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书评人协会终身成就奖、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公开讲述普林斯顿大学四十余年的写作课程。

内容简介

约翰‧麦克菲,美国非虚构写作大师,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非虚构写作四十余年,其学生中有多位成为普利策奖得主,还有很多活跃在《纽约客》《时代》等知名媒体,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彼得‧海斯勒。

在《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中,麦克菲不仅分享了自己充满曲折、刺激和陷阱的写作故事,更是坦承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非虚构写作这门课程中累积的经验与想法。他的文章随性但专业,充满了对如何确立主题和结构、写作技艺、采访技巧、甚至写作所用工具等方面的经验之谈。他将写作看成是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也正是这种理念,让本书变得异常生动。这是读者期待已久的一堂大师课。

目录

  • 版权信息
  • 进程
  • 结构
  • 编辑及出版人
  • 引导
  • 参照系
  • 检验点
  • 第四稿
  • 省略
  • 作者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伟老师的著作

    作者麦克菲大家可能陌生,译者是何伟中国三部曲的翻译李雪顺,是的,麦克菲是何伟的老师。所以有何伟的推荐语:没有约翰・麦克菲的鼓励,就不会有江城。写作,非虚构写作近几年风声水手,像泉水喷涌一样持续喷射。写作,也仅仅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之一,我想没有什么比坚持写作更好的秘诀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悦读好内容

      1. 技能获得 在为期 35 天的写作训练营中,我懂得了如何写书评、荐书稿,还尝试着写长达一千多字的情感文。在写作技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让我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在这一方天地中看到了新的希望。2. 思维突破以前写作的固有思维模式在发生改变,从来不知道原来写作还可以这样,这是写作训练营给予我思想上的突破。3. 心态改变写作从来都是作家的事情,现在是我们普通人的日常。4. 写作习惯养成从 35 天读书变现营中养成了写作的习惯,现在每天看课程视频和记笔记是我的日常,我希望能按照结营后的安排继续前进。5. 对工作的帮助 工作上很多人都会面临着 “开口能讲、提笔能写” 的问题,这解决了 “说不出、写不出” 的尴尬,让你写出心中理想,书出宏愿。6. 对身边人的影响好姐妹见我天天看课,不由得吃了一惊,看到了我的变化后,继而支持鼓励,我想这是我靠读书写作对身边人产生了影响,他们看着我进步,我的改变在他们心里也是一种鼓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麦克菲教授在普林斯顿教 creative nonfiction 四十多年,罗伯特赖特(写了《佛学为什么是真的》)和何伟(Hessler,写了《江城》《寻路中国》)都是他的学生 (当然,优秀的学生怎么都会优秀,跟老师关系不大)。这本书英文书名叫 Draft No.4,因为麦教授最喜欢改第四稿 —— 第四稿的时候,稿子基本定了(最折磨人的部分过去了),终于可以拿本同义词典,精雕细琢最合适的字眼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一辈子写作并教人写作的教授也会磨叽一天到下午五点写不出来。意识到这一点,心下甚慰。中文版翻译成《写作这门手艺》,还以为是写作课教程,其实是 8 篇《纽约客》文章合集,作者用自己最拿手的 creative nonfiction 方式讲述了自己的写作过程(所以读着好像作者的回忆录),充满了大量美式写作细节,难怪被非虚构写作者奉为圭臬;但是当故事看的话,和我们生活太远,读来索然。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浦睿文化

        浦睿文化成立于2011年,中南传媒旗下的创新内容出版公司。致力于创新形式的出版和内容产品策划,目标是成为一个“小而美”的个性出版传媒品牌。 浦睿文化寻求独具个性的作者和内容,重视细节与风格呈现。浦睿坚持“一人一品牌”的理念,和优秀作者与艺术家合作,每年策划出版的内容产品少而精,提供具有更好阅读和审美体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