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记述了西周时期二百八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对西周历史最全面的研究,也是20世纪这一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简介

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即为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对西周的历史的通贯介绍,是了解和研究西周时期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

《西周史》是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历时四十余年。全书共分七编,分别讨论了西周的开国,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西周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与东迁。全书资料丰富,将金石铭文与文献记载互证,考辨精密,结论详实可靠,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编 西周开国史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西周文献的来历
  • 二 现有西周史料的特点
  • 三 西周的年代问题
  • 第二章 周的起源和兴起
  • 一 反映周族起源的始祖后稷传说
  • 二 创建国家、振兴周族的公刘时代
  • 三 建都周原而逐渐强大的公亶父时代
  • 四 考古发现的“周人克商”前的先周青铜文化
  • 五 周原遗址所发现的西周文化遗迹
  • 第三章 周的开拓和克商
  • 一 季历对山西地区的开拓
  • 二 文王进军中原和准备克商
  • 三 武王克商
  • 附录: 假定的武王克商日程表
  • 第四章 周朝的创建和东征的胜利
  • 一 武王的建国措施和建都丰镐的政治设施
  • 二 武王推行分封制和设置“三监”
  • 三 周公摄政称王和“三监”、武庚、东夷叛乱
  • 四 周公东征的胜利
  • 第五章 东都成周的营建和中央政权的创设
  • 一 迁移殷贵族到洛邑
  • 二 东都成周的营建及其政治设施
  • 第二编 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 第一章 井田制的生产方式和村社组织
  • 一 井田制是古代村社的土地制度
  • 二 井田制的实行地区
  • 三 井田制中的定期平均分配份地制度
  • 四 井田制基础上的古代村社组织
  • 五 古代村社的公共生活
  • 六 “公田”(即大田)上的集体生产
  • 七 《豳风·七月》所见西周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生活
  • 第二章 西周金文所见贵族私有土地制度
  • 一 天子和公卿对臣下的赏田
  • 二 田地开始交易和用作赔偿
  • 三 田地四面封疆的建设
  • 第三章 论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
  • 一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
  • 二 西周农田的垦耕
  • 三 西周农业生产技术
  • 四 结语
  • 附录: 关于西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讨论
  • 第四章 “籍礼”新探
  • 一 “籍礼”的具体礼节及其性质
  • 二 “籍田”和“籍礼”的来历
  • 三 “籍”、“租”、“助”的变化
  • 四 结语
  • 第五章 西周时代的奴隶及其从事的生产
  • 一 西周的奴隶
  • 二 西周的奴隶从事于农业、手工业和开发山泽等主要生产
  • 附录: 释“臣”和“鬲”
  • 第六章 西周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 一 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发展
  • 二 西周的铜镜和宗教信仰
  • 三 漆器工艺的艺术性的发展
  • 四 原始瓷器和陶器的发展
  • 五 麻布、丝织及刺绣工艺
  • 六 琉璃器的炼制
  • 七 制骨和制蚌工艺
  • 第三编 西周王朝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
  • 第一章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
  • 一 太保、太师和长老监护制度的特点
  • 二 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职掌
  • 三 宗周和成周分设卿事寮的问题
  • 四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的特点
  • 第二章 西周王朝公卿官爵制度的分析
  • 一 西周王朝的公爵和伯爵
  • 二 西周金文册命礼中“右”者的分析
  • 三 总论西周朝廷的公卿官爵制度
