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系统介绍国外城市政治理论发展的专著,理论背景与理论发展详尽,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带来了基础设施的不足、住房短缺、卫生状况恶劣、城市贫民窟、环境恶化、大规模贫困与失业现象丛生,这些问题都对发展国家公共治理提出了严重挑战。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西方学者就对发生在城市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包括城市权力结构、城市治理结构、城市增长模式、城市政制形式以及城市社会运动在内的各种政治经济现象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也促进了城市政治理论的兴起、演变和发展。因此,《城市政治理论》就西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第一章 城市政治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性问题
  • 第一节 城市政治理论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城市政治理论的性质与特点
  • 第三节 国外城市政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线索
  •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
  • 第一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政治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产生的背景
  •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政治理论
  • 第二节 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政治理论
  • 一、新马克思主义及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的理论内涵
  • 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代表人物
  • 三、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产生的背景
  • 四、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的城市政治理论
  • 五、城市社会运动——卡斯泰尔斯的城市政治理论
  • 六、资本积累与城市问题——哈维的城市政治理论
  • 七、后“三剑客”时代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评价与展望
  • 一、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批判
  • 二、对新马克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评价
  • 三、马克思主义城市政治理论的前景展望
  • 第三章 城市社区权力理论
  • 第一节 城市由少数精英统治:精英主义的城市社区权力观
  • 一、雷吉纳市的权力结构:亨特的精英主义理论
  • 二、精英主义的升级版:比较研究和历史分析
  • 三、对精英主义研究的批评
  • 第二节 城市由多重少数人统治:多元主义的城市社区权力观
  • 一、从寡头统治到多元主义:纽黑文市权力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 二、新多元主义:林德布洛姆的创造性贡献
  • 三、对多元主义的批评
  • 第三节 争论“谁统治”的学术意义与探索普适性解释框架的努力
  • 一、探索城市社区权力结构的学术意义
  • 二、探索普适性解释框架的努力
  • 第四章 城市机器政治理论
  • 第一节 “机器政治”兴起的背景:飞速推进的城市化
  • 一、城市化的迅猛推进
  • 二、快速城市化衍生的治理难题
  • 第二节 “机器政治”的兴起及其原因解析
  • 一、“机器政治”的兴起
  • 二、“机器政治”兴起的原因解析
  • 三、“机器政治”的功能
  • 第三节 “机器政治”衰落的先声:接连不断的进步运动
  • 一、劳工运动以及平民党为核心的第三党参政
  • 二、揭开城市黑幕的“扒粪运动”
  • 三、社区改良运动以及妇女参政运动
  • 第四节 “机器政治”的衰落与进步时代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 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探析:对“机器政治”的摒弃
  • 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
  • 三、三大城市管理体制的相继确立与“机器政治”的衰落
  • 第五章 城市增长机器理论
  • 第一节 城市增长机器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一、政商联盟追求土地的交换价值
  • 二、地方奉行有利于城市利益的发展型政策
  • 三、地方依赖促成增长联盟
  •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下的增长机器
  • 一、小城镇的增长机器
  • 二、增长机器的国别差异及其反思
  • 三、美国城市经济发展政策的历史考察
  • 第三节 增长机器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 第六章 城市政制理论
  • 第一节 城市政制理论的兴起
  • 一、城市政制的内涵
  • 二、城市政制论的理论基础
  • 三、城市政制理论的兴起
  • 第二节 城市政制理论的发展:斯通与英布罗肖的论辩
  • 一、斯通早期的城市政制理论:亚特兰大城市政制的变迁
  • 二、英布罗肖的城市政制理论
  • 三、斯通与英布罗肖的论辩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下的城市政制论
  • 第四节 城市政制理论面临的批评及其完善
  • 一、城市政制论面临的批评
  • 二、对批判的回应:斯通对城市政制论的完善
  • 三、小结:国家与社会如何从对抗走向合作
  • 第七章 城市公共选择理论
  • 第一节 城市公共选择理论兴起的背景
  • 一、城市政府的碎片化与腐败无能
  • 二、大都市合并: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兴起的现实基础
  • 三、传统区域主义:城市公共选择理论兴起的逻辑起点
  • 四、邻里政府运动:城市公共选择理论兴起的现实基础
  • 五、批判与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的兴起
  • 第二节 政府竞争模型与市场模型
  • 一、“用脚投票”:蒂伯特的政府竞争模型
  • 二、市政服务的市场模型:沃伦的理论模型
  • 第三节 多中心的城市治理模型
  • 一、多中心秩序
  • 二、公共经济与公共服务产业:不同类型公共物品的供应与生产
  • 三、多中心的城市治理
  • 第四节 联合生产
  • 一、联合生产的内涵
  • 二、联合生产的优越性及其实效检测
  • 三、财政压力与市民需求:联合生产兴起的原因解析
  • 第五节 地方公共经济
  • 一、地方公共经济:城市市民社会的治理
  • 二、地方政府的宪法与公共企业家精神
  • 三、财政悬殊与城市公平
  • 第六节 对城市公共选择理论的反思
  • 一、对城市公共选择理论的反思
  • 二、对政府“合”与“分”的反思
  • 第八章 城市区域主义政治理论
  • 第一节 城市区域主义政治理论的崛起
  • 一、传统区域主义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 二、公共选择理论学派(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
  • 第二节 新区域主义政治理论研究新范式
  • 一、新区域主义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至今)
  • 二、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基础
  • 三、新区域主义的基本特征
  • 四、新区域主义的治理模式
  • 第三节 区域主义视角下的城市治理分析
  • 一、城市区域主义政治理论的整体脉络
  • 二、新区域主义的政策创新
  • 三、新区域主义的发展与困境
  • 第九章 城市政治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一节 城市、权力与治理:城市政治理论的论域、脉络与启示
  • 一、“谁”统治城市:精英主义与多元主义之争
  • 二、政商联盟联合掌控城市权力:增长机器论的回应
  • 三、以发展和治理为导向:城市政制论的超越
  • 第二节 城市治理理论: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
  • 一、城市治理理论的相关议题与理论演变
  • 二、城市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机制
  •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政治变迁与城市治理
  • 四、城市治理的挑战
  • 五、结语
  • 第三节 后发展国家城市政治理论的相关议题
  • 一、现代化与后发展国家的城市政治问题
  • 二、分权化与后发展国家的城市政治问题
  • 三、全球化与后发展国家的城市政治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