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推理悬疑作品扛鼎之作。看《教化场》的故事如何在另一个时空续写。

内容简介

一群受过伤的可怜人,在共同参与了名为“教化场”的实验后,为何没能治愈身心的创伤,反而变得更加凶残暴戾,甚至从受害者变为加害者?

从《画像》中走来的方木再次被卷入戏剧性的杀戮之中,他能否识破这种魔鬼般的仪式,让妄图改变别人命运的黑手现出原形?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我的宇宙
  • 引子 教师节
  • 第一章 孤儿院
  • 第二章 重逢
  • 第三章 悲悯
  • 第四章 天使堂
  • 第五章 罗家海的故事
  • 第六章 方向
  • 第七章 审判
  • 第八章 地下迷宫
  • 第九章 越狱
  • 第十章 巧合
  • 第十一章 教化场
  • 第十二章 痕
  • 第十三章 Q小姐的故事
  • 第十四章 伤痛的演出(一)
  • 第十五章 伤痛的演出(二)
  • 第十六章 仪式
  • 第十七章 车祸重现
  • 第十八章 迷失与证明
  • 第十九章 伤童
  • 第二十章 工具
  • 第二十一章 回忆
  • 第二十二章 J先生的故事
  • 第二十三章 他和“她”
  • 第二十四章 挽回
  • 第二十五章 失乐园
  • 第二十六章 跟踪
  • 第二十七章 H先生的故事
  • 第二十八章 实验
  • 第二十九章 折翼天使
  • 第三十章 枪
  • 第三十一章 捐赠者
  • 第三十二章 斯金纳的箱子
  • 第三十三章 所谓命运
  • 第三十四章 绝路
  • 第三十五章 计中计
  • 第三十六章 尘土归尘土
  • 尾声 一些城市背面的镜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以心安

    读雷米的作品很难轻松,不是因为悬疑推理小说的紧张惊悚,也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读完之后的自责反思迷茫困惑…… 在他的作品里永远都会有你不得不面对的人性的软弱丑陋狡诈阴暗,你是否也会萌生残暴的念头,去对付那些很多人无力抗拒的 “罪恶”?但这个罪恶真的就只是罪恶么?虚荣心,好胜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必定让一些怀揣梦想的 “英雄” 们失落,甚至感到不公。世间是否需要阴阳?是否需要善恶?如果一切皆为善是不是就不算善了?人性的劣根是不是就一定是恶的丑的?难道他们真实的丑陋不算真么?这种真是不是应该被尊重?当 “高级人” 用智慧去惩治 “罪恶” 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忽略了对生命的不尊重?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故事中蹦出来,搅得你心神不宁似乎那些曲折动人的情节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有人说中国的推理小说还上不得台面,但是从我个人喜好来说,雷米周浩晖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文色彩是要超乎很多西方作品。这是已经超越了伦理、浅层次人性的描摹和展示,更多的是人性两难背后的思辨。忘了这是第几次读这本书,不知道下次再读时会不会能够有所心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术

      心理罪系列小说原本 10 年前已经读过的,而今重来,确实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有时候确实会带给人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1、心理罪 3 到这一本,主人公方木已经从最初的校园青涩学生转变成了略带忧郁的成熟男人。他参加工作了,是一名警察,同时依然深谙犯罪心理。这一本书中,他较量的敌人变成了一位有权威的、资深的心理学术研究人员,伴随着一场实验的反转再反转,跟前两部相比,故事的精彩程度余结尾的震撼程度都 ---- 翻倍了。作者雷米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他 “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恶,甚至超过自己的掌纹”,本书中,感觉到他匠心独运,精彩至极,令人惊叹,读起来甚至有点上瘾。2、skinners box 本书故事源于一场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实验。博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反对仅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主张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心理过程和状态。1938 年,他提出了一种 “操作条件反射” 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将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将来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由此,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逐渐修正其行为,这就是行为修正理论。书中的故事和线索 --- 教化场 -- 正是据此展开,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行为和转变都源于 “改变人类” 之类的所谓 “崇高” 理想,恰如我们听说过的,多少罪恶都是以这个名义展开。心理学的伟大毋庸置疑,然而,在心怀恶念的人手中,再伟大的科学也只是更残酷的凶器而已。又,想起李松蔚老师在最近更新的《心理学通识》课程中提到的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讲述了同样的失控情况。3、工具人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的这句话早已经深入人心,昨天看到熊逸老师在资治通鉴的课程问答里给出的 “工具是人的其中一面”,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诚然,我们是活在人际关系里的,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里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我们其实都有作为 “工具” 的一面。但那其实也不太有什么所谓,因为决定人一生悲欢的,其实就只是身边几个重要的人而已。在其他场合或者环境里 -- 比如职场,能发挥工具价值也不算一件很坏的事情。就好像行为主义中的中的奖赏和惩罚机制如果运用的恰如其分,也可以成为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好的工具之一。其实说到底,心理学的存在也是让我们更好生活的工具。台湾有部电视剧叫做《神医大道公》,主题曲中有一句 “倘若病处它不在身上,怎能医你心处,医你感伤?” 伤在外好医治,内在创痛若想凭借外部治愈,却难上加难。爱恨无怨,方得清闲,慈济在人间,其实无论是心理创伤还是心理罪恶,最后的解药,都在己心。手术治不了的病痛,也许心术可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化场天使堂,一个惩罚一个奖励,殊途同归。人心难测,偏偏又有心理学这么一种东西,使劲儿的窥探人心。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华章同人

        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隶属重庆出版集团,主要致力于经典图书和畅销图书的策划与营销,在文学、社科图书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拥有一批中外的重量级作家、学者资源。公司倡导文化品味与市场效益相结合的宗旨,主张图书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和智慧源泉,强调图书的品质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