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大国大城》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陆铭新作。带你从经济规律看城市,刷新中国城市发展观,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强调,基于城市治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人口密度高,不一定是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是解决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路。

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作者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真正实现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三位一体,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向心城市:就业、居住与通勤
  • 1.1 为什么城市和市中心人口密度高?
  • 1.2 大数据看城市
  • 1.3 向心城市
  • 第二章 空间均衡:活力、宜居与和谐
  • 2.1 “向心城市”的表现
  • 2.2 用脚投票:理解发展与平衡的关系
  • 2.3 活力、宜居与和谐:可否兼得?
  • 壹 活力
  • 第三章 城市活力:密度、创新与消费
  • 3.1 创新之城
  • 3.2 消费型城市
  • 3.3 在试衣间里发朋友圈
  • 3.4 受抑制的服务业
  • 3.5 改善“人口的素质结构”?
  • 第四章 城市体系:国家、区域与城市
  • 4.1 城市是个体系
  • 4.2 城市不是孤岛
  • 4.3 齐夫法则与“灯光下的大国大城”
  • 4.4 都市圈:“太阳系”变“八爪鱼”?
  • 第五章 路径依赖:历史、政策与地理
  • 5.1 “城市抢人”,真的有用吗?
  • 5.2 城市体系的路径依赖性
  • 5.3 “远、大”的新城
  • 贰 宜居
  • 第六章 便捷环保:人口、拥堵与污染
  • 6.1 城市人多真的“添堵”吗?
  • 6.2 疏解城市人口的得失
  • 6.3 城市的排污:神奇的0.85
  • 第七章 蔓延边界:高度、速度与规模
  • 7.1 城市到底能有多大?
  • 7.2 连接与分化:技术会消解城市吗?
  • 7.3 应对人口增长:规划、技术与管理
  • 第八章 何以安居:土地、住房与规划
  • 8.1 “房住不炒”何时到来?
  • 8.2 房市“冰火两重天”
  • 8.3 城市内的区位和房价:为什么宅男宅女亏了?
  • 8.4 郊区突围:面向都市圈的土地规划
  • 叁 和谐
  • 第九章 共同治理:市场、政府与社会
  • 9.1 美好生活:多元价值的最优化
  • 9.2 我们: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
  • 9.3 人民:各类人群的“包容性发展”
  • 第十章 乡愁何处:流动、留守与收缩
  • 10.1 人口流动中的乡愁
  • 10.2 乡村振兴:人出来,钱进去
  • 10.3 农村闲置的宅基地
  • 10.4 农业的“三高”
  • 10.5 城市收缩,规划扩张?
  • 10.6 如何帮助欠发达地区?
  • 后记(一)
  • 后记(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中西底层逻辑不同,决定城市发展方向不同

    学院里的学者,细分课题研究是专家,宏观课题不是简单的科学问题,有政治平衡和国家战略,学者论政往往被打脸,本书也是如此,看数据帮助个人思考,对作者结论不可当真,那本《大国大城》我已评述,本书也不太靠谱,因为中美人口规模和民族结构不同,移民国家可以根据市场自由流动和淘汰,可我们东亚原住民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调控,雅加达和孟买已经出现问题,疫情期间如同城市遭遇经济危机,在乡村有土地的外地人有退路和缓冲区,否则拉美大城市病已经呈现,美国排名前十的城市人口已经跌破百万了,所以用美国西方城市的发展模式套用中国没有可比性,新加坡也才 400 万人口,86% 的人口居住政府组屋(经济适用房),首尔的超大城市和房价扭曲已经造成民怨沸腾,我们只要回顾一下 40 年中国城市发展过程,就明白政府内有高人,并且在逐渐进步。 40 年前开启的城建是北京的环路摊大饼式的做法,就是因为北京市委人员不想去通州,平安大道的开膛破肚,也让北京无论是拥堵还是户口限制都集中了各种大城市弊病。30 年前从上海浦东,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开启了双城(新旧城模式),上海人当年还固守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浦东机场还需要磁悬浮列车联结,认为非常遥远。可后来的福州机场,大兴机场,青岛机场都越来越远。从广州的新城,南京,西安,武汉和成渝,新的造城运动已经是城市带了,这些新兴城市的特点就是用轨道交通连接城市多中心,在这些城市已经没有唯一的市中心了,书中关于市中心的叙述只是反映作者居住的上海城市面临进一步发展了。说回北京的城市发展,随着北京的通州城市副中心建成,到雄安新城,冬奥张家口线路,涵盖上亿人口的京津冀城市片区已经在规划并在未来会实现,那时北京就没有户籍限制了。现在的户籍限制是超大型城市的无奈,学校等资源不够分配,随着北京城市带的扩大,人口老龄化,让中小学资源不再稀缺,看日本和韩国经验,10 年内只有 985 高校才是稀缺资源,也就不存在户籍限制了,江浙地区农村户口的价值已经远超城市户口。特大城市不会无限发展,底层逻辑还是经济发展,日本 GDP20 年停滞,也让东京的房价和城市规模都缓慢下来。如果中亚发展,西安和喀什都将辉煌,成渝经济带,西南的发展,也有双循环战略的考量。20 年前对高铁的建设反对声音不小,太阳能也是如此,中欧班列更是觉得莫名其妙,所以书中还是用固有思路,认为对落后地区的投资是 “浪费” 和低效,在西藏有线电视,流量包月 40 元,上海同样服务要几百元,珠峰安装基站,是浪费吗?转移支付逐年升高,中国的城市化有后发优势,一定会吸取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作者看到政府的手就往落后的 “计划经济” 上想,还是被西方洗脑了,这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一个城市都在提供它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高铁是用来运输人的,它使得人们到不同的城市享受服务的便利性大大地提高,人的 “运输成本” 大大下降。大城市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是金融、文化、咨询、教育和多样性的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大城市所能够提供的服务的需求要远远超过中小城市和农村所能提供的服务的需求。因此,当有一种技术能够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大城市的服务的时候,大城市的优势就进一步被加强了,它所能创造的就业岗位和提升收入的空间也就放大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读陆铭老师的“城市化”之前,请先品温老的“农业4.0”

