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8.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1千字
字数
2019-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个理论解决了颠覆性创新无法解决的问题,让企业更加深入地了解用户的行为,发现用户需要达成的目标,从而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进行精准创新。
内容简介
尽管颠覆性创新的竞争模式非常有效,但它并不能告诉商家该去哪里寻找商机,也不能指导企业如何创新。而且,当用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时,他们就是在“雇用”产品来完成一项任务。如果这款产品能够胜任,用户便会再次购买或使用;如果这款产品无法胜任,那么用户就会转向雇用其他产品。
基于此理论,作者认为,企业只有搞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即用户为什么要“雇用”或不“雇用”它们的产品或服务,用户在特定的情境中需要达成什么任务(或获得什么进步)才会购买这些产品或服务,这样企业才能重新定义所处的行业、市场以及竞争对手,重新找到商机,进行精准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实现基于用户目标的精准创新
-
推荐序二 超越运气 从用户故事中寻找创新机遇
-
前言 创新不该碰运气
-
第一部分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是什么?
-
第1章 颠覆性创新理论没有回答的问题
-
第2章 重点不是产品,而是用户想要取得的进步
-
第3章 重新发现用户目标
-
第二部分 如何有效地应用用户目标达成理论?
-
第4章 寻找用户目标
-
第5章 聆听用户内心的声音
-
第6章 打造完美的产品简历
-
第三部分 企业如何以达成用户目标为导向?
-
第7章 以用户目标为核心
-
第8章 紧盯用户目标不放
-
第9章 打造以用户目标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
第10章 关于用户目标达成理论的其他应用
-
致谢
展开全部
《创新者的任务》
加强对创新的重视以及进一步开展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理论,其主要思想是:新兴企业不应沿袭在位企业的创新轨迹,通过为用户提供足够好的适宜技术,反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袭。
用户目标达成
每日一书:《创新者的任务》。每一个创新者都应该通过 “用户目标达成理论” 这个镜片,从用户视角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遭遇到的挑战和阻碍。企业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和市场营销工作,因为在 “需求牵引” 和 “技术驱动” 的争论中,具体的用户目标是创新的关键因素。建立市场驱动的组织和文化,才能更高效地推动企业的创新工作。加强企业研发工作,不仅仅是技术的研发,也包括高水平的市场研究。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依然是碰运气的事。最糟糕的是,这一切的创新行动都给人一种 “有进步” 的错觉,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企业为了达到适度的创新,投入成倍的心力和成本,但是在关乎长期成长的突破性创新方面却乏善可陈。就像大联盟传奇捕手尤吉・贝拉的一句名言:“我们迷路了,但我们开得很顺,正在快速前进!” 如何运用这个理论来彻底改进创新,使创新变得可以预期,而且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复制。对你来说,用户目标达成理论的价值不在于能解释过去的成功,而在于可以预测新的创新实例。我们特别强调 “情境”,并不是吹毛求疵或单纯为了语意,情境是用户目标的根本所在。根据我们的经验,管理者经常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追求创新时,往往只依循产品属性、用户特质、趋势、竞争反应等其中的一个原则,或者是这四者的组合。相对于 “需求”,在光谱的另一端是我所谓的 “生活指导原则”(guiding principles of my life),即生活中和需求一样始终存在的首要主题。比如,我想当个好丈夫,成为教会重视的成员,激励我的学生等。就日常生活需要做出的种种选择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但它们并不是等着我去完成的日常任务。我们不是要 “创造” 用户目标,而是要去发掘用户目标。用户目标永远存在,但是达成用户目标的方式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很大的改变。以下我们列举几个发掘用户目标的方法:从生活中寻找;从 “尚未消费” 的领域中寻找;找出暂时的变通做法;关注你不想做的事;找出产品不寻常的用法。创新不见得是生产出新的产品,它更多地是创造出对用户来说新奇且重要的事物。