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寻丝绸之路的世界意义。

内容简介

汉唐时期,是陆地丝绸之路发达的历史时期。从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等地的联系加强,一个涵盖欧亚大陆的交通网自此建立起来。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历史的主要舞台是欧亚大陆。

作为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丝绸之路已较早将中国以西的区域连为一体,张骞出使,完成了丝绸之路最后一里路的联结,历史意义重大。到大航海时代,世界一体化进入新时期。但是,理解此前的欧亚大陆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是理解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历史基础。

本书以学术论文为基础写作而成,尤其充分地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文书在内的出土文献进行论证。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学术创作尝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言 西域与丝路
  • 第一编 张骞出使与丝路开通
  • 第一章 张骞初使西域时间新论
  • 一 史料的各种记载
  • 二 马邑之变与张骞出使
  • 三 窦太后的障碍
  • 四 武帝新政与张骞出使
  • 第二章 张骞出使西域“不得要领”考辨
  • 一 出使大月氏的失败
  • 二 出使乌孙再失败
  • 三 来自“西南夷”的佐证
  • 余论
  • 第三章 从张骞出使看中国文化的“土著性”
  • 一 汉廷政策
  • 二 “蛮夷恋故地”
  • 三 河西设郡与移民实边
  • 四 “行国”与“土著”
  • 第四章 西域都护与丝绸之路
  • 一 西域都护
  • 二 “西域内属”
  • 第二编 5~10世纪的丝路贸易
  • 第一章 十六国、北朝时期吐鲁番地方的丝织业
  • 一 新资料
  • 二 北凉高昌与阚氏高昌的丝织业
  • 三 麹氏高昌时期吐鲁番丝织业及其转变
  • 四 高昌丝织业转变的原因探索
  • 第二章 西州的土贡:绁布与丝绸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西州特产的传世文献记载
  • 三 来自出土文书的证据
  • 四 绁布与丝绸
  • 第三章 唐丝绸之路上的马匹贸易
  • 一 蕃马
  • 二 骡马商人石染典
  • 三 作为市场的西州
  • 四 西州马市的传统
  •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上的绢马贸易
  • 一 政府市马
  • 二 外蕃贡马
  • 三 绢马贸易
  • 第五章 唐西州马价考
  • 一 西州的马价
  • 二 敦煌及中原马价
  • 三 草马价钱
  • 第三编 西域军政体制与唐代丝路管理
  • 第一章 高昌王国与丝绸之路
  • 一 丝路王国高昌
  • 二 高昌国的外事机构:主客曹
  • 三 出土文书提供的资料
  • 四 高昌翻译举例
  • 第二章 安西四镇与丝绸之路
  • 一 安西四镇
  • 二 四镇的羁縻州府体制
  • 三 四镇的军镇化
  • 四 安史之乱后四镇体制
  • 第三章 北庭都护府的发展
  • 一 平定高昌之役
  • 二 设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
  • 三 庭州的设立及其危机
  • 四 设立北庭都护府
  • 第四章 西州屯田体制及其变迁
  • 一 西州前期的屯田
  • 二 营田使时代的西州屯田
  • 三 天山军时期
  • 第五章 唐朝的民族政策
  • 一 胡客与唐臣
  • 二 集中居住
  • 三 职业选择
  • 四 一体多元
  • 第六章 来自中亚的蕃将
  • 一 石沙陁龟符
  • 二 鱼符之制
  • 三 碎叶城
  • 第四编 丝路道路交通
  • 第一章 麹文泰与玄奘丝路行
  • 一 取经的文化史意义
  • 二 高昌王室与佛教
  • 三 高昌王的鼎力之助
  • 四 玄奘心中的麹文泰
  • 第二章 西州与伊州之间的道路
  • 一 道路
  • 二 里程
  • 三 旅人
  • 第三章 敦煌与伊州之间的道路
  • 一 敦煌与伊州道路记载
  • 二 敦煌与伊州的运输
  • 三 运输的民众负担
  • 小结 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
  • 第四章 中国与南亚的丝路
  • 一 中国与印度关系的特殊性
  • 二 求法僧人行记概况
  • 三 西域求法的意义
  • 附录 丝绸之路的世界意义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明交往的道路

    在绪言部分,作者首先概述了汉唐时期西域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最初中原地区经历了群雄逐鹿的阶段,最终确立了统一的政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自主。接着为了保障外部安全,统治者着手经营北方的草原地区。随后,他们向西域进发,旨在确保长期的安全,并顺应中原政权的发展方向。作者还指出,自汉武帝采取 “断匈奴右臂” 的策略起,这一发展顺序在后续的历史时期中不断重现,成为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时空规律。这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但内容并不显得零散拼凑,所有文章都紧密围绕着西域战略思想这一主题展开,充分展现了作者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和清晰思路。从首篇文章开始,作者就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考证,并将其置于整体战略思想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内容充实而具体。接着,文章提出了对张骞出使西域战略目标 “未能准确把握” 的辩证看法,并从张骞的出使经历中分析了中国文化的 “本土性”。西汉时期,中原并未直接进军河西地区,而是试图说服乌孙回归故土,这种策略凸显了中国中原文化深厚的 “本土性”,与西方历史上的 “殖民性” 传统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的写作风格严谨庄重,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揭示了西域研究的关注焦点。书中大量引用了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献资料,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生动展现了 “使者、绢马、体制” 的历史图景。书中既有宏观的视野和历史的比较分析,也有微观视角下的人物事迹描绘,如文书中提及的人物背后的生活状态、在西域地方任职官员的活动,以及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之间的交往等。书名以 “汉唐” 命名,作者也高度重视汉唐之间制度的传承与演变。作者认为,孔子的 “损益” 观念同样适用于理解汉唐时期西域军政体制的变迁。例如,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守护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做法沿袭了西汉以来的体制传统。然而,在安史之乱前后,安西四镇的军政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四镇军事事务和体制的深入分析,是唐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