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内容简介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一个关心时代的知识人能够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学问套叠起来,形成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

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引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
  •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 ——以章太炎为例
  •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 从传统到反传统——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 思潮与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 附录
  •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读“傅斯年档案”
  • 傅斯年与陈寅恪——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