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震撼心灵的长江溯源之作。

内容简介

一部对长江的地理、文化及心灵的溯源及思考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在与江源文化的学者一道深入实地考察中,沿通天河逆流而上至长江源头又顺流而下至通天河口,在山水间见证并积累了深厚的人文素材、浩瀚壮丽的英雄史诗、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以及游牧文化天然造就的生态文明。

同时,挖掘记录了众多致力于长江源生态保护的感人故事。作者在对外物与内心娓娓道来的细腻描述中倾注了深切情感和哲思,力图将长江源头的真实状态进行充分表达和呈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自然与生存本源的双重追溯
  • 引子
  • 序部
  • 一、有河通天
  • 二、行者之咒
  • 三、预演·伏藏
  • 四、萨噶达瓦节
  • 第一部 源头十记
  • 一、万物众生交响诗
  • 初唱拉伊
  • 有龙则灵
  • 邦曲河畔的午餐
  • 索南达杰的精神遗产
  • 母山羊修行洞
  • 夜宿烟瘴挂,“熊出没!”
  • 二、在信仰的高原上
  • 初识白莫荣
  • “多杰·文扎”的秘密
  • “牛头屋”和“安康医家”
  • 五世达赖与“吉祥泉”
  • 三、因献祭而永生
  • 烟瘴挂大峡谷
  • 古渡无痕
  • 囊极巴陇的思辨
  • 杨欣和他的“绿色江河”
  • 索南达杰往事
  • 四、顶礼“母牛河”源头
  • “治姆纳孔”与“然依曲卓”
  • 源头之夜
  • 源之默观
  • 《格萨尔》史诗中的母牛河起源
  • 五、源头之辩
  • 母牛之尾
  • 正源之争
  • 欧萨的新故事
  • 六、格拉丹冬
  • 七、活化之路
  • 帐篷生活
  • 山水的异化与救赎
  • 格萨尔修行洞
  • 彩虹为信
  • 当曲河边寻淡水
  • 遇见熊
  • 八、万物有灵
  • 人与神的沟通
  • 国家公园的居民
  • 九、转染成净
  • 蛇鼻龙女泉
  • 诱捕姜玉拉
  • 十、千古风流返自然
  • 千古风云七渡口
  • 英雄的背影
  • 通天河大鱼怪首现身
  • 第二部 大江东去 佛法西来
  • 一、通天大战
  • 日青陀日玛宝神山
  • 观世音坛城牧场
  • 登俄曲畔
  • 二、泽世之湾
  • 克玉日赞之巅
  • 与“湾”共舞
  • 天马·神马·放生马
  • 唐东杰布修行洞
  • 三、古刹清音
  • 会哭的老柏树
  • 灰长墙“夸加让”
  • 文成公主和觉旦佛殿
  • 卡普禅院
  • 会飞的白海螺
  • 通天河大鱼怪二现身
  • 四、千年因果
  • 伏藏、掘藏白海螺
  • “江源的古格王国遗址”
  • 则寝宫与门紫果君的灵塔
  • 时轮金刚灌顶
  • 通天河大鱼怪三现身
  • 重建贡萨寺
  • 五、缘起之地
  • 鹿角定寺
  • 十年一梦
  • 故人开周
  • 益修喇嘛修行洞——通天河大鱼怪四现身
  • 后山与莲花滩
  • 六、借假修真
  • 生日雪莲
  • 爱情证悟
  • 通天河大力士
  • 第三部 嘎朵觉悟神山创世
  • 一、走近嘎朵觉悟
  • 寻隐者不遇
  • 阴雨七夕
  • 菩提显境
  • 二、解密嘎朵觉悟
  • 起点赛康寺
  • 才芒活佛和“嘎朵觉悟研究中心”
  • 三、仰望众神
  • 远古遗音
  • 亲临幻境
  • 一刻永生
  • 番茄炒蛋
  • 四、谷中悟空
  • 三个七兄弟
  • 献给神灵的“赛喀”
  • “不能说话”山口
  • 五、“花和尚”的智慧和孤独
  • 吾布达泽的无奈
  • 曼琼宗雅的爱情
  • 巴拉神山
  • 在花草间修行
  • 六、布由嘉果
  • 七、神鸟与佛缘
  • 八、缘起当果佛舍利
  • 当果佛邸
  • 曲登纳贝
  • 第四部 一泻千里 生生不息
  • 一、四季游牧调查实记
  • 分包到户的遗患
  • 生态移民的隐忧
  • 老牧人的启示
  • 恢复传统的尝试
  • 二、诺泽女神与当代觉母
  • 诺泽神山
  • 当代觉母
  • 三、阿尼胆巴与嘎藏寺
