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探讨中国传统法哲学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大多是作者在有关该领域的不同方面所做的最新研究,还有部分是为了彰现中国传统法哲学的某些特质而作的比较。这些作品一方面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视角、问题、方法和见解;一方面又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法哲学的精神、本体、价值、方法,以及人性论和现代转型这些基本问题思索的共同趋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为什么要探讨中国传统法哲学(代序)
  •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
  • 一、 传统中国法的精神是道德人文
  • 二、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表征
  • 三、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哲学
  • 四、 传统中国法道德人文精神的意义
  • 董仲舒法本体论初探
  • 一、 仁本体溯源
  • (一)天:董仲舒宇宙论之本原
  • (二)仁:董氏法本体
  • 二、 法本体之展开:仁——仁义法——礼法模式的形成
  • 三、 结语
  • 原则化与规则化 ——《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所见周礼之实质化的两种路径
  • 一、 周礼及其实质化概说
  • (一)等级
  • (二)对等
  • 二、 原则化:《公羊传》的实质化路径
  • (一)维护王道的常态之举:守礼
  • (二)维护王道的变通之举:违礼
  • 三、 规则化:《谷梁传》的实质化路径
  • (一)严格正名:“隐公元年”的另一面
  • (二)恰如其分的行为准则
  • 四、 余论:中国传统法思想之知识资源的再思考
  • 儒家经解与儒家历史观的圆融 ——以《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及春秋三传为中心
  • 一、 《尚书正义》中的“古之王者”
  • 二、 《毛诗正义》之诗论的结构
  • 三、 春秋三传的微言大义
  • 四、 结论
  •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逻辑与修辞 ——以《文苑英华·刑狱门》为中心的考察
  • 一、 《文苑英华》及“刑狱门”判词概览
  • 二、 唐代判词中的法意
  • (一)儒家经义:唐代判词的主要依据,乃至灵魂
  • (二)“判断依法”:简单案件的必然要求
  • (三)审时度势与合乎经义:复杂案件的解决之道
  • 三、 唐代判词中的修辞与逻辑
  • (一)修辞:唐代判词的华丽外衣
  • (二)逻辑:唐代判词内在力量之源泉
  • 四、 结论
  • (一)研究虚判是否没有意义?
  • (二)“君臣佐使”的隐喻:经义、法律、逻辑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 (三)继承与开新:从法律方法的角度看唐代判词的历史地位
  • 宋代的法律方法论 ——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中心的考察
  • 一、 什么是法?
  • 二、 宋代的法律论证模式与具体论证形式
  • 三、 对宋代法律方法论的评价:一种比较的视角
  • 宋代司法中的法理问题
  • 一、 谁可以成为司法的主体性力量:寻求历史语境中的司法正当性之一
  • 二、 怎样看待百姓在司法中的地位:寻求宋代司法正当性的理论探讨之二
  • 三、 建立公平有效的司法运作机制,实现宋代司法合理性的预期
  • 四、 结论
  • 南宋时期的司法推理
  • 一、 法
  • 二、 “情”与“情理”
  • (一)“情”
  • (二)“情理”
  • 三、 “人情”
  • (一)作为判决标准的人情
  • (二)不作为判决标准的人情
  • 四、 “理”
  • (一)作为“理由”的“理”
  • (二)作为“准则”(“规范”)的“理”
  • 五、 “理法”和“法理”
  • (一)“理法”
  • (二)“法理”
  • 六、 结论
  • (一)对证据或诉讼行为的评价
  • (二)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谴责(或定罪)
  • (三)判决的依据
  • 从“类”字的应用看中国古代法律及律学的发展
  • 一、 引言:研究关键“字”的律学传统与律学核心范畴“类”字
  • 二、 “类”字在中国古代立法中的作用:从史料分析入手
  • (一)作为本土资源的“类”理论及分类方法
  • (二)从史料的角度看“类”字在中国古代立法中的作用
  • 三、 “类”字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作用:从法条分析入手
  • 四、 “类”字对中国律学的影响:从律注作品的角度看
  • 五、 传统“类”理论之不足及对中国古代法律、律学的消极影响
  • 六、 简短的结论
  • 晚清公羊学与变法维新
  • 一、 公羊学的要义及其在清代的复兴
  • 二、 公羊经世:温和的变革观
  • (一)庄存与的开创性贡献
  • (二)刘逢禄集清代公羊学学术之大成
  • (三)龚自珍、魏源的“公羊经世”的改革主张
  • 三、 公羊维新:康有为激进变法观
  • 四、 小结:公羊学 ——由学术到政治
  •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法哲学
  • 一、 司法人员内心的“道德法则”
  • 二、 独特的法文化资源 ——“亲情伦理”
  • 三、 法治现代性的根基 ——“诚”“信”
  • 四、 法治思想的推展 ——“息讼”
  • 法与人: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的解读
  • 一、 中西文化怎样解读“法”
  • 二、 如何理解人,是解读中西法文化差异的奥旨
  • 三、 法赋予人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是理解中西法文化人格差异的关键
  • “善良”为何如此重要? ——中西人治思想的一个比较观察
  • 一、 形而上的思索:人治思想的终极理由及其差异
  • 二、 形而下的解读:人治理念的实现途径及其困境
  • 三、 尾论: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以《唐律疏议》与《法学阶梯》为对象的探索
  • 一、 中华法系的道德原理
  • 二、 罗马法的自由原理
  • 三、 中华法系与罗马法原理的哲学及其法的结构、特征、历史命运和现代价值的比较
  • (一)有机自然观与中华法系的结构、特征和价值
  • (二)无机自然观与罗马法的结构、特征和价值
  • (三)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历史命运和现代价值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专业法学图书出版机构,其宗旨为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服务。 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始终把精品法学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向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中专等不同层次、多种系列的法学教材,其中不少教材荣获中国教育部、中国司法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优秀教材奖。 出版社教材读物以及学术著作的规模庞大、品种齐全、质量上乘,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重要的法学教材出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