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识别并走出情感虐待,从真正的爱中得到滋养。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那些伤害我们的人?

为什么亲密的爱里面包裹着顿感的痛?

亲密关系中,痛苦的不只是被伤害,更是被操控,失去自我。

当爱的光环退去,隐蔽人格特质就会渐渐浮出水面。争执、冲突、暴力和压力扑面而来,成为影响生活和情绪的重磅不定时炸弹。到底是对方变了,还是自己错了?

种种隐形的情感虐待,令人有苦难言——操纵型人格,善于打压、操纵和PUA;暴力型人格,充满肢体或语言暴力;虐待型人格,无视伴侣的痛苦和需要;自恋型人格,贬低对方,推脱责任。

本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藏在人格面具后面的隐秘手段,通过精细解读、自测提示与真实案例分享,发出了识别隐蔽人格的警示信号,并针对不同情境提供了可行建议,帮助我们走出自我怀疑,告别创伤性亲密关系,或者改善与伴侣的互动方式,找回对彼此的爱、热情与忠诚。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引言 揭开人格面具:我们究竟是善还是恶?
  • 01 人格中的隐蔽一面: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 一 每个人都有隐蔽的一面
  • 二 短期择偶:新时代年轻人的择偶偏好
  • 三 隐蔽人格是怎样吸引我们,又是如何伤害我们的?
  • 四 亲密关系是平淡生活的一剂药
  • 五 相似还是互补
  • 六 什么是人格,是性格吗?
  • 02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
  • 七 操纵型人格
  •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怎样的特点?
  • 警惕煤气灯操纵!识别隐秘而可怕的PUA手段
  • 识别不同类型的操纵者
  • 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
  • 你是如何被操纵的?
  • 关掉煤气,摆脱操纵者
  • 八 暴力型人格
  • 精神病态者有怎样的特点?
  • 说“我爱你”的人,也可能会说“我揍你”
  • 如何识别施暴迹象?
  • 受害者可能产生的创伤
  • 如果暴力真的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 九 虐待型人格
  • 施虐狂有怎样的特征?
  • 施虐狂的典型行为:欺凌与虐待
  • 施虐狂的两种类型
  • 受虐者的特征
  • 如何区分性虐待与受虐性癖好?
  • 角色互换:施受虐的一体两面
  • 斯坦福监狱实验
  • 十 自恋型人格
  • 自恋者有怎样的特征?
  • 很容易爱上,却很难一直相爱的自恋者
  • 越是自恋的人,在异性眼中越有魅力?
  • 自恋者为什么总能那么快找到新伴侣?
  • 自恋者的性胁迫
  • 自恋者的精神虐待——“我好,你不好”
  • 留下还是离开?
  • 自恋的人与什么样的人最相配?
  • 自恋人格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 03 以崭新的视角与爱人建立亲密关系
  • 十一 从隐蔽到和谐
  • 东方文化中的内敛与社交的隐蔽性
  • 夫妻才是家庭的核心
  • 伴侣间的理想互动
  • 心理学通则下的个体差异
  • 隐蔽人格之间的关系
  • 十二 构建统合性人格,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滋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人格和亲密关系的思考

    作者在书里讲了 4 中隐蔽人格,容易让关系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控制型(马基雅维利),暴力型(精神病态),施虐型,自恋型。这里面很多类型都与过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相关联,而且会入侵对方边界通过各种方式操纵伴侣。我咋一看觉得似乎跟日常生活离得很远,直到我遇到了有明显的自恋中自我中心倾向的男性。虽然文学影视艺术反复渲染恋爱的男性角色,霸道、控制力、占有欲,可以任意支配女主和剧中其他的角色,女性观众们也很买账。但是谁又能知道呢?真实的生活里,婚恋关系里,这些品质往往和危险、不健康、不常见的人格特质有关。不得不说,这种对于男性占有欲控制力的特质描写因为可以最大程度激发性张力、原始性吸引力,所以被文艺作品广泛采纳。但是在真实婚恋关系里,你要对持有这样品质的男性保持警惕,他们或许就是危险的少数派,比如书里的四中黑暗隐蔽人格拥有者。艺术将情感处理成为有感染力的商品,科学将情感剥离掉只关注并尝试贩卖冷硬的真相。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