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银发世代》。只有为自己而战,捍卫自己的权利…… 掌控自己的命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年才会被尊重。—— 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诗人如果医学生偶然间发现老年人只占总体人口的 16%,却占整体住院人数的 40% 以上,或者发现 65 岁以上的患者是最容易被医疗服务伤害的群体,但医学体系格外关注救死扶伤,医学教师和导师又常说 “除非你喜欢给成人换纸尿片,否则别浪费时间” 学习老年医学,那么以上发现的重要性会被冲淡。2 000 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定义整体的:“其有始、有中、有末。” 他通过三幕式戏剧来呈现这一概念,每个部分包括不同的场景,但服务于一个独特的主题。大部分人的生命遵循相似的进程,从开篇到情节升华再到帷幕落下。在近代之前的人类历史中,人生的重要戏码通常在第一幕就早早收场,并且一定是在第二幕之前早早落幕 —— 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 30~40 岁,如遇到产子、事故、感染,寿命又会进一步降低。如今,人的平均寿命已翻倍。生命被拉长后,每一幕有了很多场景,我们大部分人也会进入第三幕。现在,除了幼年阶段、成年阶段,我们中绝大部分人还可期待人生的第三幕 —— 老年阶段,这一阶段从 60 岁或 70 岁开始,持续几十年。这一幕不是第一幕或者第二幕的重复。常言道,人生如戏,人生这个大剧场上演着我们故事的高潮、收尾和大结局。对于男性来说,约束就少了很多:我的外祖父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 40 年,在 60 多岁退休,断断续续开始了新的工作。因为身体健康,受过教育,也有足够的钱,他找了一份既能迎合了他对家具和旅行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他的商业和社交技能的工作。他有时间和资源做那些他年轻时深爱但又迫于忙着养家糊口、建设公司而无法追求的活动。我们将 “年老” 定义为生命年表上的一个确切位置,有时还把它解释为一种生物 — 心理 — 社会学状态,但主要是这二者的结合。按照这种逻辑,一个虚弱的 72 岁老人可以被称为 “老”,但一个跑马拉松的 72 岁主管则不能。事实上,两者都属于老年人,哪怕这位主管到了 80 岁高龄仍能保持目前的各项活动,他也是老年人。人脑会自动进行分类。中国、伊朗和希腊的作家都曾写过男孩、男人和老年人的事。近几年人类的年龄分布变化太快,而关于 50 岁、60 岁以上人群的社会语言和机制还未形成。人们也尚未认识到这个群体的个体多样性,没有在这块新放大的人类潜力画布上使他们的个体和社会潜力最大化。法国人似乎天生就有辨别不同人生阶段的能力。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他们就设计了针对退休人士的教育和社会活动项目,并称作 “第三阶段大学” 或 “老年大学”。这两个概念很早就传到了英格兰,在这之后历史学家彼得・拉斯利特普及了 “第三阶段” 这个词,他认为这个词 “填补了人们想要找到一个词描述老年群体的长期需求,而且该词尚未被曲解”。拉斯利特还提出了一个他本人认为 “激进” 的观点:第三阶段是人生的最高点。我们把拜伦的睡眠看作衡量它生活质量的指标,想方设法地让这个指标超过医生说的 50% 法则,但其实我深知老年嗜睡常常是慢性疲惫、抑郁和避免疼痛的迹象。我们在不同的情绪中来回挣扎,既感到内疚,又想好好爱它;既感到它破坏了我们的生活,又觉得我们的过度补偿造成了它的痛苦。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轨迹不可逆转,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出生之日起我们就踏上了衰老的旅程。虽然总有一天我们的头发会逐渐变白、花在健康上的费用会逐渐增加,但我们不能只看到老年生活中糟糕的那部分,正如,婴儿啼哭让父母夜不能寐,但懵懂幼年依然是美好的;青春叛逆让家长大动肝火,但青葱岁月依然是值得留恋的;人上了年纪身体虽然会逐渐衰弱,但人生经验却最为充盈,老年应该是人生最开阔的一段时光。如果我们把幸福和青春挂钩,那就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迟早会跳进去的坑;如果我们迎合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那迟早也会成为偏见的受害者。生命的末章呈现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希望这本书能给你我终将到来的银发世代带来启发。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年龄恐惧” 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一直健康积极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也会感受到力量、耐力和外貌上的变化,而且即便不是所有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会逐渐患病、行动失灵。但这些实际问题掩盖了更为复杂的现实:老年是我们一生中时间最长、最具差异性的时期。一些人步入花甲之年就开始变得虚弱,而另一些人年过百岁,仍然身体康健。许多我们接受的事实实际上是一种 “半空玻璃杯” 式的解读,假定年老带来的所有变化都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诚然,身体的衰老令人感到失望和沮丧。然而,每个阶段各有利弊。毕竟,正是我们这些处在青年和老年阶段之间,在青年的思虑及判断不周与老年的身体积弱之间晃荡的人,在减压活动和产品上倾注了数十亿美元。之所以觉得老年变得艰难,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与之相抗,而不是把它当作万物生发之道的一个阶段来张开双臂迎接。我们也没有正确认识到它的积极方面:在老年的大部分时期,家庭和工作压力减少,满足感、智慧和发挥作用的能力增加。有时候,人们把医学和社会上对待老年问题 “先天” 带有偏见的做法导致的不良后果归咎于命运,从医学工作者到年长之人的家人,都是如此。有时确实是命运使然,但在通常情况下,命运至少在我们自己手中。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