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影像诗学:定义、概念体系及研究意义

内容简介

根据诗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和观念,分析“影像诗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学术理由,提出“影像诗学”的基本定义,初步建立“影像诗学”的概念逻辑体系,并探讨“影像诗学”可能涉及的研究领域,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范畴论、传播论、关系论、影响论等方面综合论证“影像诗学”的研究意义和学术合法性,从而初步形成“影像诗学”研究的学科理论结构和基本分析框架。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作者简介
  • 引 言 什么是“影像诗学”
  • 目录
  • 第一章 后现代·多媒体·视觉文化
  • 第一节 视觉文化转向
  • 一、影像的历程
  • 二、视觉文化与文化转向
  • 三、影像认识论与文化的视觉化
  • 四、身体、形象与政治
  • 第二节 影像与社会文化的对位研究
  • 一、多种视野下的分期方式
  • 二、前影像时代与古典社会文化
  • 三、相片、电影与现代社会文化
  • 四、电视、数字影像与后现代文化
  • 第三节 影像时代的“多媒介革命”
  • 一、多媒介的时代
  • 二、视觉与符号消费
  • 三、全媒体与幻觉文化
  • 四、“视觉餍足”与影像堆积
  • 结 语
  • 第二章 经典“诗学”理论与“文化诗学”
  • 第一节 经典诗学——影像诗学的理论渊源
  • 一、“图像快感”——最早见于经典诗学理论的影像诉求
  • 二、“形象”与“意象”——“影像”的词源
  • 三、诗画关系——影像诗学的理论出发点
  • 第二节 “诗与思”——哲思解读与影像诗学的历史背景
  • 一、“诗性智慧”——影像诗学何以为诗学而非哲学
  • 二、“诗哲合一”——诗化与影像的诗化
  • 三、“诗·语言·思”——作为艺术的影像及其诗学本质
  • 第三节 “影像的狂欢”——当代文化革命与影像诗学的时代语境
  • 一、民间文化与节日狂欢——巴赫金的诗学理论
  • 二、走向历史与政治——“文化诗学”
  • 三、“世界已经被拍摄”——景观社会推动图像文化的复兴
  • 结 语
  • 第三章 电影理论与电影诗学
  • 第一节 电影诗学
  • 一、何为电影诗学
  • 二、电影诗学的演进
  • 三、电影诗学的新变
  • 四、电影诗学的回归与重设
  • 第二节 叙事论
  • 一、经典诗学叙事
  • 二、后现代叙事
  • 第三节 风格论
  • 一、新技术下的电影风格
  •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意蕴
  • 第四节 创新论
  • 一、当代电影诗学研究模式的修正:文化诗学转为感性诗学
  • 二、开放新的表意机制:跃动的诗意
  • 三、反叛的诗格:新形式主义诗学
  • 结 语
  • 第四章 电影和现代影像播映文本与“诗性”
  • 第一节 诗性
  • 一、诗性何为
  • 二、诗性:影像原点
  • 第二节 影像播映文本的诗性观照
  • 一、电影影像
  • 二、电视影像
  • 三、多媒体影像
  • 结 语
  • 第五章 中国电影理论与影像文论学说
  • 第一节 中国电影理论——在中西异质文明的碰撞中曲折发展
  • 一、“影戏说”——中国电影理论的独特解读(1921—1949年)
  • 二、意识形态下的理论转向(1949—1976年)
  • 三、十年动乱后的电影理论(1977年至今)
  • 第二节 影像文论学说——中国电影理论的文化寻根
  • 一、中国文化的实践理性
  • 二、恬淡的意境
  • 三、姊妹艺术的渗透
  • 第三节 时空碰撞——影像诗学范畴下的理论解读
  • 一、人生与艺术的影像选择
  • 二、古典与现代的诗意处理
  • 三、本土与西洋的文化撞击
  • 结 语
  • 第六章 文化研究视阈下的影像活动
  •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与视觉文化
  • 一、文化研究
  • 二、视觉文化
  • 第二节 作为艺术存在的影像
  • 一、影像的艺术气质
  • 二、能指的胜利
  • 三、日常生活“泛艺术化”
  • 第三节 作为文化存在的影像
  • 一、明星代言和电视“专家”
  • 二、符号及其双轴关系
  • 三、影像现象下的关系活动
  • 第四节 作为媒介存在的影像
  • 一、媒介的信息编码
  • 二、影像时代的“宅一族”
  • 三、影像即隐喻
  • 结 语
  • 第七章 影像的民族性与文化误读
  • 第一节 东西方影像文化的民族性
  • 一、民族与文化的民族性
  • 二、民族文化的影像表达
  • 第二节 互文性视阈下的影像误读
  • 一、互文性理论
  • 二、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误读
  • 三、东西方的影像误读
  • 四、影像误读的文化功用与文化启示
  • 第三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东方镜像”
  • 一、全球化时代的主题变奏——从一元幻象到多样景观
  • 二、亚洲的回响——东方电影的新时期
  • 三、“东方镜像”的文化启示
  • 结 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主要影像文献
  • 后 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