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虚构的美洲编年史,一部寓言式的现代启示录。

内容简介

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曾经与周边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无二,地区的经济中心,种植茶叶和柑橘。随着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水电站的建造与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开始加入到现代文明的行列。人们如此沉浸在繁荣中,却不知他们身处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变成了一个粗陋的、没有意义的构造,官僚机构像沾了胶水的网一般笼罩着所有人,生活像节拍器一样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户变成了爬行动物,有的把他们变成了人,也有的,把他们变成了昆虫。

有一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更令人心惊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这种暴乱的气息感染了,有人声称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有人在暗夜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们先是躲进大森林,后来又藏进下水道,在那里,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光明共和国”的法外之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正文(本书无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追求的,都曾被我们抛弃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人类孜孜以求,总渴望得出答案,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而我们的人生却越来越复杂。


    不知谁还记得儿时的梦想,也许大部分人都已经忘却,即便想起来也会觉得那曾经让自己兴奋的追求是多么可笑,多么不切实际。曾经的天真,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幼稚;曾经的直率,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失礼;曾经的勇敢,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冲动;曾经的好奇,变成了人们眼中的无知……
    人类在进化的路上走得太快了。第一个想要直立行走从树上转移到地上的猴子绝不会想象得到,它的后代还可以飞向外太空。它选择直立,也许就是为了缓解下长期疲劳的腰椎、颈椎;也许就是为了可以在行进中多捡些掉落在地上的果子;也许只是为了在打斗中可以更灵活地抓取武器;甚至,也许只是仅仅就是为了解放双手,左拥右抱……
    推进人类进化的,是人类无休止的好奇、欲望。从想要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要有品味,要有格调,从想要穿得暖,到穿得美,再到穿得舒适,要有价值,从想要住得安全,到住得宽,到住得豪华,要有地位,从想要行得快,到行得稳,再到行得奢侈…… 人类的追求,从最基本的可视、可感的物质浅层次基本需求,逐渐进化到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连意会都很难达到的精神上 “虚无” 的更高境界。
    这应该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只是这样的进步,似乎拉大了距离。距离产生美,也产生了权威,更产生了力量。原始种群中,武力值高,基本上就拥有了资源的分配权,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单纯靠武力,即便暂时拥有了天下,也会如坐针毡,寝食难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为虎。不知道是哪位先贤圣人发现,用基本的生存资源挟制,用朦胧的精神力量干扰,或许会是某种社会形态的可以维持长久的有效组合。于是,一系列的道德、伦理、法制、价值观,就被某些人利用。
    人之所以为人,最早的教科书上描述的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现在来看,其实可以把 “劳动” 二字去掉。人比动物高级的地方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 包括精神上的工具。
    于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欣欣然接受这些规矩,我们会信奉各种理论,各种专家,我们开始学得谨小慎微,瞻前顾后。
    《北京折叠》是否真的可以折叠?阶级固化后,身处不同阶层的人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又该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成年人最大的顾忌就是利益的损失。一句话可能伤了一个人,一句话可能搅了局,失了某个局可能就意味着自己地位权力的丧失,然后,连锁反应后,然后自己大厦的崩塌 —— 物质和精神的。
    小孩子不需要太多的顾虑,在他们的概念中,自己的好恶判断可能会排在第一位。越是顾忌利益,可能就越会损失利益。
    为什么《皇帝的新装》里讲出真话的要是个小孩子?为什么《侠客行》里丝毫未必社会浸染的石破天最后能习得神功?为什么只有心智不成熟的周伯通和生性愚笨才能左右互搏?
    相对纯粹罢了。而这样的纯粹,是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的。
    大同世界也许永远都难以来到。
    人类最初的分配方式或许有过平均分配,但是人类很快就进化到了按需分配。在这之后,人类开始了漫长的各种分配制度的尝试,最终在理论上又回到原点。人类最终还是要达到经济自由,人人从被动劳动变为主动劳动,按需分配。
    我们一直不断地用加法充实自己。加来加去,发现,我们的世界就那么大,我们又不断地去各种权衡、选择,再做减法。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愉悦,找来找去,原来那句 “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或许更容易让自己快乐,我们追来追去,才想起来,自己曾经拥有过。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同样的描述,不同的境界,或许的确是经历了才会有深切的体会。答案或许在你人生的开端就已经贴在了试卷的背后,只是我们都没有认真阅卷,我们都以为答案握在别人手里。每个人都在去与他人斗,防备着,谋划着,却忘了自己还有自己。
    我们追求的光明,并非是被他人夺走了,而是被自己抛弃了。那掩在海面之下,匿在心底的黑暗之中,曾经拥有的纯粹,正直,勇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关于童年、对立与成长的社会寓言

      这本书的故事主线说来简单,就是成人世界与 “野孩子” 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但如果带着问题去读,会发现其中有太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为什么这些孩子不肯接受大人社会的秩序?为什么我们没办法与这些孩子交流?为什么 “这边” 的孩子,也会不自觉地被 “野孩子” 们吸引?性与爱的观念的出现,又对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背后,无不昭示着一个事实:我们,至少是我们这些 “成年人” 当中的绝大部分,虽然都曾经是个孩子,现如今却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成人的社会秩序里,永远忘却,并且再也找不回来作为一个孩子的感觉了。也许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此:从一个成人的视角,去重新观察孩子们 “异常” 的行为,而不是自说自话,假装成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 年前中美洲一座叫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城市中,人们享受着繁荣而平庸的生活。然而,有一天,城市中出现了一群沿街乞讨的野孩子,他们在大街上纵情嬉闹,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野孩子的到来打乱了人们的生活,甚至使整个城市陷入恐慌。于是政府出动全部警力搜捕,最终找到了野孩子们的藏身之地 —— 下水道,但也因此使得这些孩子全部意外溺亡。你或许会说,不就是几个孩子吗,怎么还能让整个城市陷入恐慌。在小说中,这些孩子们发明了新的语言,形成了新的组织形式,甚至当大人们进入到野孩子的居住地的时候,发现这个被他们建造的秘密城市简直就像一个 “光明共和国”。当地人对野孩子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们既恐惧又向往。可说,野孩子的野性正是当地人被现代文明所压抑的人性。但是就是这种恐惧使得成年人与野孩子之间相互妖魔化、相互仇视和过激反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作者说,对他者的恐惧是人的天性,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本能之一。恐惧保护着我们,就像痛感一样,它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我们怀疑或者试图分析这种恐惧,它就会消散;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会激化一种互相仇视的社会情绪,这也意味着,允许政治人物操纵我们。〈关注公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5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