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张立文教授学术人生启示录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释了张立文教授的学术人生,分别论述了生命的磨练、学术生命、生命的考验、生命的煎熬,学术生命的起始、学术生命的曲折、探索等内容,能够使学术深切了解老一辈学人的学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目录

  • 自序
  • 第一章 屈辱的时代
  • 一、我的老家
  • 二、罗山小学
  • 三、私塾读经
  • 四、瓯海中学
  • 第二章 生命的磨炼
  • 一、泰顺土改
  • 二、镇反对象
  • 三、粮食工作
  • 四、三大改造
  • 五、报考人大
  • 第三章 学术的生命
  • 一、发奋学习
  • 二、反右派斗争
  • 三、人民公社
  • 四、科研初涉
  • 五、中国哲学
  • 第四章 生命的考验
  • 一、劳动浮肿
  • 二、《周易》研究
  • 三、教学科研
  • 四、湘潭“四清”
  • 五、朱熹研究
  • 第五章 学术的破坏
  • 一、红卫兵造反
  • 二、斗争“当权派”
  • 三、“文化大革命”解释学
  • 四、武斗死人
  • 五、工、军宣队
  • 六、“清理阶级队伍”运动
  • 第六章 生命再煎熬
  • 一、血吸虫的余江
  • 二、学做篾工
  • 三、清查“五一六”反革命分子
  • 四、家庭四分
  • 五、人大解散
  • 第七章 生命的觉醒
  • 一、师大谭厚兰
  • 二、追查小道消息
  • 三、“批林批孔”运动
  • 四、北京军区
  • 五、与工人结合
  • 六、自搭地震棚
  • 第八章 生命学术的起始
  • 一、天安门游行
  • 二、一家团圆
  • 三、恢复教研
  • 四、学会成立
  • 五、学术开放
  • 第九章 生命学术的曲折
  • 一、《朱熹思想研究》出版
  • 二、国内外学者的评价
  • 三、美国“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
  • 四、两岸学者聚会
  • 五、与施达克“异曲同工”
  • 第十章 生命学术的探索
  • 一、全国特批教授
  • 二、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
  • 三、日本教授的友情
  • 四、合著《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
  • 五、传统学研究
  • 六、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
  • 七、悼念梁漱溟先生
  • 第十一章 朱子学与退溪学
  • 一、东方文化书院
  • 二、汉城奥运会
  • 三、总统接见
  • 四、东京大学讲理学
  • 第十二章 接着讲与自己讲
  • 一、五四70周年
  • 二、主办“第十一届退溪学国际会议”
  • 三、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 四、传统学的建构
  • 五、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
  • 第十三章 和合学的逻辑体系
  • 一、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
  • 二、东京论和合学
  • 三、京都论和合学
  • 四、新加坡论和合学的建构
  • 第十四章 现代新儒学的探究
  • 一、安身立命论
  • 二、理能杀人的内外因缘
  • 三、中国文化之根的探索
  • 四、接着宋明理学讲何时了
  • 五、哥廷根论人学
  • 六、走向心学之路
  • 七、从宋明新儒学到现代新儒学
  • 第十五章 和合学的再求索
  • 一、和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 二、宋明理学形上学理路
  • 三、韩国儒学的复兴
  • 四、波士顿论和合
  • 五、文哲所论和合
  • 六、与台湾生死学之父的对话
  • 第十六章 转生命为智慧
  • 一、三大挑战和五大冲突
  • 二、理论价值与超前预见
  • 三、简素与和合
  • 四、肿瘤医院读“智慧说三篇”
  • 五、生死边缘的沉思
  • 六、阳明学的和合精神
  • 七、朱熹与高峰的比较
  • 八、和合与东亚意识
  • 第十七章 和合与生命关切
  •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二、新澙论和合价值
