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优美的笔触呈现了不平凡的故事,着力赞颂了“我决定我如何死去”的勇气,这种带着优雅与世长辞的方式,也会令那些目睹亲人离世的人得到抚慰。

内容简介

克里斯托弗·克尔是一名临终关怀医生。他的所有患者都会死去,然而他曾经照料的患者中却有数千人在面对死亡时,会谈到爱,意义,还有优雅。他们告诉世人,要将关注点放在人生意义上,即使病入膏肓,依然存有希望。在这本非凡而美好的书中,克尔医生分享了患者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研究,他指出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更是人性与超脱的必由之路。

克尔医生对1400多名患者做过采访,对十多年的数据做过量化分析,他发现了临终梦境和幻觉的重要性——既能让人内心安宁,也能展现人类韧性。这些梦境没有什么规律,在患者口中却“比现实还要真实”,梦中常出现离世已久的挚爱,这样的重逢能让患者逐渐释怀,坦然接受。

这些临终体验帮助患者重拾人生意义,了解死亡过程,进而拿回他们在这种体验中的话语权。这种体验对承受丧亲之痛的人来说也是福祉,看到所爱之人安详离世,他们也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序言
  • 引言
  • 第一章 今夕往昔
  • 第二章 跌跌撞撞走出大门
  • 第三章 患者视角
  • 第四章 最后的赦免
  • 第五章 怎样活着,就怎样死去
  • 第六章 爱无止境
  • 第七章 孩子眼中的死亡
  • 第八章 大脑功能相对特殊的人
  • 第九章 致留下来的人
  • 第十章 解梦之外
  • 后记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生命的尽头我会用抱谁?谁又会拥抱我?

    薄世宁老师说:“人的生命走到终结时,应该像人的出生时一样,得到照顾和关心。” 这本书里说:“即便是医学的全部效力加上奇迹,也不可能在临终前几小时将患者从最深的绝望中拉出来,赋予其愉悦的平静。临终梦境和幻觉有助于满足每位患者的独特需求,不论是祈求原谅、渴求爱意,还是获得平静,都能得到满足。” 作者还说,人类的心灵具有惊人的自我疗愈能力,能在生命的尽头找到意义、宽恕和平静,没有任何抗抑郁药物或谈话疗法能与之相提并论。我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怎样以更好的自我度过人生的最后几小时,等到最后终将知道!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生与死的连接

      这是一本关于临终的治愈书。《论语》:未知生,焉知死。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缺憾,后人谈死亡,成为了禁忌,禁忌就成为了恐惧。然而,在临终梦境中,作者发现死亡并非恐惧,而是关于爱,这是一种平和的临终体验,让死者安息而去,让生者学会爱。我们面临死亡,生命的一切外部事物都没有价值,只有人与人之间发生过的爱,是我们生命尽头留下的东西,爱存在于与世间的人,也存在于与逝去的人。因为爱的存在,人的生命与死亡发生了连接,死亡通过爱让人感受到这一生是值得的。因为爱的存在,让在世的人与逝去的人发生连接,逝去的人存在于记忆中,他们更加鲜明,因为留下是爱。生命的尽头。我们追寻爱,得到的爱,失去的爱,爱而不得的爱。我们也释放爱,我们道歉,获得爱。让我们学会原谅而放下,这不是放心别人,而是放下自己,把爱留给自己。祝福离我们而去的人,我们爱他们,他们感受我们的爱而离去。珍惜在世的我们,离我们而去的人告诉我们,爱才是真实一直存在的。生命究竟是什么?不是物理化学反应,不是冷冰冰的负熵。生命是:出生时,寻求爱,离去时,带着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怎样活着,就会怎样死去

        在生命尽头,高超的医学技术只有在符合患者的自我价值和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时才值得令人敬佩。——《在生命尽头拥抱你:临终关怀医生手记》克里斯托弗・克尔这是一本写给生者的书,作者希望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读到它,希望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临终前的真相,认真去了解患者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这不仅可以帮助到即将离去的人,也可以让活着的人过得更好。然而,认真阅读本身就需要勇气,这个话题是大多数人想在生活中屏蔽掉的。超心理学把临终体验看作超自然活动、附体或者窥见来世;弗洛伊德主义者将临终体验解读为被压抑的欲望;荣格主义者则认为临终体验是在表达内心的期待;信仰宗教的人把临终体验视为某种证据;大多数人把临终体验视为一个 “锁眼”—— 可以解开 “在灵魂深处,在不可探知的远方,究竟有什么?” 而接触这种体验最多的人 —— 临终关怀中心的工作人员,将临终体验看作一条走向平和心境的路径。他们会记录和询问患者的梦境,并和他们一起探索如何解开心结、远离焦虑于恐惧。临终体验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与精神错乱有明显的区别。精神错乱的患者往往思维紊乱,无法理解周围的环境,产生的幻觉会引起焦虑不安和恐惧。而经历临终体验(梦境)的人意识清晰、反应灵敏,对周围的环境有意识,这些幻觉和梦境会让他们更加平和、包容,可以预知死神何时到来。不过,也有 18% 的临终体验会令患者感到痛苦,但最终会因向同一个目的地。有时,临终体验会和精神错乱交替出现。对于精神错乱,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对于临终体验,患者需要的是临终前的呵护。(2)与 “平常的梦” 有明显不同。经历临终体验的人,都百分百确定梦境的真实感,“它们比现实还要真实”、“就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有 45% 的临终体验出现在睡眠中,16% 发生在清醒时,还有超过 39% 的临终体验发生在半梦半醒时。91 岁的安妮在临终前梦到了已经去世的姐姐艾米莉,她醒来后告诉大家,艾米莉一直在房间里,就坐在她的床边。安妮坚定的认为:“我不会孤独离去的 —— 艾米莉会陪着我。”(3)能够重建或编辑患者的记忆。“临终体验有时会删除痛苦的往事,有时会提供另一种结局。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解决曾经彻骨的创痛,使其得到治疗和矫正。”88 岁的患者斯科特在 10 岁那年失去了右臂,成为了一名残障人士。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寄养中心,让他怀疑自己是否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尽管后来他找到了一份稳定的维修工作,但童年的阴影一直困扰着他。在斯科特去世前,他梦到 “工作时的美好时光 “。在梦里,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经常因为出色的能力被他人赞赏,他又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斯科特的创伤被修复了。“人类的心灵具有惊人的自我疗愈能力,能在生命的尽头找到意义、宽恕和平静,没有任何抗抑郁药物或谈话疗法能与之相提并论。” 在一些案例中,尤其是在老年的夫妇身上,临终体验会取代现实生活。在一方离去后,另一方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世界,继续与另一半共同生活。桑尼和琼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在桑尼去世后,无论是在临终梦境还是在幻觉里,她都能看到活生生的丈夫,直到自己去世。他们的女儿也因此知道,父母会在另一个世界里重逢,死亡也不能扯断他们之间牵扯的红线。临终之旅,就是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提炼。我们怎样活着,就会怎样死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