  • 拉萨觉悟与嘎藏觉悟
  • 嘎藏觉悟流转史
  • 阿尼胆巴与八思巴
  • 四、弥底大师与藏娘佛塔
  • 为母超度
  • 建塔开示
  • 塔内珍藏
  • 欧萨的秘密
  • 索南尼玛的发现
  • 五、归寂
  • 八十一颗佛舍利
  • “扎西沃巴”水晶塔
  • 故影沧桑
  • 六、古渡·白塔
  • 自生缘生
  • 神秘老阿奶
  • 七、那隆修行谷
  • 秋英仁波切和那隆祖师
  • 空行佛母的圣地
  • “疯子普囊”
  • “那隆谷主”
  • 若“前世”若“生死”
  • 寻访那隆修行洞
  • 八、最后的邦布寺
  • 叔侄僧舍里的对话
  • 住持活佛讲故事
  • 九、惜别
  • 弥底大师和老柏树居士
  • 再见!嘎朵觉悟
  • 老藏医的心愿
  • 神秘瑜伽士
  • 第五部 回归本源 还诸天地
  • 一、接续善缘
  • 二、探秘烟瘴挂大峡谷
  • 群山的盛宴
  • 勒造家族的祖坟
  • 又见通天河!
  • 十八大城堡巡礼
  • 往日重现
  • 三、深入白莫荣
  • 狮子天堡
  • 神魔峡
  • 神魔园
  • 拉伊之夜
  • 四、穿越治洛钦
  • 治洛钦的传说
  • 偏向虎山行
  • “悍匪”藏身洞
  • “光之谷”
  • 野生动物天堂
  • 往事铭心
  • 十六只灰兔子的启示
  • 五、尾声·闭环
  • 拉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溯与证悟——杨上青《生生之水》读后

    回溯与证悟 —— 杨上青《生生之水》读后十月石      杨上青女士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结识于七年前的德奥音乐文化之旅。《生生之水》一书甫一出版,她第一时间就把书寄给了我,在扉页热情的题词中不忘向我的家人致意。今年年初,我和她在大理相遇,我由于太过激动,一起用餐时我掉了一次筷子,两次把碗碰得很响,还有一次差点碰翻了一大盆菜(那盆菜很大,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张桌子)。上个月我终于读完了长达三十余万字的《生生之水》,心中颇有感慨,故此记之。倾听河流《生生之水》是一部很特别的的书。可能有读者会困惑于它的文体。《生生之水》的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种固定文体。我们随着作者上青女士的笔触所及,时而在通天河流域饱览雪域高原的壮丽,时而神游于格萨尔王史诗和藏族民间传说,时而又进入普通藏民家庭感受人间烟火。《生生之水》叙事与抒情兼而有之,书中忠实记录了以文扎老师为首的藏族同胞们口中那一个个奇妙的故事,不时又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有时候还会较为学术化地探讨上古神话之间的神秘联系。作者以一种敞开式的写法,游走于天上人间 —— 套用法国心理分析大师拉康的说法,作者杨上青既立足于我们当前的由符号系统所构成的象征界,又通过梦境、传说、神话与史诗构造出一个强大而富于诗意的想象界;而书中一再提及的元军入寇、马步芳军队暴行、玉树 4.14 大地震、宗教传统的断续等等,则直接触及了实在界的可怖 —— 上青女士在书中带领我们在象征界、想象界、实在界这三界之中来来回回,上下求索,一刻不停。传统意义上关于文体的要求 —— 一部作品必须以小说、散文、戏剧、游记、报告文学等等作为自己固化的 “身份符号”,在我看来不免陷入 “求一” 的执念。杨上青《生生之水》采用开放式文体,其根本目的在我看来是为了拥抱当下,为了拥抱对 “多” 的发现与体悟。《生生之水》摒弃了传统文体作者那种 “探索者模式”,转而进入一种 “发现者模式”。《生生之水》不再执着于单一目标的局限,而是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般,摆脱目标的束缚,进行开放式的体验,在世界丰富的馈赠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人生智慧。这种 “发现者模式”,对于现代人应对焦虑、寻找人生意义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我觉得这正是上青女士在这部书中献给世人的珍贵礼物。