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民初孙中山的形象及其对现代国家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近年研究孙中山的一些成果结集而成,分为六个专题: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本书集中围绕孙中山对于现代中国的理想、实践和影响,就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进行考察,客观评述孙中山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努力、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试图在新史料挖掘和旧史料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新进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大史学文丛》编辑说明
  • 一、共和背景下的“形象”与“世相”
  • 《北华捷报》眼中的临时大总统
  • 孙中山往来函电所见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潮与心理
  • 翠亨孙中山故居藏档中的革命时期世相百态
  • 二、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
  • 临时大总统的困厄与应对
  •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名誉事件的反应
  • 民国初年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
  • 三、建设考量中的“政治”与“社会”
  • 从“立础”视角看民初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 孙中山政治设计中的社会建设考量
  •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管理的政治考量
  • 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
  • 四、台湾光复声中的“国父”与“主义”
  • 节日的寄托
  • 台湾光复初期孙中山形象的民间塑造
  • 台湾光复初期三民主义的知识推广
  • 五、现代中国的新力量与新路径
  • 孙中山、广州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 革命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
  • 六、新世纪孙中山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 新世纪中国大陆的孙中山研究代表性著作和资料述评
  • 公私藏档中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史料挖掘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临时大总统的“难事”与“小事”

    自兴中会时期起,孙中山先生便矢志以共和制的 “中华民国” 取代清王朝。他的目标明确,一方面致力于推翻旧王朝,另一方面追求现代共和政治的建设。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民国”、“中华国”、“新中华国”、“共和国” 等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革命志士们秉持 “革命主义”,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武装反清斗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 “亡旧国、建新国” 的理想终于变为现实。这一伟大变革不仅为中国现代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国家创造了历史条件。在新的共和政权下,新的话语体系逐渐形成,与专制时代的舆论环境形成鲜明对比。1912 年,孙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时期,国内外媒体如《北华捷报》等对孙先生的行踪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政治动向给予了持续关注。这些报道不仅反映了新革命领袖的形象,还为我们认识辛亥革命的内外环境、孙先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时,书中也深入探讨新思想观念是否已深入人心,以及话语背后的世象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基层、民间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向革命中心的趋迎,以及对新观念的利用已得到充分反映。普通人之间相异甚至相反的思想观念,以及中外人士与革命领袖交往联络的尝试,共同展现了革命过程中新与旧、公与私、趋附与利用并存的复杂社会面相。通过深入研究孙先生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函电和未刊藏档等珍贵资料,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共和背景下的领袖 “形象” 和社会 “世相”。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革命及现代国家肇始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转发
      1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