  • 第三章 维护贵族权势的重要官爵世袭制
  • 一 重要官爵世袭必须重加册封
  • 二 虢季氏世代为“师”
  • 三 微氏世代为“史”
  • 第四章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一 周文王重视分封制
  • 二 周公推行的分封制和乡遂制度
  • 三 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布局
  • 四 天子控制和使用诸侯的制度
  • 第五章 西周春秋的乡遂制度和社会结构
  • 一 《周礼》中的乡遂制度
  • 二 春秋时代各国的乡遂制度
  • 三 西周时代的“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
  • 四 乡遂制度和社会结构
  • 第六章 西周春秋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
  • 一 宗庙制度
  • 二 族墓制度
  • 三 姓氏、名字制度
  • 四 族外婚制和贵族的等级内婚制
  • 五 嫡长子继承制
  • 六 族长主管制
  • 七 家臣制度
  • 八 宗法制度下贵族的各种相互关系
  • 第七章 西周王朝统治所属少数部族的“荒服”制度
  • 一 “五服”中的所谓“荒服”
  • 二 “岁贡”和“终王”的职责
  • 三 接受分封低下爵位而服事
  • 第八章 代表贵族政权等级的列鼎制度
  • 一 作为世袭权力和地位凭证的青铜礼器
  • 二 列鼎制度的形成
  • 三 编钟的创制和雅乐的发展
  • 第九章 规定贵族服饰等级的“命服”制度
  • 一 贵族服饰的“芾”(、韨)和“珩”(衡、黄)
  • 二 “芾”和“珩”(衡、黄)的等级
  • 第四编 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
  • 第一章 论周武王克商
  • 一 有关武王克商史料的鉴别
  • 二 武王会盟诸侯而作《太誓》的目的和作用
  • 三 决战于牧野而一天内克商的卓越战略
  • 四 继续平定殷贵族,在洛邑创设国都的远大计划
  • 五 分路逐步征服南国诸侯的战斗
  • 六 总论周武王克商的成就
  • 第二章 释何尊铭文兼论周开国年代
  • 一 释“惟王初,宅于成周”
  • 二 释“惟王五祀”兼论周开国年代
  • 第三章 西周初期东都成周的建设及其政治作用
  • 一 营建成周的经过和年代
  • 二 东都成周的规模及其设施
  • 三 建设东都成周的政治目的和作用
  • 第四章 西周王朝历代对四方的征伐和防御
  • 一 武王伐东夷
  • 二 周公攻灭东夷的盖(奄)、蒲姑等国
  • 三 成王伐录
  • 四 康王平定东夷大反和北征
  • 五 康王西伐鬼方
  • 六 昭王伐会(桧)
  • 七 昭王伐虎方
  • 八 昭王南征楚国大败
  • 九 穆王伐淮夷和东国戎
  • 十 穆王伐扬越至九江
  • 十一 穆王征犬戎
  • 十二 懿王反击南夷入侵
  • 十三 夷王伐太原的犬戎
  • 十四 厉王、宣王伐西戎
  • 十五 厉王击退淮夷入侵
  • 十六 厉王击退严允入侵
  • 十七 宣王伐淮夷
  • 十八 宣王伐徐方
  • 十九 宣王伐楚
  • 二十 宣王伐严允(即犬戎)
  • 二十一 宣王伐条戎和奔戎
  • 二十二 宣王败于姜氏之戎
  • 二十三 宣王伐申戎
  • 二十四 宣王“丧南国之师”
  • 二十五 幽王伐六济之戎
  • 二十六 申、曾召来犬戎攻灭西周
  • 第五章 西周春秋时代对东方和北方的开发
  • 一 西周分封诸侯到东方和北方的意图
  • 二 东方的开发和齐、鲁两大国的形成
  • 三 北方的开发和晋国的扩展
  • 附录: 韩侯所在地望考
  • 第六章 《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
  • 一 河宗氏祖先神话传说的真实性
  • 二 周穆王西征史迹的真实性
  • 三 《穆天子传》所述及周初历史的正确性
  • 四 关于昆仑和县圃神话的来历
  • 第五编 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
  • 第一章 西周时代的楚国
  • 一 楚的起源及其建国的主要地区
  • 二 楚和周的关系及其艰苦创业过程
  • 补记: 关于楚公逆编钟
  • 第二章 曾国之谜解释
  • 一 曾国和随国不可能是一国两名
  • 二 曾国就是文献上的缯或鄫国
  • 补记: 姒姓曾国有两支
  • 第六编 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
  • 第一章 西周时代的衣食住行
  • 一 冠弁和衣裳
  • 二 烹调和饮食
  • 三 半地穴式居处和宫室建筑
  • 四 作为交通工具的马车
  • 第二章 西周大学(辟雍)的特点及其起源
  • 一 最早的小学和大学
  • 二 西周时代大学(辟雍)的特点
  • 三 大学(辟雍)的起源
  • 四 教师称“师”的来历
  • 第三章 《周易》的“筮占”及其哲学思想
  • 一 《周易》是周人筮占的经典
  • 二 《周易》述及周的国家大事
  • 三 《周易》的哲学思想
  • 第四章 阴阳五行家的起源
  • 一 伯阳父的阴阳学说
  • 二 史伯(即伯阳父)的五行学说
  • 第五章 “大蒐礼”新探
  • 一 “大蒐礼”原为借用田猎来进行的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