在这个躺平与内卷的年代,上青女士通过这部书告诉我们:我们最终的答案既非躺平,亦非内卷,而是要转换心态 —— 从执着 “求一” 的探索者、求索者,转变为拥抱当下的发现者。我们应该破除对单一目标(如世俗的成功、爱情的圆满)的执念,打开心怀去感受生命与自然本身,在当下的体验中寻找意义与满足。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了一种在内卷与虚无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 不是放弃行动,而是不执着于特定结果,我们将体悟行动本身的价值,体悟全部过程中所蕴含的美。      在《生生之水》一书中,天上人间种种事物,在书中不再是一种线性的追逐,而是呈现为个体与世界的和谐共处。无论是壮美大自然风光,还是气魄宏大的文明溯源,亦或种种活佛高僧的故事,乃至因果轮回转世报应、尼玛才仁书记领导的智慧、大力士罗哇嘎义的传奇、考察队成员之间的生死交情,还有康巴汉子对上青女士热情洋溢的告白…… 在三江源地区一次次的考察经历中,作者逐渐触及到了一种在万物流动中感知永恒的境界。在全书行将结束之际,作者在通天河畔达到了高峰体验,她自己仿佛与通天河合而为一,感受到了内心真正的宁静与满足,这正是对 “多” 和 “当下” 的沉浸,也是对 “探索性” 生活模式的超越。因此,这部书最终讲述的是 “证悟”。      《生生之水》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在于:我们不必为生活去预设某种答案,我们应当留一些时间,让自己进入日常经验之外的某个领域(无论是奔赴雪域高原,还是阅读像《追忆逝水年华》这样不可思议的著作,或是聆听巴赫晚年艰深晦涩的音乐),我们要让自己进入某种开放的体验与领悟之中,好好地活在当下,对世界保持全然开放的心态,从而获得心灵的自在。书中既有对藏族文化传统的思辩,也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吁,更有对三江源流域人民坚韧精神的赞美,以及考察小组成员那一个个神秘的梦境…… 种种一切,作者专注于其中,全身心地投入体验与感受,她倾听通天河的声音,感受到三江源流域众生的悲喜以及整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在书中,我们能领悟到:真理和自我并非外在于人生的单一目标,而是内在于人自身所经历的一系列体悟之中,是世界的丰富性 ——“多” 所给予我们的馈赠。这种发现本质上就是一种 “证悟”。“      然而,要达到这种 “发现” 与 “证悟” 的境界,绝非信手拈来。作者多次深入通天河流域调查研究,一次又一次地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可谓 “衣带渐宽终不悔”:无论是徒步转嘎朵觉悟,还是多次面对可怕的高原反应,她自始至终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经历种种酸甜苦辣。整个追寻的过程充满了实践、波折与挣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当杨上青在全书的结尾再次来到通天河边时,她终于豁然开朗。这个顿悟的场景,令我联想黑塞《悉达多》最后的阶段:主人公悉达多在河边跟随船夫瓦稣迪瓦学习驾船、聆听河流,成为一名摆渡人,进而达成证悟。杨上青女士在三江源流域回溯三条大江大河的源头,不断追寻真理与自我,其追寻的归宿终于在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般的刹那间浑然天成。这种追寻的归宿 —— 觉悟 —— 超越了执念,达到了圆融。     二、编织时间的技术     这部书我只翻了几页,就意识到上青女士一定深受普鲁斯特的启发(七年前的德奥之行,我与上青女士有过多次深聊,她可能是国内七大本《追忆逝水年华》最认真最投入的读者之一)。《生生之水》是关于水的溯源和多年来考察经历的回望;《追忆似水年华》本质上也是对时间和经历的回溯 —— 两部著作都以水为核心意象。通过回忆,上青与普鲁斯特一样,为自己的生命建构了一个宁静而充实的内核。