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以心安

    读雷米的作品很难轻松,不是因为悬疑推理小说的紧张惊悚,也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读完之后的自责反思迷茫困惑…… 在他的作品里永远都会有你不得不面对的人性的软弱丑陋狡诈阴暗,你是否也会萌生残暴的念头,去对付那些很多人无力抗拒的 “罪恶”?但这个罪恶真的就只是罪恶么?虚荣心,好胜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必定让一些怀揣梦想的 “英雄” 们失落,甚至感到不公。世间是否需要阴阳?是否需要善恶?如果一切皆为善是不是就不算善了?人性的劣根是不是就一定是恶的丑的?难道他们真实的丑陋不算真么?这种真是不是应该被尊重?当 “高级人” 用智慧去惩治 “罪恶” 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忽略了对生命的不尊重?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故事中蹦出来,搅得你心神不宁似乎那些曲折动人的情节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有人说中国的推理小说还上不得台面,但是从我个人喜好来说,雷米周浩晖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人文色彩是要超乎很多西方作品。这是已经超越了伦理、浅层次人性的描摹和展示,更多的是人性两难背后的思辨。忘了这是第几次读这本书,不知道下次再读时会不会能够有所心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术

      心理罪系列小说原本 10 年前已经读过的,而今重来,确实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有时候确实会带给人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1、心理罪 3 到这一本,主人公方木已经从最初的校园青涩学生转变成了略带忧郁的成熟男人。他参加工作了,是一名警察,同时依然深谙犯罪心理。这一本书中,他较量的敌人变成了一位有权威的、资深的心理学术研究人员,伴随着一场实验的反转再反转,跟前两部相比,故事的精彩程度余结尾的震撼程度都 ---- 翻倍了。作者雷米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他 “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恶,甚至超过自己的掌纹”,本书中,感觉到他匠心独运,精彩至极,令人惊叹,读起来甚至有点上瘾。2、skinners box 本书故事源于一场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实验。博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反对仅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主张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不去推测人的心理过程和状态。1938 年,他提出了一种 “操作条件反射” 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将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将来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由此,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逐渐修正其行为,这就是行为修正理论。书中的故事和线索 --- 教化场 -- 正是据此展开,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行为和转变都源于 “改变人类” 之类的所谓 “崇高” 理想,恰如我们听说过的,多少罪恶都是以这个名义展开。心理学的伟大毋庸置疑,然而,在心怀恶念的人手中,再伟大的科学也只是更残酷的凶器而已。又,想起李松蔚老师在最近更新的《心理学通识》课程中提到的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讲述了同样的失控情况。3、工具人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的这句话早已经深入人心,昨天看到熊逸老师在资治通鉴的课程问答里给出的 “工具是人的其中一面”,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诚然,我们是活在人际关系里的,在不同的人际关系里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我们其实都有作为 “工具” 的一面。但那其实也不太有什么所谓,因为决定人一生悲欢的,其实就只是身边几个重要的人而已。在其他场合或者环境里 -- 比如职场,能发挥工具价值也不算一件很坏的事情。就好像行为主义中的中的奖赏和惩罚机制如果运用的恰如其分,也可以成为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好的工具之一。其实说到底,心理学的存在也是让我们更好生活的工具。台湾有部电视剧叫做《神医大道公》,主题曲中有一句 “倘若病处它不在身上,怎能医你心处,医你感伤?” 伤在外好医治,内在创痛若想凭借外部治愈,却难上加难。爱恨无怨,方得清闲,慈济在人间,其实无论是心理创伤还是心理罪恶,最后的解药,都在己心。手术治不了的病痛,也许心术可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化场天使堂,一个惩罚一个奖励,殊途同归。人心难测,偏偏又有心理学这么一种东西,使劲儿的窥探人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1、适合拍成美剧,混乱、小温暖、下一季的伏笔。2、男主没啥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扣人心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点难读下去

              对于一个热衷于推理小说的读者,有点难读下去,确实太絮叨了,很像阿加莎,但婆婆的推理诡计至少让人惊叹。犯罪心理的侧写,对案情的推动,占据的篇幅太少了,看了三本决定还是放弃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段情节交代过于平庸,缺少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性无关乎善与恶

                  对比 “法医秦明”,雷米的文字读来使人更加的深沉,这部小说尤其如此。同时,故事的结局也让人莫名的心悸。在看小说的同时,我也观看了 “心理罪” 的相关影视作品。小说中营造的氛围和影视作品中的气氛确实很相近,也符合我的感受。简单说说我对这部小说的感受吧。这部小说的情节延续了前两部的特点 —— 很紧凑,不过结局让人有些不能接受,或许是为了下一部吧。其实我还是蛮喜欢 “心理罪” 系列作品,给人整体的感受是很耐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由心理疾病衍生的犯罪让人感到沉重和窒息,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人活在这世上就不可能只是单单一个个体,每一个人的社交圈都不自觉的在交叉着,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为对自身对小圈子都会产生影响,可大可小,很多人顾不来身边的小圈子却老张望着远方的大圈,杨锦程可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么大部分情节还是属于氛围压抑的,直到陈哲很杨摊牌的时候,实属有点出戏了,那么精明能召集受害者,策划多起谋杀的人,居然那么不缜密且气场相比较杨弱那么多,有点断崖式过渡了不过,还是想接着看 4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