  • 二 “大蒐礼”具有“国人”(公民)大会的性质,是当时推行政策、加强统治、准备战争的重要手段
  • 第六章 “射礼”新探
  • 一 “乡射礼”具有军事教练的性质
  • 二 “大射礼”为高级的“乡射礼”
  • 三 “射礼”起源于借田猎来进行的军事训练
  • 四 “射礼”具有选拔人才的目的
  • 附录: 关于射“不来侯”或“不宁侯”问题
  • 第七章 “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
  • 一 “乡饮酒礼”的特点
  • 二 “乡饮酒礼”的起源及其作用
  • 三 “飨礼”为高级的“乡饮酒礼”
  • 四 由“乡饮酒礼”和“飨礼”推论“礼”的起源和“礼”这个名称的来历
  • 第八章 “冠礼”新探
  • 一 “冠礼”的起源及其作用
  • 二 “字”的来源及其意义
  • 三 三次加冠弁的意义
  • 四 结语
  • 第九章 “贽见礼”新探
  • 一 “贽见礼”的特点
  • 二 “贽见礼”的源流
  • 三 “贽”的作用与“命圭”制度
  • 四 “贽”的授受仪式的作用与“委质为臣”制度
  • 第十章 “册命礼”的仪式
  • 第十一章 出征、出猎和执驹的礼制
  • 一 出征的礼制“”祭和“祃”祭
  • 二 出猎的礼制——祭祀马祖
  • 三 “执驹”的礼制
  • 第十二章 重要祭礼简释
  • 一 祭祀上帝于天室和开天辟地的神话
  • 二 郊祭
  • 三 社祭
  • 四 禘祭
  • 五 衣祭
  • 六 烝祭
  • 第七编 西周王朝的衰亡和东迁中原
  • 第一章 西周后期王室逐步衰落
  • 一 懿王时“王室遂衰”
  • 二 夷王为诸侯所拥立和烹杀齐哀公
  • 三 厉王因暴虐和“专利”而被流放
  • 四 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 五 宣王强立鲁国君主
  • 六 宣王料民于太原
  • 第二章 周人东迁和平王东迁
  • 一 西周末年人祸和天灾交迫
  • 二 郑国和周人避难东迁中原
  • 三 周原和西都周人窖藏铜器而避难东迁
  • 四 西都大臣的封邑东迁中原
  • 五 秦和西戎的战斗以及周人避难东迁
  • 六 幽王的灭亡和平王的东迁
  • 附录
  • 论《逸周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西周史》

    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孔子就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武王克商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82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 上古历史《西周史》(126)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主题开始,选择上古历史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六本是《西周史》,记述了西周时期二百八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对西周历史最全面的研究,也是 20 世纪这一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即为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对西周的历史的通贯介绍,是了解和研究西周时期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西周史》是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撰写,历时四十余年。全书共分七编,分别讨论了西周的开国,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西周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与东迁。全书资料丰富,将金石铭文与文献记载互证,考辨精密,结论详实可靠,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2、精彩内容: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孔子就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儒家从孔子开始,一贯推崇西周的政治文化,特别推崇西周开国君王文王和周公。《诗》、《书》和礼、乐,是代表西周主要的政治文化的。《诗》、《书》和礼、乐原是密切相关的。所谓《诗》,原是用音乐伴奏的歌辞,《诗》有所谓 “风”、“雅”、“颂”。“风” 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风格的乐曲,“雅” 是指西周王畿的乐歌,“雅” 通作 “夏”,周人自称为 “夏”。“颂” 是统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雅” 和 “颂” 的乐曲,由于用途不同,声调不同,所用乐器也有不同,如琴有雅琴和颂琴之分。