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非政府的中美关系史,全新的专业视角,彰显国际交往中的民间力量。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将焦点集中在民间、个人以及非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交往和积极互动上,梳理了蒲安臣、留美幼童、戈鲲化、古德诺、杜威、国际体育等六个领域的丰富历史轨迹,向读者展示,无论中美两国的官方外交关系如何变幻不定,民间和文化层次的交往自有其自身发展的特质和运行规律,并且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机制。

“共有的历史”注重文化层面和非政府之间的关系,关注中美两国共享的价值观和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只注重政府和军队。从这种角度,我们可以解读出一种全新的中美关系史,并可能找到一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范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导言 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共有历史
  • 19世纪的使者
  • 第一章 蒲安臣 ——中国派往世界的第一位使节
  • 第二章 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19世纪的清代留美幼童
  • 第三章 戈鲲化:美国第一位汉语教师
  • 国际化中的中国和美国
  • 第四章 古德诺:中国的美国顾问
  • 第五章 约翰·杜威:洋孔子兼文化大使
  • 大众文化与中美关系
  • 第六章 由体育运动而产生的共有外交旅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美关系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任何搜索引擎搜索 “中美”,你得到的一定是 “中美贸易战”、“中美冷战”,乃至于 “中美开战” 这样的字眼。唯一看到的一个中性一点的搜索结果就是 “中美关系”,而这恰恰是这本书的落脚点。


    关于美国,我们似乎知道很多,好莱坞大片、美剧,还有顾衡老师的解读;关于中国,我们似乎知道的也很多,毕竟我们就是中国人。但是关于中美关系,我们似乎知道的很少。
    作为一个历史小白,我对中美关系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即便是这些事件,也就是知道个名字而已。而今天,我们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似乎又多了一层,那就是 “不断恶化”。
    视对方为敌人,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制裁、反制、再制裁、再反制,关系不断恶化,冲突不断升级。终于到了今年,“脱钩” 成了一个放的上台面的热词。
    视对方为敌人,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 不是我解决了你,就是你解决了我呗?事实上,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战争有输赢胜败,可惜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到头来,两个国家之间还得继续来往,还得达成共识,还得携手前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处理的是 “关系”,是剪不断的关系。“战” 只是一种解法,而这真的是我们希望的解法吗?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这本书或许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中美关系的不二之选。为什么是不二之选?
    第一个原因,因为我不知道别的书……(说过了,自己是历史小白啊 0_0
    第二个原因,这本书的出发点很妙,不立足于美国,也不立足于中国,两边平衡叙述,专注的是中美的关系。而且不是大而化之的中美关系,是切切实实落实到 “人” 上的中美关系。
    中国派驻到外国的第一位大使竟然是一个外国人 —— 一位美国人,他叫做蒲安臣。而且他真的是为了中国尽心尽力,为中国的利益在世界列强之间斡旋,在 49 岁时就离世,倘若他多活几年,可能能为中国在全世界立足打下更好的基础。可是为什么是一个外国人作为大使呢?为什么美国政府又能同意呢?
    这本书记述的中美外交故事,从蒲安臣开始,到乒乓外交结束。中间有特别多看起来熟悉却又陌生的名字和事件:李鸿章,洋务运动,袁世凯称帝,中国第一部宪法,二十一条,杜威,五四运动…… 这些事件和它们之后产生的种种影响,都可以透过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互动这面镜子看到不同的东西。
    最后一个原因,这本书不枯燥,故事很生动,我基本上是花了两个晚上一口气读完的。
    如果外加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本书被顾衡老师和道长都推荐过。
    读完这本书,中美的关系或许也不会改善,但是冥冥之中,我总觉得,多一个人了解这段历史,中美之间关系的改善就多了一种可能性,毕竟,历史是人和人互动的历史。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后感

      这部书更新了我对美国的印象,特别是中美两国民间的往来,更是出乎我们的想象。本书从使者、国际关系和体育活动三方面展示民间互动的精彩过程,用这些民间故事串联起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这段共有的历史很值得我们铭记,因为它告诉我们,中美两国有超越官方的深厚友谊,两国虽然意识形态不同,却可以求同存异,在互惠之中成就彼此。两国既不是简单的朋友,也不是仇敌。虽然有以上的意义,但我觉得本书的可读性不强。特别是其中的体育交往,基本都已经被我们知晓。但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介绍的一名叫古德诺的美国顾问。他于上世纪初过来中国,担任中华民国的政府顾问,为当时的宪法起草贡献了自己的专业意见。古德诺最重要的观点是,中国不能照搬美国的宪法,中国应该依据自己的传统和实际制定符合当时条件的宪法。现在当下回顾这种观念,是很符合宪法的发展规律的,这比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更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我先觉得很值得我们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从全球视角看,中美首先是重要,因为都是大国而且是强国,彼此的斗争与合作都会搅动全球;其次是并非不可替代,无论中美,都不是全球化的发动者,也不是一直的领导者,更不是缺了以后全球化便不能进行的角色,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算得上是这种角色。作者提倡的从共同历史的角度寻找答案,从总体上说就是在寻找一种接纳差异性的哲学,这种哲学要想获得成功,没有彼此的克制是不可能的。另外,作者考据的功夫算是看出来了,这么小的篇幅里居然有那么多的注释。信哉。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