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进入清朝权贵圈的西洋人
  • 第一章 佟家的奴才
  • 第二章 满汉之争中的传教士
  • 第三章 从铲除鳌拜到《尼布楚条约》谈判
  • 第四章 内务府的人
  • 第二部分 红票与中西交往
  • 第五章 教皇使团和康熙派出的洋钦差
  • 第六章 彼得大帝使团和教皇新使团
  • 第三部分 荣耀后的沉寂
  • 第七章 雍正争位与禁教
  • 附录一 雍亲王致年羹尧书
  • 附录二 内务府内传教士名录
  • 附录三 颜珰关于中国礼仪布告
  • 附录四 穆经远判决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细节推翻西方文宣

    非常好的一本书,如《翦商》是开创性的新的史学写法,关于大清中国知识界最流行的故事就是 “马戛尔尼访华记”,绘声绘色的描述大清皇帝对西方的 “无知” 和误解,让中国错过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落后挨打是咎由自取,而西方学界也把中国的体制描述为 “朝贡体系”,将中国塑造成希望 “万国来朝” 的帝国,本质是攻击中国的 “一带一路” 政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西方的霸权思维腹诽中华文明。本书以一张鲜为人知的康熙谕令为切入点,揭开清朝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这张朱红色的 “红票” 是康熙为寻找派往欧洲的传教士钦差而发,虽未见于正史,却成为作者解构 17-18 世纪全球史的关键线索。本书以微观叙事挑战宏大框架,通过传教士群体、宫廷政治与跨文化互动,重新审视了 “闭关锁国”“文明冲突” 等传统历史叙事的局限性。这份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的谕令内容为寻找滞留欧洲的传教士,要求途经的俄商与欧洲商船协助传递。这一未被正史记载的物件,成为作者串联起传教士网络、外交博弈与知识传播的锚点。孙立天通过红票的流散轨迹,揭示了清朝与欧洲非官方但密切的接触:传教士既是文化桥梁,也是权力博弈的棋子。康熙派传教士出使欧洲,既为寻求科学支持,亦暗含对罗马教廷的试探,而在华传教士群体内部对教廷指令的服从与反抗,则折射出信仰与政治的张力。书中颠覆了 “康熙因兴趣接纳西学” 的刻板认知,提出 “接触催生兴趣” 的颠覆性观点。康熙对传教士的信任始于其实用价值:南怀仁改良火炮助力平定三藩,汤若望修订历法解决政权合法性危机。这种 “工具理性” 使传教士得以深入宫廷,甚至参与机要。例如,康熙巡视东北时坚持携南怀仁同船,面对权臣佟国维的质疑,直言 “南怀仁归朕管”,凸显满人主奴关系对宫廷生态的渗透。作者通过大量细节(如康熙学习几何术语 “元”“次”“根” 的翻译),论证了技术传播与权力结构的共生关系,而非简单的文化倾慕。从这些传教士完全对中华文化的融合,并成为康熙的 “家人”,完全不存在康雍乾三朝皇帝对海外信息的陌生和不了解。雍正朝的禁教政策常被视为 “闭关锁国” 的开端,但作者指出,这一转折实为宫廷权力更迭与传教士内部分裂的结果。康熙晚年因 “礼仪之争” 对教廷产生警惕,而雍正登基后,传教士卷入夺嫡斗争(如支持八爷党的耶稣会士遭清洗),加速了皇权对宗教的压制。书中以杨光先反教事件为例,批判了 “汉人士大夫集体排外” 的简化叙事,揭示士大夫群体内部对传教士态度的分化 —— 既有杨光先的激烈反对,亦有江南文人通过传教士获取西学知识的隐秘渠道。这种复杂性消解了 “文明冲突” 的二元对立,凸显历史的多维面向。参考近年中国 “孔子学院” 在西方的遭遇,文化输出西方比东方更警惕,看今天梵蒂冈和中国依然没有建交,也应该思考西方的政教合一,看西方对美洲,印度和非洲的殖民地行径,游牧民族的本性是能掠夺不会老实交换,再看今天懂王草台班子上下:“China is raping the United States.” 干不过就加关税,围着中国卖毒品(鸦片),康熙当年和外国使团交往就已经解决了礼仪问题,乾隆爷面对 “马戛尔尼” 秉持的是 “黄鼠狼给鸡拜年”,根本不是什么礼仪冲突。本书非常优秀的是国内少有的摒弃 “近代化滞后” 等空洞理论叙事,而是从档案、器物与个体叙事的细节切入。例如,通过对比康熙与路易十四对传教士的利用差异,指出清朝 “以技术换权威” 的统治逻辑与欧洲 “以传教拓殖民” 的帝国策略本质不同。书中对内务府运作、包衣奴才文化的剖析,更揭示了清代官僚体系与传教士网络的隐秘交织。这种 “自下而上” 的视角,既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 “启蒙叙事”,也为比较史学提供了新路径。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红票研究的空白,更在于示范了如何以小叙事解构大历史。作者从几个生动的场景叙述,让这位 8 岁登基 14 岁亲政在位 61 年的康熙大帝的宏阔气度跃然纸上,想这位帝王 35 子 20 女,最小的儿子出生时 62 岁,对比清朝末期皇帝已经绝嗣,可见王朝初期的生命力也是天命。对比大清和印度,与西方列强遭遇后的境遇,西方列强时刻在觊觎别人,随时都想着劫掠和殖民,而是否能蛇吞象,在于所在地 “洋奴” 代理人的培育。200 年前(1820)年前后,中国对世界贸易还是顺差,西方列强通过毒品(鸦片)输入和炮舰威逼下的工业品倾销,摧毁了中国经济,让中国经受了百年屈辱,现在我国又是对列强贸易顺差,面对美国贸易战,我们 “不跪”。2025 年 #141

