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战并不遥远,它是亚洲五国共有的近代化起点。

内容简介

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最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进程。各具特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打开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
  • 序言
  • 致谢
  • 绪言
  • 作为中日共有历史的一战
  • 第一章 一战来到亚洲,1894—1914:从下关到青岛
  • 第二章 一战在中国与日本,1915—1918
  • 战争中的帝国:一战与印度、朝鲜及越南民族发展的转型
  • 第三章 印度的一战及民族觉醒
  • 第四章 殖民地越南与一战
  • 第五章 朝鲜人:从三一运动到巴黎和会
  •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处境:高度期望与极度失望
  • 第六章 中国、日本在巴黎:新世界中的老对手
  • 第七章 日本的种族平等之梦
  • 走向新的亚洲与世界?
  • 第八章 亚洲重新思考它与世界的关系
  • 结语
  • 缩语表
  • 主要参考书籍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 威尔逊高开低走,让亚洲各国志士从希望到失望。并使得一部分人最终从西方导向苏联。2. 一战战后亚洲各国诉求从民族主义出发,又归于民族主义。无论是日后的军国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民族主义作为底色,民族自决作为目标。3.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并不冲突。当一国国民想要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它依然会看不起那些没立起来的民族。4. 往大了看,二战其实是一战的延续,一战在理念上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5. 我也认为中国思想能够为西方思想注入生机,但恰恰是去中国化的,反民族主义的,具有 “天下” 属性的那一部分。一种蔑视西方文化的 “厉害了我” 的文化,并不会比西方文化高到哪里去,甚至,它其实是继承了西方前现代时期的一些臭毛病而形成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题目太大,立意太小

      不管怎么说,一战和亚洲这是两个特别大的话题,尤其是亚洲。而且从作者的素材来看,也不外乎是涉及中日朝越印五个国家,这五个国家并不能代表整个亚洲在一战期间的变化,至少只能算是 “东亚” 和 “南亚”。但是作者又渴望把这五个国家在一战中的变化尽力说清楚,甚至引用了很多战场实录,但是我认为这种实录的细节太过于 “细化”,也没有说清楚五国改革的逻辑细节。既然作者把话题开得这么大,他就只能从一些共性中去寻找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虽然说得还算清楚,终究还是离题甚远。坑开得太大也导致最后收尾仓促。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带来的视角和观点还是非常宝贵的,比如关于日本为什么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会在一战之后拥抱马列等等。把这本书和加藤教授的《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结合起来读,能获得一个更加宽泛的认知和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史学研究从欧洲的角度剖析一战,而是把主要发生在欧洲的一战与亚洲的现代史联系起来,并以当时亚洲各国为主角,从中探寻亚洲现代历史的源头。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