上青女士曾告诉我,在写这本书之前,她并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也不知道写完后是否会过度消耗自己的生命,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算是一个作家。但正是通过《生生之水》的写作,她消除和超越了上述疑虑。《生生之水》这部作品在形式上也像《追忆似水年华》一样,更接近于庞杂的散文,其创作的时间段与新冠疫情多有重叠 —— 这无疑也令人联想到当年普鲁斯特创作《追忆似水年华》时的情景 —— 疾病、(部分的)隔绝,以及自我终极价值的寻觅。      每次面对上青,我都难以察觉出岁月在她那里留下的痕迹。或许秘诀之一就在于她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种 “时间与生命的编织术”。她在写作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时间方向 —— 她通过回溯与回忆获得安全感。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首要的焦虑往往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回忆中创作《生生之水》,事实上成了作者内心关于确定性的避难所。沉浸于回忆,我们得以抵抗对未来的焦虑。白岩松在推荐此书时曾提到:在快节奏的当下,如何获得一种慢生活?如何实现内心的追寻?杨上青女士提供的方案是: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主动回望 —— 回望历史,回望自然;不仅是回望个人的亲身经历,也要回望我们的文化源头、神话源头,以及养育五千年中华文明之大江大河的源头。通过这种对确定性的回望,将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心理锚点。在三江源 —— 这个杨上青在叙述中不断提及的地方 —— 她一次次写到女娲补天、观音显圣等母系神灵的神话伟说 —— 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锚点都应回归于文明的母体。      书中呈现的种种回忆,有不少是非自主的回忆。它们常常通过感官触发唤醒记忆碎片,如藏民的饮食、山间的小花,都会让作者触发种种回忆和联想(书中直接提到过普鲁斯特笔下著名的玛德琳蛋糕)—— 作者凭借女性独有的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她达到了一种 “细节膨胀” 的效果:将微小的事件 —— 如炒菜后引发的不快、康巴汉子热辣的情歌、采摘雪莲花等等 —— 编织成绵密的网络,弱化了时间的流动感。对日常琐碎的深度观察,拉长了主观时间的体验。作者又通过不同时空内容的切换,造成某种时间停滞的幻觉。这令我联想到荷马史诗中的珀涅罗珀(Penelope),她依靠白天编织、夜晚拆解衣物来拖延时间,等待丈夫奥德修斯归来。而上青女士正是通过用文字编织回忆,对抗生命的有限性,这使得她的文本不断敞开,指向一种无限性。                     《生生之水》关于慢生活的启示在于:它将从向前狂奔转为向后回望,在确定性中、在文明的回忆中、在神话与水源的源头处重建内心秩序。我们应当允许感官随机触发记忆、梦境与联想,将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碎片重组为个人的 “史实”。我们无需受制于某种文体或单一目标,为自己而编织,栖息在自己编织的时间之网中,获得心灵的安顿。一碗酥油茶、一首康巴情歌、一座玛尼堆,都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 “玛德琳时刻”。通过深度体验,可将瞬间延展为永恒,进而在平凡中发现神性。       如果说普鲁斯特的写作是向死亡偷取时间的壮举,那么杨上青的写作,就是面对不确定的现代性焦虑向人生的丰富性 ——“多” 寻求编织进而达到 “证悟”,抵达 “实有”,从而抵挡住存在的虚无。(完)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