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反映了作者四十余年的治学历程、研究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总体及其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把握,作者瞿林东把中国史学的发展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恢宏背景之中来认识,体现了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对每一阶段史学的基本特征都作了明确的概括,作者的史识不仅体现在对史学的宏观把握上,在具体问题上也多有显示。本书是对中国史学中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发掘、清理和阐释,是对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精辟概括。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上)
  • 第一节 史学的产生与成“家”
  • 一、远古的传说与原始的历史意识
  • 二、官书、史诗和国史
  •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
  • 四、“成一家之言”
  • 五、“正史”的创立
  •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与转折
  •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
  • 二、撰述“正史”的高潮
  • 三、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
  •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下)
  • 第一节 史学的繁荣与嬗变
  • 一、史学的繁荣
  • 二、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
  • 三、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层
  • 四、总结与嬗变
  • 第二节 史学的近代化趋势与科学化道路
  •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
  • 二、史学的近代化趋势
  • 三、史学的科学化道路
  • 第三章 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
  • 第一节 史官制度
  • 一、先秦时期的史官
  • 二、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
  • 第二节 修史机构
  • 一、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
  • 二、唐初以后的修史机构
  • 第三节 史家与修史
  • 一、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
  • 二、史家私人撰述的成就
  • 第四章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
  • 第一节 史书内容的不断丰富
  • 一、史书从属于经书时期
  • 二、史书之种类的增多和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
  • 第二节 史书的外部形态
  • 一、史书表现形式的发展
  • 二、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
  • 三、典制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
  • 四、学案和评论
  • 五、表和图及多种体裁综合运用的趋势
  • 第三节 史书的内部结构
  • 一、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内部结构
  • 二、断限、标目和编次
  • 三、记时、记地和记人
  • 四、载言、载文和征引
  • 五、议论和注释
  • 六、辩证的体例思想遗产
  • 第五章 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繁富
  • 一、历史文献的积累
  • 二、历史文献的整理
  • 三、历史文献的利用
  •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
  • 二、近代的历史研究方法
  • 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方法
  • 第六章 历史观念
  • 第一节 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几种历史观念
  • 一、“天命”史观的产生及其动摇
  • 二、“天道”与“人道”
  • 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 四、关于历史进程的初步认识
  •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
  • 一、“天”的新解和天人关系
  • 二、“天人关系”上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发展
  • 三、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 四、“时势”与“事理”
  •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
  • 一、穷、变、通、久的思想传统
  • 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 三、“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事势之流,相激使然”
  • 四、五德终始说和朴素进化观
  • 第四节 关于历代“成败兴坏之理”
  • 一、“国将兴,听于民”
  • 二、“逆取”与“顺守”
  • 三、谀臣、积聚、风教与兴亡成败
  • 四、“兴亡论”种种
  • 第五节 关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认识
  • 一、“诸夏”、“诸夷”与多民族的历史
  • 二、《徙戎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性错误
  • 三、炎黄象征与历史共识
  • 第六节 “英雄”与“时势”
  • 一、君主论的几种主要见解
  • 二、“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 三、风云际会,时势造英雄
  • 四、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
  • 第七节 历史观念的变革
  • 一、历史批判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 二、近代进化论和历史变革思想
  • 三、唯物史观和历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 第七章 史学理论(上)
  • 第一节 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
  • 一、历史意识
  • 二、史学意识
  • 第二节 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
  • 一、史才、史学、史识
  • 二、史德
  • 三、史法和史意
  • 第三节 书法和信史
  • 一、“书法无隐”的古老传统
  •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
  • 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 第四节 采撰与历史事实
  • 一、采撰的原则
  •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
  •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
  • 第五节 史论艺术与历史见识
  • 一、丰富的史论遗产
  •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
  •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
  • 第六节 史文表述与美学要求
  • 一、“善序事理”与“良史之才”
  • 二、“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 三、闳中肆外与史笔飞动
  • 第八章 史学理论(下)
  • 第一节 史学的社会功能
  • 一、“居今识古,其载籍乎”
  • 二、“彰往而察来”
  • 三、蓄德与明道
  • 第二节 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论
  • 一、事实、褒贬、文采
  • 二、“直道”与“名教”
  • 三、会通与断代
  • 四、关于“蔽真”、“失真”、“溢真”的辩证认识
  • 五、知人论世与史家评价
  • 第三节 近代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
  • 一、“新史学”的理论价值
  •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理论的新发展
  • 第九章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
  •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
  • 二、史书的内容与形式之辩证的发展
  • 三、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趋势
  • 第二节 优良的史学传统
  • 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恢宏的历史视野
  • 二、史家之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 三、史学之求真与经世的双重使命
  • 四、坚守史学的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
  • 参考文献
  • 出版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