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3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海外接受中的解读偏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分析西方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如何对中国进行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研究西方之中国形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蕴含;剖析外国作家尤其是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探究其职业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以及他对前辈作家的继承和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从比较的视角阐释张炜与海明威、卡夫卡与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挖掘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的互识、互证、互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自选集编委会
- 文学传播编
-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 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
- 二、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中的解读偏好
- 一、联系、对应西方作家作品的联想性解读
- 二、脱离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想象性解读
- 三、作为了解中国窗口的社会学解读
- 四、刻意突出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解读
-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
- 一、传播现状:逆差与顺差
- 二、译介主体:送与拿
- 三、海外接受:小众与大众
- 四、异域诠释:偏好解读与全面解读
- 英语世界中国当代小说的译介与研究
- 一、“十七年”及“文革”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 二、“十七年”及“文革”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研究
- 三、新时期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 四、新时期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研究
- 《今日世界文学》与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 一、《今日世界文学》与《今日中国文学》
- 二、《今日世界文学》上的中国当代小说研究专刊、专辑、专栏
- 三、《今日世界文学》上的中国当代小说书评
- 四、《今日世界文学》对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启示
- 英语世界的贾平凹研究
- 一、贾平凹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 二、《废都》:异域喧哗之声
- 三、《浮躁》:农村改革的史诗
- 四、《人极》、《古堡》及其他
- 当代文学在西方的影响力要素解析
- 一、“高密东北乡”里的政治
- 二、本土经验中的普世主题
- 三、批判与反思的中国形象
- 四、小说文体中的媒介元素
- 序跋在莫言作品海外传播中的作用
- 一、序跋之于读者的价值引导与审美培养
- 二、序跋之于作品的信息传递与互文映照
- 三、序跋之于作者的自我诠释与形象塑造
- 侨易学视域下的中美文学交流
- 一、异质文学激荡中的变创
- 二、异国形象塑造中的恒常
- 三、侨易个体位移中的观念创生
- 中国形象编
-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
- 一、1950—1960年代:定性译介与敌对性形象
- 二、1970年代:正统文学译介与美好新世界形象
- 三、新时期以降:多元化译介与“淡色中国”形象
- 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套话”的内涵及特征
- 二、西方之中国形象的“套话”形态
- 三、“套话”的欲望化与他者性
- 美国大众文化中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
- 一、被赋予种族歧视内涵的定型化形象
- 二、被剥夺男性气概的从属性形象
- 三、重塑具有男性气质的华人形象
- 爱情禁忌与拯救神话
- 一、爱情禁忌:华人男性气质的遮蔽
- 二、拯救神话:白人男性气质的彰显
- 三、种族、性别与政治:好莱坞电影娱乐性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
- 变异学视域下的西方之中国形象
- 一、文学变异学理论与异国形象研究
- 二、西方之中国形象变异的复杂样态
- 三、西方之中国形象的变异动因和机制
- 四、营造“和而不同”的积极中国形象
- 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对于中国形象的延续和重塑
- 一、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他塑形象与自塑形象
- 二、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对于原有中国形象的继承延续
- 三、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对于原有中国形象的更新重塑
- 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
- 一、文学在建构中国形象方面的独特作用
- 二、莫言作品对外传播中构建的中国形象
- 三、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西方想象中国问题
- 结语
- 外国文学编
- 经典诠释的无限可能性与限定性
- 一、经典及其特征
- 二、经典的诠释与过度诠释
- 三、意义的遮蔽与“回到文学自身”
- 玛里琳·鲁宾逊小说的悖论特征
- 一、救赎与被救赎的悖论
- 二、乳香之地疗救功能的丧失
- 三、基督教是一个巨大的幻象
- 结语
- 冲突与共生:作家卡夫卡与职员卡夫卡
- 一、卡夫卡传记新材料问世
- 二、作为职员的价值实现
- 三、职业与创作的冲突与共谋
- 四、作为作家的人生求证
- 论工伤事故保险职业对卡夫卡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卡夫卡与布拉格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 二、《美国》中“新大陆”的风险管理
- 三、《审判》中的法律与规范
- 四、《城堡》中的保险与安全
- 论卡夫卡的社会改革思想及实践
- 一、卡夫卡的社会主义思想
- 二、卡夫卡的社会改革实践
- 主体意识与宿命抗争
- 一、逃离异化的变形反抗
- 二、追求过程价值的宿命抗争
- 《乡村医生》:唱给责任和信仰的挽歌
- 一、责任的无力承担
- 二、信仰的难以维系
- 三、宗教人文主义的精神曙光
- 解读《致菲莉斯情书》
- 一、卡夫卡和菲莉斯的情书马拉松
- 二、1912年至1914年的两地书:弱者的告白
- 三、1914年至1917年的两地书:身份的寻求
- 文学达尔文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
- 一、文学达尔文主义的产生
-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择偶观
- 三、进化论烛照下的人类行为模式
- 比较研究编
- 论卡夫卡的文学传统
- 一、发掘前人创作中潜在的趋向
- 二、“同貌人”与格里高尔
- 三、《大卫·科波菲尔》与《变形记》
- 四、真正的影响是一种创造
- 箱子意象·无罪负罪·父母形象投射
- 一、箱子的故事
- 二、无罪者负罪
- 三、父母形象的投射
- 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
- 一、道家思想与袁枚《寒夜》之于卡夫卡
- 二、卡夫卡笔下的中国题材
- 三、卡夫卡中国文化情结的因缘
- 张炜与海明威之比较
- 一、人物塑造上的“硬汉”性格
- 二、语言运用中的抱朴见素
- 新时期小说研究的“他者”视角
- 一、“他者”视角提出的背景
- 二、“他者”视角的创新性
- 三、“他者”影响下的新时期小说
- 四、对“他者”的超越与突破
- 莫言作品中的外国人形象
- 一、救赎与无力救赎:《丰乳肥臀》中的马洛亚
- 二、引路人与忏悔者:《蛙》中的杉谷义人
- 三、施暴者与异族看客:《檀香刑》中的克罗德
- 学科互涉:文学研究中的边界跨越
- 一、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出现的背景
- 二、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学科互涉
- 三、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学科互涉
- 四、学科互涉与知识创新
- 青春与世界的碰撞
- 一、何为成长小说
- 二、新潮成长小说的命题之一:父与子
- 三、新潮成长小说的命题之二:性与爱
- 四、新潮成长小说的命题之三:暴力与死亡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