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码现代财政金融关系的新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公共风险为逻辑起点,突破传统理论框架,提出财政与金融关系的全新认知范式。全书从财政与货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与央行三个维度展开,揭示现代经济中财政作为货币基础、政策协同枢纽和公共风险最终承担者的核心作用。

财政是现代信用货币的母体。国家信用源于国家拥有的征税权,主权货币本质是国家信用的具象化。财政收支直接嵌入基础货币循环,赤字常态化体现货币的内生性。国债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资本市场定价基准和货币政策操作载体。人民币国际化需依托财政向全球提供无风险资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趋向一体化。经济金融化推动需求管理转向公共风险管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与财政作为“最后兜底人”只是公共风险治理中的行为分工,稳估值优先于稳币值。

财政与央行的协同治理逻辑。全球公共风险治理实践显示,央行独立性随着通胀机理的改变而改变。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应统筹包括铸币税在内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央行应共同构建基于公共风险导向的政策框架。突破界域思维,以公共风险最小化为目标,实现财政金融治理体系的动态适应性变革。

本书创新性提出“货币状态论”、财政货币“量子观”等理论,强调财政在信用货币体系中的本源地位,为理解现代经济运行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对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篇 财政与货币的关系
  • 第一章 货币、国家信用与征税权
  • 第二章 财政收支与基础货币、货币流通
  • 第三章 赤字、债务与铸币税
  • 第四章 利率与财政的可持续性
  • 第五章 财政与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 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变迁
  • 第七章 货币政策独立性与财政政策
  • 第八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 第九章 金融救援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 第十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 第三篇 财政与央行的关系
  • 第十一章 财政与央行的职能和机构关系
  • 第十二章 央行的利润来源与上缴财政情况
  • 第十三章 主要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中财政与央行的关系
  • 第十四章 央行的资产与央行持有国债情况
  • 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中财政与央行的关系
  • 第十六章 财政与央行的政策协同机制
  • 第十七章 主要国家国库管理制度与比较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解中国式宏观经济治理之道

    本书以公共风险为逻辑起点,重构了财政与金融关系的底层逻辑。全书突破传统理论框架,将财政定位为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 “母体”,揭示了财政在宏观经济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了政策协同与风险治理的新范式。书中首先论证了财政作为现代信用货币的根基。作者指出,国家信用源于征税权,主权货币本质是这一信用的具象化。财政收支直接嵌入基础货币循环,赤字常态化并非异常现象,而是货币内生性的体现。国债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资本市场定价基准和货币政策操作载体,其流动性直接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视角颠覆了货币外生性的传统认知,将财政活动与货币创造的关系从割裂转向共生。在政策协同层面,作者提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一体化趋势。经济金融化使需求管理转向公共风险管理,央行作为 “最后贷款人” 与财政作为 “最后兜底人” 形成分工而非对立。书中以中国两次特别国债发行为例,揭示财政与央行实质协同的实践逻辑,指出过度强调央行独立性已不适应现代经济需求。这种分析突破了 “大财政小银行” 或 “财政金融二元论” 的陈旧框架,将政策工具置于公共风险治理的统一目标下。针对风险治理,作者构建了动态适应性变革框架。通过全球公共风险案例,阐明央行独立性需随通胀机理改变而调整,财政应统筹铸币税等公共资源。书中特别强调,债务风险不在规模而在效用,隐性债务需通过项目组合优化现金流而非简单兜底。这种基于风险 - 收益动态平衡的治理思维,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提供了新路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