性
  • 第六十四章 胡安国《春秋传》的议论开合精神
  • 一 志在匡时,借《春秋》以发宏论
  • 二 明天人有响应之理而不任天
  • 三 民为本,君为重
  • 四 治国先正其心
  • 五 向往“天下为公”之世
  • 第六十五章 朱震集大成的象数易学
  • 一 易象说
  • 二 图书之学
  • 三 “太极”说
  • 四 朱震易学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 第六十六章 《诚斋易传》的历史与意义的世界
  • 一 杨万里的生平及其《诚斋易传》的特点
  • 二 引史证经——意义世界的展示
  • 三 “易之道,天理而已”——关于意义世界的学说
  • 四 人的自我完善与心本体
  • 第六十七章 太极本体论与占学方法论的统一
  • 一 少年治王弼《易》
  • 二 《太极解义》之太极本体论
  • 三 占学方法之内涵以及程、朱易学之关系
  • 四 《周易本义》九图修定时间及其在朱熹易学中的地位
  • 五 朱熹新道统论之形成及其与易学的关系
  • 第六十八章 理学化经学的典范
  • 一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意义
  • 二 “天命”的肯定
  • 三 内心的追问
  • 四 “天理”的建立
  • 五 理欲的对立
  • 第六十九章 经典崇拜与道德自觉
  • 一 否《毛序》与用《毛序》
  • 二 以“史”解《诗》与以“理”解《诗》
  • 三 否定“美刺”说
  • 四 提出“淫诗”说
  • 第七十章 以“理”诠礼化礼成俗
  • 一 朱熹对三《礼》文本及汉唐礼学著述的议论和评价
  • 二 朱子礼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及其展开
  • 三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纂及其礼学价值
  • 四 朱子《家礼》的礼学价值、传播和历史影响
  • 第七十一章 蔡沉推求古圣心法的尚书学
  • 一 树立与维护道统、正统
  • 二 “建用皇极”
  • 三 存天理,维护世道人心
  • 四 宇宙论的神秘主义气息
  • 五 《书集传》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 第七十二章 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
  • 一 “六经注我”的思想逻辑
  • 二 “六经注我”的思想意义
  • 第七十三章 杨简《杨氏易传》:心学解经的代表作
  • 一 重视“顿悟”
  • 二 以《易》为写心之书
  • 三 “人心即易道”的心学理论体系
  • 第七十四章 修身之道与治国之道
  • 一 真德秀的《大学衍义》
  • 二 邱濬的《大学衍义补》
  • 第七十五章 吴澄对《礼记》的改编
  • 一 关于《礼记》来源与分类编辑的学术史背景
  • 二 吴澄对《礼记》的重新编辑
  • 三 如何评价吴澄对《礼记》的改编
  • 第七十六章 赵汸的春秋学
  • 一 “鲁史书法”与“圣人书法”
  • 二 总结《春秋》要义
  • 三 对公羊学的肯定
  • 第七十七章 王阳明的经学诠释思想
  • 一 融化于个体生命中的经典——以“龙场悟道”前后王阳明“玩《易》”为例
  • 二 《五经臆说》、《大学古本旁释》与《大学问》——王阳明的经学著述考论
  • 三 经学即道学即心学——以《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为代表的王阳明经学诠释思想
  • 第七十八章 明代经学之翘楚
  • 一 生平遭遇
  • 二 向宋学发难
  • 三 走向考据学
  • 四 治学方法及其得失
  • 五 余论
  • 第七十九章 梅鷟《尚书考异》考辨方法的检讨
  • 一 梅鷟、梅鹗与《尚书考异》的关系
  • 二 对历史文献中关于《古文尚书》记载真实性的再审查
  • 三 “先汉真孔安国之伪书”与“东晋假孔安国之伪书”
  • 四 辨“孔安国《尚书序》”之伪
  • 五 认为《古文尚书》为伪作的一些有力证据
  • 六 附论:关于“古文科斗书”的解读
  • 第八十章 卓然独立的解经者
  • 一 经之分类、次序与价值
  • 二 “一多相贯,深造者泯薪火”
  • 三 《性故》与《一贯问答》
  • 四 《易余》和《周易图象几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