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文化读物《温故》系列之十。

内容简介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首语
  • 特稿
  • 《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回忆
  • 人物
  • 毛彦文其人其事
  • 宁折不弯一老人——追忆钱孙卿先生
  • 郑孝胥与严复交往始末
  • 口述
  • 叩门访师记
  • 从小学到大学
  • 回眸
  • 温雅中有“铁”——从集外遗文看周作人骂陈西滢
  • 记忆
  • 1937:寄寓北平
  • 故事
  • 空战英雄刘粹刚的生死恋
  • 聚焦
  • “三十年代”问题——从《顾准自述》看“两个口号”的论争
  • 片语
  • 胡适与北大旁听生——兼及胡适为人的一宗疑案
  • 文本
  • 一份延安时期的“特嫌”档案
  • 顾颉刚致刘敦愿书信四封
  • 来函选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温故知新(10)

    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毛彦文女士(1898 年生人)的传记:毛 16 岁对父亲包办婚姻当场逃婚,成为当地轰动新闻,她心上人是比她大 4 岁的表哥朱君毅,逃婚后和表哥订婚,两人海誓山盟,朱留学时,朱还一直资助,可朱回国一年后移情别恋,一纸退婚。而朱的清华同学吴宓,在朱退婚后,不惜离婚追求毛彦文,但毛因朱君毅薄情,令 26 岁的朱不再相信爱情,到 36 岁时遇到闺蜜的长辈熊希龄的热烈追求,37 岁时嫁给续弦的大自己 28 岁的北洋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双方恩爱,可惜三年后 1937 年熊猝逝于香港(67 岁)。1999 年,繁华阅尽后的毛彦文溘然去世,享年一百零二岁。朱君毅 1963 年去世。本书特稿选摘录于《我的中国岁月》,纽约时报住华首席记者(1930-1940 年)驻华经历,原书记录在 39 年,美国逼迫日本撤回关外,作者和日本驻华公使伊藤一次在日本占领的公共租界喝茶,当伊藤看到租界日本在建很多高楼时感触的说:“建这么多新项目,我觉得都是没必要的,这不是浪费吗?时间、人力和金钱哪样不得花费?即便我们很快和中国消除矛盾,部队撤回日本了,可是最晚不会超过 1950 年,我们肯定还会杀回来,到时再用飞机大炮把这些都炸掉,这又何必呢?还不如现在就不建。”“我们已经炸过两次,1932 年一次,1937 年一次。距离上次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再建的中国工厂已经把日本工厂的生意都抢走了。中国人单单依靠罢工、关税、强辩或单纯的财富力量,想要把我们甩得很远,用十年的时间就已足够了,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得多,比我们会做生意,比我们能吃苦,比我们勤奋,也比我们节俭。为了避免被他们甩得太远,我们一定要让他们顺从我们,听从我们的领导。”“提到财富,就不得不想到中国,中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有无尽的自然资源。中国还有大量的劳动力,它拥有四亿五千万人口。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我们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假如我们不能拥有对中国的绝对控制权,那么我们就只有等着被毁灭了。”

      2
      1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