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不得不读的老年之书。本书介绍了关于衰老的革命性观点。

内容简介

我们身处的世界已不年轻,“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如果可以把人生比作一部三幕戏剧,那作为第三幕的老年生活,现在起码要占据我们人生30~40年的漫长时光。人们老去,但是否还能像年轻时那样,过上从容、体面而被善待的生活?

路易斯教授通过近30年的从医经历,用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写出了她从学习医学、从事老年病照护和研究以来对老年人从生理、病理到心理的医学观察,并给出了她对于医疗体系现状的思考。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终将老去。通过这本书,路易斯教授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老年“意味着什么,并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老年生活,过好我们人生的后三分之一。

目录

  • 版权信息
  • 概念
  • 前言
  • 出生
  • 第一章 人生的第三幕剧
  • 童年
  • 第二章 初出茅庐
  • 香甜与腐败:关于老年的最初记忆
  • 新的生涯
  • 第三章 蹒跚学步
  • 老年的历史
  • 我与医院的缘分
  • 老年病的识别误区
  • 第四章 锋芒挫缩
  • 我的职业理想
  • 处方瀑布
  • 无可避免的“老糊涂”?
  • 不欢迎老人的医疗体系
  • 被异化的“老年”
  • 第五章 循序渐进
  • 所谓“正常”
  • 差异即偏见
  • 第六章 老之迷思
  • 变老:漫长而隐秘的过程
  • 残忍的治疗
  • “抗衰老”的幻梦
  • 老年人的用药风险
  • 我的选择
  • 成年
  • 第七章 我的思考
  • 创伤
  • 现代老年医学
  • 医疗的暴力
  • 医生也会犯错
  • 准确识别的能力
  • 我的失败经验
  • 系统性歧视
  • 第八章 拨云见日
  • 稀有物种
  • 关于老年的隐喻
  • 顿悟时刻
  • 实然与应然的距离
  • 圣人与罪人
  • 居家还是住院?
  • 生物学上的老年
  • “麻烦的家属”
  • 养老还是囚禁?
  • 治疗的狂热
  • 第九章 举步维艰
  • 人生阶段
  • 老年阶段的意义
  • 医疗界的势利
  • 领导们的决定
  • 职业耗竭
  • 去性化的老年
  • 幻灭
  •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 同理心
  • 第十章 老之将至
  • 年龄的概念
  • 老年学
  • 交流的必要性
  • 老年的快乐
  • 我的价值观
  • 老后的世界
  • 关于药瓶的一件“小事”
  • 重塑想象空间
  • 老年
  • 第十一章 新的契机
  • 成功地变老
  • “人性”的未来
  • 新的职业生涯
  • 价值标签
  • 数字
  • 理想的养老之地
  • 最后的平和
  • 看护机器人
  • 老年的盲点
  • 想象力
  • 老后的身体
  • 老人的年龄组
  • 第十二章 白色巨塔
  • 隐形人
  • 奄奄一息的男性和贫穷的女性
  • 照护
  • 老年医学教育的缺失
  • 抗逆力
  • 态度
  • 银色建筑
  • 老年医学的本质
  • 在长夜里拥抱
  • 第十三章 理想境地
  • 岁月无可回头
  • 关于怎样结束的思考
  • 关怀范式
  • 临终心愿
  • 生命之本
  • 死亡
  • 第十四章 从容变老
  • 结语
  • 机会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年龄的偏见歧视,就是给自己挖了个迟早跳进去的坑

    人上了年纪身体虽然会逐渐衰弱,但人生经验却最为充盈,老年应该是人生最开阔的一段时光。如果我们把幸福和青春挂钩,那就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迟早会跳进去的坑;如果我们迎合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那迟早也会成为偏见的受害者。生命的末章呈现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银发世代》。只有为自己而战,捍卫自己的权利…… 掌控自己的命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年才会被尊重。—— 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诗人如果医学生偶然间发现老年人只占总体人口的 16%,却占整体住院人数的 40% 以上,或者发现 65 岁以上的患者是最容易被医疗服务伤害的群体,但医学体系格外关注救死扶伤,医学教师和导师又常说 “除非你喜欢给成人换纸尿片,否则别浪费时间” 学习老年医学,那么以上发现的重要性会被冲淡。2 000 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定义整体的:“其有始、有中、有末。” 他通过三幕式戏剧来呈现这一概念,每个部分包括不同的场景,但服务于一个独特的主题。大部分人的生命遵循相似的进程,从开篇到情节升华再到帷幕落下。在近代之前的人类历史中,人生的重要戏码通常在第一幕就早早收场,并且一定是在第二幕之前早早落幕 —— 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 30~40 岁,如遇到产子、事故、感染,寿命又会进一步降低。如今,人的平均寿命已翻倍。生命被拉长后,每一幕有了很多场景,我们大部分人也会进入第三幕。现在,除了幼年阶段、成年阶段,我们中绝大部分人还可期待人生的第三幕 —— 老年阶段,这一阶段从 60 岁或 70 岁开始,持续几十年。这一幕不是第一幕或者第二幕的重复。常言道,人生如戏,人生这个大剧场上演着我们故事的高潮、收尾和大结局。对于男性来说,约束就少了很多:我的外祖父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 40 年,在 60 多岁退休,断断续续开始了新的工作。因为身体健康,受过教育,也有足够的钱,他找了一份既能迎合了他对家具和旅行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他的商业和社交技能的工作。他有时间和资源做那些他年轻时深爱但又迫于忙着养家糊口、建设公司而无法追求的活动。我们将 “年老” 定义为生命年表上的一个确切位置,有时还把它解释为一种生物 — 心理 — 社会学状态,但主要是这二者的结合。按照这种逻辑,一个虚弱的 72 岁老人可以被称为 “老”,但一个跑马拉松的 72 岁主管则不能。事实上,两者都属于老年人,哪怕这位主管到了 80 岁高龄仍能保持目前的各项活动,他也是老年人。人脑会自动进行分类。中国、伊朗和希腊的作家都曾写过男孩、男人和老年人的事。近几年人类的年龄分布变化太快,而关于 50 岁、60 岁以上人群的社会语言和机制还未形成。人们也尚未认识到这个群体的个体多样性,没有在这块新放大的人类潜力画布上使他们的个体和社会潜力最大化。法国人似乎天生就有辨别不同人生阶段的能力。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他们就设计了针对退休人士的教育和社会活动项目,并称作 “第三阶段大学” 或 “老年大学”。这两个概念很早就传到了英格兰,在这之后历史学家彼得・拉斯利特普及了 “第三阶段” 这个词,他认为这个词 “填补了人们想要找到一个词描述老年群体的长期需求,而且该词尚未被曲解”。拉斯利特还提出了一个他本人认为 “激进” 的观点:第三阶段是人生的最高点。我们把拜伦的睡眠看作衡量它生活质量的指标,想方设法地让这个指标超过医生说的 50% 法则,但其实我深知老年嗜睡常常是慢性疲惫、抑郁和避免疼痛的迹象。我们在不同的情绪中来回挣扎,既感到内疚,又想好好爱它;既感到它破坏了我们的生活,又觉得我们的过度补偿造成了它的痛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面对老年群体的一个全新认知

          1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