5 种方法是:从生活中寻找;从 “尚未消费” 的领域中寻找;找出暂时的变通做法;关注你不想做的事;找出产品不同寻常的用法。从那些没有使用任何产品或服务的人的身上,你也可以找到等着你去解决的用户目标。我们称之为 “尚未消费”—— 当用户找不到满意的方案时,他们可能决定选择不消费。用户决定雇用产品或服务时,有两个关键时刻,大多数数据只追踪其中一个。最常被追踪的时刻是所谓的 “大雇用”(big hire),也就是用户购买产品的时刻。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时刻则不会出现在多数的销售数据中,那就是用户实际 “使用” 的时刻。创新者对 “大雇用” 和 “小雇用” 所衍生的神经紧张、挣扎、压力和焦虑,必须有敏锐的感知力。我们寻找创新机会时,应该像一个能把一切丰富的情感拼组成复杂故事的侦探,因为唯有构建出故事,我们的创新才能改变结局。当你知道竞争对手是谁时,才能打造出对用户来说很重要的体验。如此一来,你才知道如何为产品打造履历,让用户选上你。当你把用户想要的东西考虑周全时,用户就很乐于为此付出高价,因为你比起其他对手来说,更有可能帮他达到目的。流程不像资源那样可以被轻易衡量,在资产负债表上也看不到。一家公司只要有强大的流程,其管理者就能灵活地指派员工做事,因为不管派谁去做,这个流程都可以顺利进行。流程是非常强大的,从本质上看,流程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员工每次都以一致的方式执行任务。当我们以用户目标为核心来设计流程,为求进步不断精进并提供用户想要的体验时,流程就会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福特犯下的主要错误是专注于商品规范,而不是用户目标。事实上这也是高科技行业常犯的错误。风暴风投公司的安舒・沙玛称之为 “堆栈谬误”(stack fallacy)。堆栈谬误是指工程师容易高估自己开发的技术价值,但低估技术用来为用户解决问题、获得进步的价值。想要开发及整合用户目标导向的流程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评测及管理符合用户目标的新指标。管理者应该问问,哪些体验元素对用户来说最重要,并定义指标去评测绩效。人们想要的不是 1/4 英寸的钻头,而是 1/4 英寸的洞。这个相当深刻的观点是哈佛的营销教授泰德・莱维特数十年前首度提出的名言。用户想要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者必须沉浸在混乱的现实情境中,思考新产品如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在初期,管理者是解谜者,而不是数字分析师。被动数据不会大肆地自我宣传,创新者必须去寻找,去拼凑线索,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寻找创新机会的途径。对《纽约时报》来说,有两类用户很重要:读者和广告商。读者想要的用户目标很多,《纽约时报》努力为这群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用户目标,例如:帮助读者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放松下来,为读者提供最新资讯,帮助读者增广见闻,帮助读者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但是,针对以上的每一个用户目标,《纽约时报》都必须面对专注于单一用户目标且做得很好的竞争对手。当团队专注于用户目标时,他们不仅知道哪些功能和效益最适合纳入产品,还能激励员工尽力把事情做好。在这枚双面罗盘上,当其中一面罗盘的指针指向更深入了解用户目标时,另一面的指针也必须符合更好的用户目标规范。这样的思维促使他们迅速找到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用户目标,这个用户目标和深入分析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关。为了描述这个用户目标,他们借用《达拉斯晨报》的发行商率先提出的 “PICA” 法:视角(Perspective)、观点(Insight)、背景(Context)、分析(Analysis)。。大多数企业的创立,通常是源于创始人发现某个重要的用户目标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于是亲自开发了一种有创意的解决方法。然而,随着企业的成长,管理者很容易就忽略了当初激发企业创立的用户目标。尽管企业的立意很好,又有上百年的营销经验可供参考,但企业之后的运营方式会逐渐变成由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定义(“1/4 英寸的钻头”),而不再以用户目标(“1/4 英寸的洞”)为核心。
从用户目标出发,才是创新
当你知道创新是如何运作的,当你知道创新成功的真正原因,你的努力就不需要碰运气了。一直以来,作者从用户目的都以为运气是必要条件,甚至整个行业的人(例如风险投资)都认为创新基本上是一种概率游戏,现在,是时候推翻这种陈腐思想了。作者花了 20 年时间搜集证据,现在,你可以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开发预知用户会非常想雇用的产品和服务,你不需要再像其他人那样靠运气竞争了。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