      6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从来不客观,只能尽量有理有据

      本书从一张康熙年间发往欧洲的 “红票” 说起 —— 这张朱红色的谕令上印着满、汉、拉丁三种文字,内容是康熙派人去罗马教廷打听失踪 “洋钦差” 的下落。红票就象是个钩子,把我们拽进了清朝宫廷的隐秘角落,也拽出了一段长期被正史忽略的中西交往往事。在我看过的传统的中西交流史,总爱讲 “文明的冲突”,但作者孙立天偏要换个角度。他发现,清初的传教士既不是高高在上的 “洋大人”,也不是被排斥的 “异类”,而是被编入内务府的 “包衣奴才”。这些传教士给康熙造钟表、教数学、设计圆明园,甚至参与擒鳌拜的政治斗争,靠的不是文化认同,而是 “主奴关系”—— 他们像皇帝的家仆一样,被编入旗籍,归内务府管,连地方官都无权过问。比如康熙的数学老师南怀仁,每天进宫教课就像去东家上工,连康熙的朱批里都透着 “自己人” 的口气:“尔等西洋人内,若有似南怀仁者,再着送来。” 书里最颠覆的细节,是传教士如何 “打入” 满清权贵圈。明末传教士还在和徐光启这类士大夫打交道,到了清朝却换了路子 —— 利类思、安文思两位神父被清军俘虏后,成了康熙外公佟图赖家的包衣奴才。靠着这层 “家奴” 身份,他们不仅保住了命,还混成了康熙的 “自己人”。后来汤若望卷入历法之争,也是靠佟家出面才捡回一条命。作者用这些故事说透了一个道理:在清朝,想接近皇帝,与其当 “外臣”,不如做 “家奴”。红衣大炮的桥段更颠覆我以往的认知。过去总说传教士靠造大炮赢得满清青睐,作者却扒出另一层真相:佟图赖的堂叔佟养性才是后金造炮的关键人物,而传教士能沾上光,纯粹是因为佟家需要懂技术的 “工具人”。康熙让传教士当 “洋钦差”,也不是为了文化交流,而是想用自家奴才去和罗马教廷 “吵架”—— 当时教皇禁止中国教徒祭祖,康熙觉得这帮 “伪中国通” 传教士误导了教皇,气得亲自派家奴去欧洲 “澄清”。这些细节把高高在上的 “全球化” 拉回了地面,原来所谓中西互动,不过是皇帝在解决家务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耐心读完本书开始部分就会发现这是本好书~

        读完孙立天的《康熙的红票》,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诚恳。在书后的感谢致辞里,他提到这本书的成型过程。原本他想把博士论文从英文原版著作直接翻译成中文,可最后干脆直接用中文创作。这么好立意的历史作品,虽说作者自谦中文水平退步了,但我倒觉得,恰恰是这种质朴的中文语言,表达出的历史观点很能说服人,并非靠华丽言辞打动人,这一点令人钦佩。而且读完这本书,身为中国人,会感到一种自豪。这种自豪并非源于取得多大成就,而是中华文明的包容度与开放性。尽管在历史进程中,能看到个人的偶然性,尤其是在中华 5000 年皇权社会里,皇帝的作用巨大,甚至在某些表象上似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但在作者笔下深入挖掘后,展现出的是中华文明巨大的包容性,这真的让我们中国人深感自豪。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8条书评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