西周先后共有十四个王在位,即武王、周公、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共和(共伯和)、宣王、幽王。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克殷后二年而崩。周公行政七年(即摄政称王)。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厉王三十四年不听召公进谏,又三年出奔。共和十四年,宣王立四十六年崩,幽王十一年为犬戎所杀。其中武王在位三年,周公在位七年,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厉王在位三十七年,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幽王在位十一年,是明确的。为什么周、鲁要特设宗庙来祭祀姜嫄呢?因为姜嫄是周族的先妣。《周礼・春官・大司乐》列举祭祀用的乐舞,先是祭天神、地、四望、山川,其次是享先妣,再次是享先祖。先妣在祭礼中的地位,在天神、地、四望、山川等自然界的神祇之下,而在先祖之上,地位尊于先祖。周的开拓领土是从季历开始的。季历开拓的取得成功,由于下列三个原因:第一,由于与太伯所建的虞国友好合作,以虞国作为向山西地区开拓的重要据点。第二,由于和中原任姓的挚国通婚,从而争取商朝所属的任姓诸侯为盟国。第三,由于周利用商朝国力衰落,“诸夷皆叛” 的时机,在奉命为商朝抵御戎狄的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在今山西地区有所开拓。这种开拓的策略,是自太王开始的。“克开厥后”,是说文王能够为其子孙开创基业。“嗣武受之”,是说继嗣的武王接受了文王的基业。遏、禁止。刘,杀戮。“胜殷遏刘”,是说武王战胜殷国从而制止了大屠杀。“耆定尔功” 是说成就了武王的功业。“尔” 指武王。周人《大武》乐章以为武王继嗣了文王开创的基业而取得克殷的胜利,是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武王之所以能够全面继承文王的基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继续使用文王选拔重用的大臣执政。武王统率的锐兵,所以能够在甲子这天展开决战,因为在前一天癸亥夜晚,赶到牧野后,连夜已布置好了阵势。《国语・周语下》记载伶州鸠说:“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 夜晚虽然天气不好,布阵未毕而雨,还是作好了布置的。牧野一战是在甲子这天,古书记载是一致的。《尚书・牧誓》就说是在甲子昧爽誓师的。牧野之战,周师在甲子一天内取得全胜,古书记载也是一致的。在前线直接指挥这个战役的最高将领,就是吕尚。他名望,字尚父,任太师之职。亦称师尚父、师望。太师是师氏之长,即最高统帅。《诗经・大雅・大明》记载有师尚父帮助武王在牧野战胜的事迹。吕尚,姜姓。当时周和姜姓之族世代联姻,进攻牧野的三千虎贲中,想必有不少姜姓的勇敢善战的甲士。这个战役之所以能够很快取胜,吕尚及其所属姜姓的甲士该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西周,有礼了!

        孔子曰:我从周。西周,这是孔子都非常向往的一个朝代。一些故事性的历史书,只能够片面的理解这个朝代,但是这本断代史,确实全方位的给读者呈现了西周盛况。开国的过程就凸显出现这个国家的积极奋进精神,商贸往来,抵御外敌,战争征服,再到联合会盟。西周的土地制度,农业和手工业,都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特别是 井田制,籍田等方式的产生,让我们对于西周的 农业生产形势,有个立体认识。它不是后期发展的那种税务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政权机构的架构对于西周稳定性非常有作用。而 贵族的 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也是慢慢形成。有了贵族的原因,就是分封制度的发展,贵族有势力范围,那么就有了 乡遂制度,也就是乡野 的区别。简单说就是 城中 和 郊区的区别。而联系 贵族的 底层纽带 是血缘关系,是由血缘关系延伸出来的 宗庙制度。至于军政大事,这个就是描述西周的军事组织形式和对外的征伐。尽管西周非常强盛,但是也不是一直都能够打赢。第五篇的 楚国和曾国,出现的比较特别。为什么作者没有讲其他的 国,而单独拿这两个出来说了?在西周时期,分封了那么多国家,还有周边的 羌笛等民族。为什么单独说他们?也是没有理解。不过对于曾国的论证过程,就像破案探秘一般,也是能够得出其结论,就是西周分封的一个看住 楚国的这么一个封国。西周的文化和礼制,简直让我把绅士风度抛之脑后,衣着,由乡饮酒礼引申的 飨礼,射礼,冠礼,贽见礼,简直让我感觉,要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真的能够感受,什么是相见如宾。最后西周的灭亡,让人唏嘘不已。反观历史,西周希望用礼仪文化框住所有的人,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基础文化内容不能匹配。所以就会被抛弃。之所中国后面朝代一直发展,因为没有脱离农业文明这个框架,直到后来代表工业的西方列强,才是真的超越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