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法律研究与文学研究领域的力作,对于“法律与文学”这一新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内容简介

“法律与文学”的学科交叉研究被认为是近三十年来出现于北美和英国的最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理论研究。

本书是法律研究与文学研究领域的力作,对于“法律与文学”这一新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作者不仅把法律视作文学的一种形式,也视文学为法律的一种形式,不仅研究文学中的法律,也探究了法律中的文学,并据此总结出了一种"法律与文学"的写作方式。

作者以古希腊神话、现代文学、电影乃至流行音乐为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索法律迷宫的新路径--不将法律作为一个静态存在的事物或终将走向灭亡的事物进行研究,而是从法律的源头开始探索,并对其延续和永恒性寄予期望。

本书从实践中一起凶杀谜案入手,分别从“起源的神话与神话的起源:超越俄狄浦斯之旅”“作为妇女再造词语的剧院:朝向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的肉体之胜利”“《以牙还牙》中死亡与欲望的婚姻”“差异前后的世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感观世界的法律:加缪的《局外人》”等文学作品中探讨法律和文化的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第一章 开端……虚构现实,一个短篇谋杀迷案
  • 第一节 叙述性回避、奇幻小说与等级制度
  • 第二节 早期开端
  • 第三节 法律、文学,以及作为战场的法律文学
  • 第四节 为抗争而写作:作为战场的语言
  • 第五节 理性之外:情感、审美、想象、身体、女性……
  • 第六节 害怕模仿、害怕差异、害怕女性
  • 第七节 另类语言
  • 第八节 另类现实
  • 第二章 起源的神话和神话的起源:超越俄狄浦斯之旅
  • 第一节 神话与理性
  • 第二节 神话与悲剧
  • 第三节 潜在迹象:命运还是机缘?
  • 第四节 “人啊,认识你自己!”
  • 第五节 掩藏的身世:无意识
  • 第六节 无意识成为律法:阴茎法则
  • 第七节 潜在结构:亲属法则
  • 第八节 神谕命名:父之名
  • 第九节 名之意
  • 第十节 父与子
  • 第十一节 母与子
  • 第十二节 潜在神话:母之法
  • 第三章 剧院里女人重演人世间: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的血肉之躯走向胜利
  • 第一节 害怕模仿、害怕女人
  • 第二节 公民会所、男人(men)会所
  • 第三节 走进剧院的神话:词语的胜利
  • 第四节 谋杀母亲
  • 第五节 牺牲贞女
  • 第六节 怀孕的男人们
  • 第七节 跨越市场规则关注交易竞争
  • 第八节 谋杀父亲与通过表演来写作
  • 第九节 没完没了的表征
  • 第四章 《一报还一报》中死亡与欲望之间的婚姻
  • 第一节 挪用莎士比亚
  • 第二节 欲望及其禁令
  • 第三节 创造“正常的”公民
  • 第四节 政治权威
  • 第五节 喜剧颠覆
  • 第六节 威权铭文与贩卖妇女
  • 第七节 欲望与制度
  • 第八节 法律与语言中的情欲主体
  • 第九节 欲望文化及其末日
  • 第五章 差异之前的世界与超越差异的世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 第一节 女性写给女性的文本?
  • 第二节 法律暴力及其他暴力
  • 第三节 家长制及其受害者
  • 第四节 前语言的欲望以及差异的消失
  • 第五节 拒绝传统道德
  • 第六节 颠覆性的欲望
  • 第七节 死亡,抑或用肉体写作
  • 第八节 混合使用的各个流派
  • 第九节 社会场景中的爱
  • 第十节 叙事性法律
  • 第六章 感官世界中的法制:论加缪的《局外人》
  • 第一节 叙事与紊乱之间
  • 第二节 想要解释的意愿与拒绝解释的荒诞
  • 第三节 书写荒诞
  • 第四节 想要解释的法律意愿
  • 第五节 对法律主体的书写与沉默的证人们
  • 第六节 荒诞之道德
  • 第七节 其他沉默
  • 第八节 沉默的欲望
  • 第九节 叙事秩序
  • 第七章 女性作为立法人的奇幻小说:安吉拉·卡特的《血室》是赋权还是诱捕
  • 第一节 互文性
  • 第二节 童话世界中的立法魅力
  • 第三节 立法中的性别差异
  • 第四节 女人生,男人造
  • 第五节 卡特改写
  • 第六节 将色情想象占为己有
  • 第七节 他异性的伦理观
  • 第八节 女性作家:共谋还是满足?
  • 第八章 逃过火灾的档案热:《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的法律记忆以及其他文本记忆
  • 第一节 故事与历史
  • 第二节 法律与历史的文本
  • 第三节 挪用历史
  • 第四节 挫败侦探
  • 第五节 法律及其他记忆
  • 第六节 荣誉的污点
  • 第七节 替罪羊与集体犯罪
  • 第八节 母亲与女儿
  • 第九节 作为文学的女人
  • 第十节 历史:书写自我
  • 第十一节 死亡与结局
  • 第九章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语言、道德和想象力
  • 第一节 后现代的幽灵
  • 第二节 后基本伦理观念
  • 第三节 挪用语言
  • 第四节 是赛思的故事,是玛格丽特的故事,还是托尼的故事?
  • 第五节 其他知识与其他历史
  • 第六节 映射新的自我
  • 第七节 构想的基础
  • 第八节 母性原型的再思考
  • 第九节 窃窃私语那些难以言喻的东西
  • 第十节 欲望的坚持不懈
  • 第十章 “努力梦想”:博尔赫斯小说中女神的梦想
  • 第一节 双重欲望:作者和读者
  • 第二节 起源的梦想与整体的梦想
  • 第三节 结构的梦想
  • 第四节 “天堂就是图书馆”?(《诗选》,129)
  • 第五节 偶然造就的秩序
  • 第六节 一个人就是所有人,就是一种文学
  • 第七节 其他时间与其他地点
  • 第八节 梦想出一个世界或者一个人
  • 第九节 性的缺席:一个女人就是所有男人
  • 第十节 “困惑而不是确信”
  • 第十一节 幸运的是,女人一直在梦想
  • 第十一章 重新开始:身陷迷宫的律师以及“从她走向永恒”
  • 第一节 诞生
  • 第二节 旅程
  • 第三节 身陷迷宫的律师
  • 第四节 与弥诺陶洛斯共眠
  • 第五节 历史:边缘处境中的女人
  • 第六节 重新开始
  • 第七节 害怕镜子,害怕女人
  • 第八节 “欠母亲的尊敬”
  • 第九节 欢笑的侦探
  • 第十节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