        这是我读陆铭老师的第二本书了,和上一本《大城大国》一样,陆铭老师还是一如既往、不遗余力的推进他脑中的那个 “城市化”。但和上次阅读《大国大城》所处状态不同的是,在此期间,我通读了温铁军老师的《解构现代化》《告别百年激进》《农业 1.0-4.0》和《八次危机》,所以,这一次并不像上一次那样兴奋,那样坚定不移的支持陆铭老师的 “城市化” 的说法。倒不是说我反对陆铭老师的建议和结论,没有人反对城市化,就连温老也不反对城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陆铭老师只谈收益,不谈成本这就给人不全面或者不落地的感觉,而他选来支撑结论的例子,也全是西方主体宣传的那些,也是只看成绩,不谈成本。(这里我选用的这个词叫成本,是一个中性词。其实在温老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成本用人类朴素的情感来描述,应该被称为恶果。)陆铭老师给出的建议是逻辑自洽的,但是里面只有现象,预期,愿景和展望,也提了一些解决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不涉及成本,不提财政来源,所以读下来总觉得像空中楼阁。举个例子,这就好比,有人在家庭会议上,建议我们要在城郊买别墅。然后给出了一些现象,比如大家现在都选择在城郊买别墅。一方面城郊的空气好,另一方面城郊的地价便宜,购房成本和在市中心买是一样的,甚至总价更低一些。然后就自问自答起来,比如上班怎么办,他说,过不了多久,地铁就会修到城郊,到时候就可以做地贴上下班了。那孩子上学应该怎么办,他又说,政府应该为城郊的别墅配备相应的设施,学校、医院、商场等等。这样就可以就近解决了。那别墅的面积大,装修的钱从哪来。他会说,可以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啊,这样就能解决装修的费用问题,邻居们就是这么干的。反正,你说出什么问题,他都会用积极地一面来给你解释,或者用政府应该怎样解决,或者用别人家都是这么做的应对。可就是不谈具体的问题。比如,现阶段买房的首付款从哪来?之前上学时的贷款还没还完,家里还负债累累,现在虽然有工作,可如果住的远了,目前地铁还没修好,上下班要么交通成本高,要么容易迟到早退,要么就得住到公司,无论哪种其实成本都很高,而消耗掉的精力可能更不利于工作,另外每个月要还的月供从哪出,谁来支付?装修时谁来盯着装修,装修好后的物业费用是多少?怎么出?这么大的面积怎样清洁打扫?这些具体的问题都是不考虑的,只是要住一个好大房。。。。。听明白了吗?之所以能想到这些,就是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先读了温老的书,知道了任何政策都是有成本的,第一,西方输出的那些价值观,并不能深究。在你看到城市化美好的一面中,也要提到城市贫民窟的存在。那么这些贫民是怎么来的?第二,在支持土地自由买卖的同时,能否控制住官商勾结,损害农民的利益。在土地转让和使用这块,是统一交由村政府租赁,各户跟着吃租金,还是一锤子买卖的卖掉,然后勇闯 “城市化” 读一个无立锥之地的可能性?建议政策时,不能之谈远大美好,不谈成本支出。上个世纪时,温老也提城市化,也提农业规模化,可那真的适合我们国家吗?按照西方的模式走就是正确的吗?温老告别了半年激进,重新解构了现代化,回到农业的 1.0 到 4.0,看清了工业化和农业化的本质究竟是啥,再反观我国的现状以及我国的文化传统,梳理出如何走自己的道路。这里并不是因为陆铭老师的论证不够全面严谨,我就反对城市化。还是那句话,没有人反对城市化。我个人所在的这个行业,甚至支持所有从业者都汇聚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以为我们会的技法更像是屠龙之术,家乡根本就没有龙。但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像我们这样啊。每个人的技能、眼界、能力、认知都不尽相同。不可能所有人都涌向城市,自然也不会所有人都留在农村。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如鱼得水。我最讨厌的行为就是栓对,把谁和谁的意见对立起来,然后传闲话,看热闹,这不是人干的事。我之所以在标题上写,读陆铭老师的城市化之前,先读温老的农业 4.0。就是认为,应该将两位老师的观点,调和在一起。这里面不排除在某些问题上,两派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完全对立的。就比如农村土地是否可以自由买卖和是否保留或者取消户口制度,完全就是对立的观点。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缺的是相互沟通和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如果陆铭老师全面了解温老提出的担忧和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丑恶现状后,陆铭老师会不会给出更为合理的建议,或者认同温老的解决方案呢?又或者是当温老提出了各种成本和带来的负面效应后,看到陆铭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案后,又有了新的思路,改进出更好的政策引导呢?毕竟大家都是希望这个国家好。也都是通个自己的影响力,希望在国家发展中献计献策,大的出发点都是无私的,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只是相对来说,我各人更认同温老那种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不是单纯的基于愿景和他国的经验开出的方子。所以,为了避免别的读者被陆铭老师那美好的愿景吸引的,全力支持城市化,在这里我先泼一点点冷水,在大家兴奋之前,先看看温老的书。

          转发
          7
        • 查看全部70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