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中国1911-1917年间的大转型为研究对象的一本法律史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中国在多民族王朝国家瓦解、帝国主义列强环峙、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的建设历程,并试图重构20世纪中国政治法律史的叙事。

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深度的讨论。作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并增补了"国体、精英吸纳和荣典制度"等内容,深度剖析了1911-1917年大转型的法理基础。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代序)
  • 导言
  • 第一章 皇统解纽:多民族王朝国家的转型危机
  • 一、帝国的多元主义及其近代困境
  • 二、比较视野下的清王朝自我改革
  • 三、余论:中国革命的走向与结局
  • 第二章 揖让弭兵?“大妥协”与中华民国之奠基
  • 一、美国革命建国模式的局限性
  • 二、清帝逊位诏书与“统治权移转说”
  • 三、“统治权移转说”之讨论
  • 四、临时大总统选举与南北政府合一
  • 五、大妥协之后
  • 六、余论
  • 第三章 “主权在国”:国竞时代的理论移植
  • 一、为何争论?——1913年主权归属争论的背景
  • 二、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表述
  • 三、梁启超的“主权在国论”
  • 四、再审康有为的“主权在国论”
  • 五、“主权在国论”:理论反思
  • 六、余论
  • 第四章 设计共和: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
  • 一、1913年立宪运动的交锋地带
  • 二、原理和范例
  • 三、强势行政权
  • 四、弱势议会
  • 五、若隐若现的德国模式
  • 六、余论
  • 第五章 破壳而出:从“大决裂”到“超级总统制”
  • 一、宋教仁不死,中国的道路会否不同
  • 二、走向总统集权
  • 三、时人眼中的1914年宪制改革
  • 四、余论
  • 第六章 一国两制:国体鼎革、精英吸纳与荣典制度
  • 一、品位、职位与荣典
  • 二、作为君主制遗留物的爵位制度
  • 三、“品位”的回归:将军制度与文官官秩
  • 四、荣耀的泡沫:勋章与勋位
  • 五、关于荣典权的宪法讨论
  • 六、余论
  • 第七章 东方未晞:君宪式微与共和危机
  • 一、1915年袁世凯称帝与1917年丁巳复辟的定性问题
  • 二、君主立宪的成与败:欧洲若干国家的范例
  • 三、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四、权力基础的叛离:从组织的角度看君宪运动的失败
  • 五、尾声
  • 参考文献
  • 第一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