  • 三、和合与21世纪
  • 四、东亚哲学与21世纪
  • 五、阿里山看日出
  • 六、和合精神家园
  • 第十八章 世纪之交的思考
  • 一、和合形而上学
  • 二、思想体系的欠缺
  • 三、伦理学与徽学
  • 四、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
  • 五、全球意识与东亚意识
  • 第十九章 新世纪的和合学
  • 一、21世纪的和合学
  • 二、德法融突和合
  • 三、东亚哲学与21世纪
  • 四、和合社会历史哲学
  • 五、日用儒学的展示
  • 六、新世纪新思路
  • 第二十章 中国哲学的创新
  • 一、哲学前沿的思议
  •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
  • 三、孔子研究院成立
  • 四、《儒藏》编纂的价值
  • 五、中华道德精髓
  • 六、道德危机的治理
  • 七、越南讲和合学
  • 八、致思中国哲学创新
  • 第二十一章 生命与精神发展
  • 一、痛悼慈母仙逝
  • 二、人文奥运的和合精神
  • 三、日本巡回演讲
  • 四、忧患青少年的道德失落
  • 五、儒学与现代社会
  • 六、生命伦理与精神发展
  • 第二十二章 和合学与和平外交
  • 一、教给哲学说汉语
  • 二、张璁与大礼议
  • 三、西学东渐史的价值
  • 四、和合学与商道
  • 五、郑和与和平外交
  • 六、体验德川书院秋享
  • 七、国际儒学论坛
  • 第二十三章 礼学、国学与祀孔
  • 一、栗谷礼学的本义
  • 二、郭再祐大义抗倭精神
  • 三、《国际儒藏·越南编》
  • 四、设计国学院教学规划
  • 五、全球祀孔子活动
  • 六、化解自由与冲突的道体
  • 七、葡萄牙讲和合学
  • 第二十四章 心灵智慧的和合学
  • 一、和合学与公共哲学
  • 二、和合心灵智慧
  • 三、中国驻日使馆讲中华文化
  • 四、化“洋魂西语”为“中魂汉语”
  • 五、和谐社会与宗教
  • 六、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 七、南孔论古今中西象理之辩
  • 八、《周易》八卦与和合学
  • 九、儒学与和平幸福
  • 十、国学与和合学
  • 第二十五章 和合学与领导艺术
  • 一、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创意方案
  • 二、国学与和合世界
  • 三、和合文化与领导艺术
  • 四、香港回归十年讲儒学
  • 五、越南哲学所讲和合学
  • 六、台湾各大学讲和合学
  • 第二十六章 儒、释、道三教对话
  • 一、和谐文化建设
  • 二、儒、释、道三教对话史
  • 三、寒山、拾得和合二圣
  • 四、访50年前工作过的泰顺
  • 五、朝鲜之行的感想
  • 六、日本东亚汉学会议
  • 七、悲喜中方显大爱精神
  • 第二十七章 人生的迷悟与生死
  • 一、受聘为一级教授
  • 二、人生的迷与悟、生与死
  • 三、儒、释、道的生态理念
  • 四、和合管理学与青年精神
  • 五、中国哲学的再发现
  • 第二十八章 学术与人生
  • 一、以他平他谓之和
  • 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三、中韩性理学精神
  • 四、我的学术与人生
  • 五、《国际儒藏·韩国编》首发
  • 第二十九章 哲学创新的心路历程
  • 一、王道与霸道之辩
  • 二、美国探亲之行
  • 三、陕西讲哲学创新
  • 四、心路历程与修身处世
  • 第三十章 时代呼唤大思想家
  • 一、《周易》大智慧
  • 二、哲学是一个动词
  • 三、全球文明与正义
  • 四、我们能培养出大思想家吗
  • 第三十一章 到另一个星球生活
  • 一、东西方生态文明对话
  • 二、和实力:中国自己的话语
  • 三、“东南三贤”的张栻
  • 四、人到另一个星球如何生活
  • 第三十二章 儒学的再发现
  • 一、中华文化的传承
  • 二、明湖高端对话
  • 三、传统文人的人格理想
  • 四、21世纪人文价值论坛
  • 五、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
  • 六、习近平主席讲儒学
  • 七、正义与和合
  • 第三十三章 中西印文明智慧
  • 一、不学礼,无以立
  • 二、气候和合学
  • 三、人要学会做人
  • 四、中西印智慧的比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