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往健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如何实现?

内容简介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向家庭教育环境差距的问题。研究者认为,日本当下已经进入了从“精英主义”(“优绩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转型的时代,而“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儿童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社会变化的根源与影响,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透视了日本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

教育资本不仅仅是金钱的堆砌,它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者交织而成。一方面,虽然财富对教育有极大影响,但并非有钱的家长就一定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使没有太多的金钱投入,也能从自身素质出发给孩子好的影响,其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不佳的孩子则处于高度困难的状况中,即使拥有天赋、本人也极其努力,也会因为种种限制很难实现阶层突破。早年,在教师和行政体系官员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有过补助家境不佳孩子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想被引入,原先的教育体系不再有效,教育隐形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大,而这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

本书不仅是对日本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警钟。它让我们看到,父母影响如何塑就孩子们未来不同的人生之路,同时也探讨了实现教育公平的可能路径。这本书是对日本教育未来规划的深思,也是对全球教育不平等的有力回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拼家长的社会
  • 1. 什么是家长主义
  • 从精英主义到家长主义
  • 为什么会流行“父母盲盒”的说法?
  • 2. 家长主义的发展历史
  • 影响近代世界的精英主义的原理
  • 以明治维新为转折点
  • 精英主义的终极形态是家长主义
  • 3. 拼家长的现状
  • 拼家长是如何显现的
  • 容易流于“画大饼”的“多样化选择”
  • 4. 与新自由主义教育政策共生
  • 愈发强势的新自由主义色彩
  • 5. 本书的结构
  • 第二章 被逼入绝境的孩子们
  • 1. 一位初中女生的独白
  • 站在孩子的视角
  • 2. 追不上家长主义的孩子和年轻人
  • 孩子们的“辛苦”现状
  • 3. 乘着家长主义的上升气流
  • 大阪大学学生的案例
  • 4. 如何看待家长主义
  • 肯定派的观点
  • 犹豫派的观点
  • 怀疑派的观点
  • 不是只有“被逼入绝境”的被动状态
  • 第三章 深陷焦虑的家长
  • 1. 分化的家长立场
  • 越来越卷的群体和不参与内卷的群体
  • 2. 拼教育阶层的战略
  • 备考的真实状况
  • 补习班和兴趣爱好班的现状
  • 堪比“天王山”的初中升学考试
  • 3. 不断上涨的教育费用
  • 日本的教育费用负担是世界最高水准
  • 4. 关于育儿阶层差距的研究
  • “文化资本”
  • “协作培养”“自然成长”
  • 5. 日本的育儿研究
  • 育儿差距
  • 四种类型
  • 6. 总结
  • 焦虑的原因
  • 中产阶级最焦虑
  • 第四章 困惑的老师们
  • 1. 写在前面
  • 1990年代的风向变了
  • 2. 家长、孩子与老师的三角关系
  • 变成了“教育是可选择的”
  • 3. 家长主义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什么
  • 老师苦于和家长打交道
  • 学校的两极分化
  • 4. 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矛盾
  • 大阪的老师们的证言
  • 5. 总结
  • 老师受难的时代
  • 第五章 四面楚歌中的教育行政
  • 1. 教育行政的处境
  • 站在教育行政负责人的角度
  • 1990年代之后“上意下达”逐渐强化
  • 2. 国家教育政策的动向
  • “临教审”成了扣动家长主义的扳机
  • 围绕学习能力展开的国际竞争
  • 3. 审视教育行政的视点
  • 大阪的情况
  • 公正和卓越性
  • 4. 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战斗
  • 知事和教委的攻防战
  • 5. 新的突破口
  • 《教育机会确保法》
  • 未被充分保障的少数群体的“学习权利”
  • 第六章 摆脱家长主义的道路
  • 1. 导言
  • 我们还能做什么
  • 2. 大阪大学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
  • 学生们的回答
  • 3. 如何改变拼家长的现状
  • 差距扩大的过程
  • 如何缩小学习能力差距
  • 4. 如何评价作为理念的家长主义
  • 被置之不顾的人
  • 平等主义
  • 实现公正的第一原则化和卓越性的多元化
  • 5. 结语
  • “做喜欢的事”和“与喜欢的人在一起”
  • 创造机会去了解何为公正
  • 尾声
  • 后记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卷向何处才是尽头

    清晨七点的东京街头,一位妆容精致的母亲牵着穿私立校服的男孩匆匆走向车站。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有钢琴课乐谱、英语辅导资料和周末科学竞赛的企划书。这样的场景在东亚社会早已寻常,孩子的未来不再取决于个人努力,而是沦为父母资本与期待的投射品。日本教育社会学者志水宏吉以 “家长主义” 定义这场变革。这一概念源于英国学者菲利浦・布朗的洞见 —— 当 “家庭的财富和父母的期待” 取代个人奋斗成为人生主导力量,教育便从竞技场蜕变为资源继承的密室。作者回溯了日本社会三次价值嬗变:明治维新的四民平等、战后的精英主义(优绩主义),直至今日的 “家长主义”。讽刺的是,家长主义恰是精英主义的终极形态:当全社会陷入对 “能力 + 努力” 的疯狂崇拜,顶层设计逐渐凝固为世袭通道。作者的调查显示,大阪大学精英学子多受益于此。但在资本眷顾之外,更多孩子滑向两极:寒门子弟视大学如遥不可及的幻梦;中产子女在 “协作培养” 中精疲力竭;唯顶层家庭借 “上升气流” 轻松登顶。而教师们也从 “育人者” 沦为 “服务业者”,在家长与学生的双重 “审判” 中丧失了专业与尊严。而家长群体本身也在资本鸿沟前分化:灵活操纵教育体系的战略家、谨慎择校的中产者、被动接受分配的麻木者、彻底出局的绝望者。最焦虑的恰是中间层 —— 他们勉强能负担得起内卷成本,却随时面临阶层滑落。

      转发
      2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