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首届两岸中国逻辑史研讨会:40余位专家共37场报告。

内容简介

为加强两岸学术交流,促进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发展,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和台湾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首届两岸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9月2日至9月3日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二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机构的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大会共有37场学术报告,主要围绕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论展开,并涉及中国逻辑史经典文献的新诠释、中国逻辑史新史料的拓展等议题,充分展示了当前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经会议组委会商议,精选出24篇论文,编纂出版会议论文集。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目录
  • 汉学视野下之“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反思
  • 一 前言
  • 二 “汉学研究”之意义
  • 三 汉学视野下之荀子名学研究
  • 四 汉学视野下之荀子名学研究之反思
  • 五 结论
  • 中国逻辑史研究刍议
  • 一 见仁见智中逻史
  • 二 踏入征程奋不止
  • 三 期待元研创新释
  • 中国逻辑史研究与训诂之关系刍议
  • 一 训诂研究对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意义
  • 二 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训诂问题
  • 三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训诂问题而生的断想
  • 中国古代逻辑整体性研究初探
  • 一 中国古代逻辑整体性研究的提出
  • 二 中国古代逻辑整体性研究的意义
  • 三 中国古代逻辑整体性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有关问题
  • “中国逻辑”的建构问题
  • 一 从西方逻辑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诠释看“中国逻辑”
  • 二 从逻辑的“普遍义”和“特殊义”看“中国逻辑”
  • 三 “中国逻辑”的建构
  • 四 结语
  • 先秦逻辑史研究方法探析
  • 一 先秦逻辑史研究之回顾与方法评析
  • 二 先秦逻辑史料对“理”的分类
  • 三 思想单位的结构与递演关系
  • 四 先秦逻辑之“推”的不同类型
  • 结论 先秦逻辑史研究方法之转向
  • 传统名辩的视域分殊及方法论反思
  • 一 中国古代名辩思想的主要视域分殊
  • 二 “辩名析理”的名辩方法的运用
  • 三 “辩名析理”传统名辩学方法的现代反思
  • 四 余论:新名学如何可能
  • 论证实践与中国逻辑史研究
  • 一 中国古代论证实践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 “以中释中”的中国古代论证实践研究及其价值
  • 结语
  • A Bridg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hilology:A Methodological Problem in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 1.A Methodological Gap between Han Learning and Song Leaning
  • 2.The Very Idea of“Intellectualization”in Da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ncius
  • 3.A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of Dai’s Thought
  • 4.Yu’s Misunderstanding of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s Thought
  • 5.Historical Scientism versus Transcendental Intuitionism
  • 6.Is Philological cum Historical Study in Confucianism Objective?
  • 7.Syntax as a Bridge for the Ga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hilology
  • 8.From Historical Syntax to Logical Syntax
  • 9.Case 1:The Cook Ding Story in the Zhuangzi
  • 10.Case 2:The Anaphoric Function of“Zhi”in Compound Sentences
  • 11.Case 3:The Redundancy Thesis in the Chapter Rongru of the Xunzi
  • 12.Case 4: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Baima Lun
  • 13.Appendix:A Similar Inner Logic from Anti-Forkism to Forkism
  • 中国古代算学史研究新途径
  • 导言
  • 一 割圆术的意义与结构
  • 二 刘徽割圆术的预设
  • 三 刘徽割圆术的研究方法
  • 四 割圆术的本土解释及其结构
  • 总结和展望
  • 医学人文的思维方法
  • 绪言:医学,一门不完美的科学?
  • 一 关于“疾病”的思维
  • 二 医者意也:对疾病的述说
  • 三 医者意也:疗愈的交谈
  • 结语
  • 易经的思维方式
  • 一 前言
  • 二 《易经》太极的阴阳辩证
  • 三 易变化的原则
  • 四 结语
  • 中国古代式盘逻辑大义
  • 一 概述
  • 二 式盘逻辑的历史
  • 三 式盘的演算
  • 四 易学式盘逻辑的讨论
  • 经典解释与《墨辩》逻辑研究
  • 一 经典解释
  • 二 从《墨辩》到《墨辩》逻辑
  • 三 《墨辩》之“正名—用名”论证类型
  • 四 简单结语
  • 墨辩中有关行动规范的逻辑
  • 一 前言
  • 二 二取篇中有关行动规范问题的考察
  • 三 结论——反省与批评
  • 《小取》“是而然”中的命题、词项与西方逻辑史的一些论述
  • 一 《小取》“是而然”中的词项与命题
  • 二 “是而然”所表达的在词项、命题理论上的认识
  • 三 《小取》的论述与西方逻辑史的一些论述
  • 四 结语
  • 墨家“实”之意义辨析
  • 一 《墨子》中关于“实”的一些用例
  • 二 《墨子》中对“实”的解释
  • 三 从“实”与“名”的关系来看“实”的意义
  • “实”的可经验性
  • 一 知识与价值的分野:从前贤研究说起
  • 二 《经》文新解:以“荣”为中心
  • 三 《说》文新释:以儒墨之别为视角
  • 结语:“实”的可经验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 诡辩抑或误解?
  • 一 “白马非马”的提出及早期评价
  • 二 “白马非马”在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遭际
  • 三 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白马非马”的评价
  • 四 《公孙龙子》中的“白马非马”
  • 物的可指性
  • 一 从动作到性质——“指”的通义与新义
  • 二 从名实到指物——“指”“实”之别
  • 结语
  • 论庄子、惠施的“大小之辩”
  • 前言
  • 一 “历物”的大小之辩
  • 二 庄子论大小之辩
  • 结语
  • 近代中国逻辑思想研究源论
  • 引言
  • 一 西方传统逻辑的传入及其影响
  • 二 孙诒让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启蒙者
  • 三 日本学界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直接影响
  • 四 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认识
  • 结语
  • 《名理探》中对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讨论
  • 一 《名理探》与中国逻辑史
  • 二 《名理探》与其蓝本In universam dialecticam Aristotelis
  • 二 什么是“名理探”这门学科?
  • 三 《名理探》“五公卷之一”的结构
  • 四 关于名理探这门学科的探讨
  • 五 总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